宁武延庆寺发现武访畴撰写的碑文

长期征稿,附带图片,欢迎原创首发。

作者:江湖游侠

宁武县城内有一座古刹,名叫延庆寺,作为中国北方边塞佛教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和宁武关城的重要历史文化景观,近年来得到了较好修复。就在恢复原貌的过程中,发现了由崞县籍清代廉吏武访畴撰写的一通碑文,让人们知道了廉吏能臣间的惺惺相惜。

延庆寺创建于明万历初年,増建于万历十八年(1590),是宁武现存的著名佛教古建之一。清乾隆年间《宁武府志》记载:“(延庆寺)在府署东山麓,建于明时,内有牡丹二株,春夏之交,杂卉争发,可以游赏。寺门外望,绕郭诸山,周环拥秀,城中万瓦皆在俯观。郡中寺,此为大者。”延庆寺总体布局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偏西25度。寺院占地5000多平方米,原有房宇80余间,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殿、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东西两侧各配建钟鼓楼、碑廊、禅房、斋室和东西小院以及大悲放生所,建筑精美,在晋、陕、蒙古建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前些年,宁武县开始修复古老的延庆寺,发现和保护了一批文物,还出土了一通同治十二年(1873)的《郡伯文怡山先生德政碑》,碑文记述时任宁武知府文梁(字怡山)亲民善政、发愿助教的事迹,更加鲜明地印证了辅政护教相得益彰的叠加效应。而且作者是宁武近邻崞县人、清代晚期廉吏武访畴,这就更加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了。

武访畴(1801—1876),字受之,号芝田,祖居崞县(今原平市)阳武峪内芦庄村。道光年间,迁阳武村,耕读传家。其父名武烈,是一名乡间秀オ,英年早逝,只给孤儿寡母留下茅舍数间,薄田五亩。武访畴随守节母亲一边放羊一边读书,18岁中秀オ,31岁(道光十二年,1832)联捷进士。先后出任陕西清涧米脂镇安渭南临潼咸宁长安等县知县,以政绩卓著擢孝义同知。此后又历知凤翔汉中、潼州、西安府,足迹遍及陕西半省。所到之处,修文庙、建书院、开煤禁、筹粮饷、救饥荒、招团练、恤民生,兴利除弊,清正廉明,理喻法制,被推为全陕治能第一。咸丰六年(1856),武访畴援例加四级请正二品封典,升任陕西分巡延榆绥兵备道、钦加盐运使衔。是年,因丁母忧归里,辞官不仕。之后,他兴学育人,在汾州西河书院主讲十余年,门下生员入仕者众多。同治十年,返乡著书立说,有《宦迹记略》《试贴偶存》《求益斋文集》等存世。期间,在阳武村“奉旨旌表”为母建朱氏节孝石牌访,现已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访畴在为宁武知府文梁撰写德政碑文时,首先论述了作吏做官恪尽职守、廉洁勤政的要求和标准:“作吏难矣。吾谓非作吏之难,作吏而先尽其职、不溺其职之为难。克尽其职者无所歉于职之中,不溺其职者无所营于职之外也。彼州县为亲民之官,案牍劳形,必须廉洁,自矢听断明允,勤政爱民,方为无忝厥职。至郡守为一郡之主,有表率之责,要惟正己率属整纲饬纪。废者修之,坠者举之,利则与民兴之,害则为民除之。属员之廉干者保之,贪污者黜之。如是而职始无不尽职,自无所溺矣。”武访畴认为,宁武知府文梁就是一位正己率属整纲饬纪、兴利除害、倡廉反腐、无不尽职的好郡守。然后,武访畴历数了文知府建周公祠、修城门垣、招练民团、力禁乌烟、建义学、置义冢、修延庆寺、兴龙华会等善政:“宁郡为晋北脊区,民情醇朴,风俗简约,颇不难理。自同治二年,文怡山郡伯莅任,善政羑举,不一而足。如周公祠之建为褒忠也,日久坍塌,是宜修则倡捐以修之;城门垣之设以卫民也,年远倾颓,是宜葺则劝捐以葺之;招练民团而思患,预防之……至重修延庆寺以为生民祈福,新创龙华会以作亡魂超度。虑寒门之子弟难于就傅也,建义学以教之;悯无主之尸散未有厝所也,置义冢以埋之。而且加増山长修脯,便延名师,力禁乌烟播种,恐妨民食。他如买产投税,照例定价,永绝浮收。行使制钱,严禁掺杂,永除积弊。此皆公之实迹,昭昭在人耳目间者。使其晋观察而秉臬开藩为封疆大吏,其设施当更何如哉!”最后,武访畴道出作该碑文的原因:“郡人沐公之惠,感公之德,恐其久而或忘也,愿泐诸贞珉以垂不朽,而乞余作文以纪之。余愧不能文而又义不获辞,謹具其大略而叙之。

清同治年共历13年,文梁知府履职11年,善政累累,郡人感之,武访畴赞之,延庆寺泐石垂之。可以说,同治年间延庆寺和官府之间演绎的辅政护教故事是边塞佛教文化发展的缩影。其“名歧而二之者,其理合而一之也。”正如孙中山先生曰:“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治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End

Hash:a6c6eadc75be3901b0a5810b57fea39a31700429

声明:此文由 原平故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