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之肉体苦旅与精神升华的双修乐途

首次站在山西的土地上,居然是在五台山之巅-2795米的东台望海峰上。2017年端午节,与锦绣山河户外群这五十余位志同道合的户外旅友登临五台顶,亲身体验了五台山自然气象之变化万千,佛教文化之博大精深。“黄山归来不看山,五台归来不看庙”,五台山太行山系,也是我国佛教名山,因有五座平台似的主峰台顶而得名。这五座台顶浑圆高大,海拔均在2500米以上,纷披厚厚的草甸,尽管气侯寒凉,仍在视角上带给人温软如玉的暖意。东、北、中三个台顶绵延展开,一气呵成,打造出五台县繁峙县间的天然分界线,南台坐落在五台县境,西台则坐落在繁峙县境。

我们这次行程共分三天,第一天下午三点多抵达东台顶,开始体验最初级的东台-台怀镇小穿越。首次与高山草甸亲密接触,头顶是瓦蓝瓦蓝的天空,眼前是连绵无际的高山草甸,身后是如丝如缕的白云在群山上空游移,这样的景象,怎能不让人心旷神怡?我们席草而坐,欢声笑语,尽情享受着这纯净无比又略显蛮荒的高台风光。晚上九点多抵达台怀镇住宿点。第二天的北台、中台、西台大穿越,我们看云卷云舒,花开日落,雾海冰雪,感受风雨雷电冰雹相袭中的恐惧与征服恐惧后的喜悦。

一直听说五台山寺院众多,原以为到处都是可轻易被复制的人工建筑,台顶穿越之旅,让我们领略了五台山美仑美奂的高山自然奇观,荒凉中的纯净之美比色彩绮丽的庙宇更让人心神荡漾。五台山完备的高山、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成就了华北地区典型的高山夏季牧场,养育着一群群活力四射的牛羊,它们在山坡悠悠荡荡地享受着美味的青草,上演着相濡以沫、舐犊之情的亲情片断,象纯真的青山绿水洗涤着朝圣者的物欲横流的心。

五台山之东台穿越:东台又称望海峰,海拔2795米,比泰山1524米的海拔整整高出1251米。从喧嚣的闹市,做一次短暂的逃离,我们来到五台山这处清静圣地,读“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似镜,即大海也”,怀想几亿年前东台之下碧波万倾、一望无际的海洋景观,那是何等的激情澎湃。自然变迁,沧海桑田,如今这里只有高寒草甸、累累石漠与落叶松覆盖的连绵群山与我们相伴。

对于长期不运动的人来讲,猛然进入高海拔地段,又要长距离徒步跋涉,实在是不小的体能考验。除了应对高山反应,大家还要具备相当强的耐力与体力,台顶阵风大,温度低,半小时前穿着短衫不觉得冷,此时加上冲锋衣还有点冷,穿越时更要顶着极强的风力艰难前行。开始是你追我赶,慢慢地变成三步一歇,五步一等,累了,就在连绵起伏的松软草甸上席地而坐,闻闻美丽的野花香,欣赏远山优美的弧线在高山云雾缭绕下时隐时现的仙境之美,大家一会儿合影,一会自拍,一会互拍,单调的长途旅途一下增加了诸多趣味。8公里多的穿越,在晚上9点多待60余岁的大妈艰难归来后完美收宫,大家用完素斋,洗漱后进入甜蜜的梦乡,为迎接第二天的挑战储备体力。

因为这次活动参与者体力差异大,所以分为两队,强队随领队进行四台穿越,弱队在核心景区欣赏庙宇美景。第二天,穿越四台的成员共计19人,大家7点半从农家出发,小车大家至鸿门岩,开启了我们的四台穿越之旅。当天原计划穿越四台,无奈时间和体力不支,最终只完成了北、中、西三台穿越,在穿越历程即将结束时,高山给我们设局,让我们大家经历人惊魂的风雨雷电冰雹洗礼。南台锦绣峰海拔2474米,是独立的一个台顶,距离西台30余公里,大部分人很难当天完成穿越。

据说五台山有26亿年的地质历史,将近两千年的佛教文化,有史以吸引了众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高僧大德前来巡游参学。朝圣五台山的人很多,而大多数的信徒仅仅在五台山的台怀镇核心区的五福寺、菩萨顶、显通寺、塔院寺、大白塔、大螺顶、积善寺等几个大庙进香礼朝拜,真正攀登五台山东西北中这五台者则甚少。其实,五台山真正的佛学底韵只有您登临了五台,才能体味出来。小车将我们从宾馆送到鸿门岩。我们从此开始了四台穿越的旅程。首个目标是北台顶。从鸿门岩到北台顶既有能行车的石板路,也有在草甸中踩出来的小径,我们更愿意和那些背负重装的驴友沿着小径蹰踟前行。前行路上,时不时会遇到三步一叩首、行五体投地之朝佛大礼的信徒。他们就象精神食粮,给我们增添了继续前行的巨大勇气。

一直搞不明白,相比其它的名山大川,五台山地处偏远,海拔较高,土壤贫瘠,降水稀少,气候环境恶劣,出家人为何会选择在此修行?到了北台,想起了韩红的《天路》之歌,真正感受到荒凉的另类美,这正是佛家人向往的清净之地——海拔3058米的北峰叶斗峰,如果真有传说中的天堂,雄峙华北屋脊的北峰当属华北与天堂最近地方,站在北峰,面朝云山雾海,纵览台怀腹地万里风光,与月亮、星辰对话,膜拜太阳神,让直面自然之残酷的同时更珍视既有的文明生活,这堪称最合格的佛界净地。

北台顶有灵应寺、隐峰塔、龙王殿等历史久远的佛教建筑,信徒们多会在农历九月九日这天把北台的灵应寺作为登高望远、与自然和神灵对话的首选之地。这里是总览台怀腹地风光的最佳位置。台怀白塔前五爷庙的祖庙-广济龙王殿就在这里。这是完全用汉白玉构建的巍峨建筑,附属的台阶、玉栏杆也都是用汉白玉精工雕刻出来的,宏伟无尘的构造,体现了佛教徒们对五龙王的敬意和无垢世界的思想。

从北台继续前行,就是海拔2896米的中台翠岩峰,台顶的演教寺内供着“儒童文殊菩萨”。五台山气象站就建于中台顶上。中台年平均温度为摄氏零下四度,积雪天最高达279天,到达中台有一处拔高的陡坡,两侧有“万年冰”奇观,更衬托出中台的云中殿气势。表面看,五台山是缺水的,但在这台顶,你细看,在六月依然能欣赏到冰川奇观,五台山台顶保存着华北地区唯一的冰缘地貌地质结构,有足够厚度的冻土层孕育了滹沱河清水河。地质研究表明五台山形成于25-26亿年之间,是地球上露出水面最早的陆地之一,如果将这两条河还原于20多亿年前,五台山的五座山峰不就象一朵漂浮在大海之中的莲花么,这也不正与两千多年前佛教认定的五智皆圆的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相互吻合么!北台顶的白龙池听说也是四季都有水的,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去细细考察,但在通往中台的过程中,到真是遇到了一处乱石堆成的小水池,应了五台山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自然奇观。

五台山山顶水塘

中台顶多巨石,堆积起来象石漠,石头上杂生斑斑苔藓,在阳光照射下闪烁着光辉,到了七月盛夏时分,雨过天晴之际台顶满目碧翠生辉,仿佛是巨型翡翠而得名翠岩峰。这些巨石堆积起来仿佛腾飞的蛟龙,得名“龙翻石”,相传文殊菩萨从东海老龙王那里取来歇龙石,老龙王五个儿子追到五台讨还,在台顶上挥舞龙爪乱翻乱挖形成的。站在中台东眺可见河北省翼中平原。俯视可观庞大的台怀镇寺庙群。刚刚头顶还红日当空,仅仅十多分钟,天已变色,风起云涌山雨欲来,悄若仙境。

穿越中台,下行陡坡,再向西前行,穿过广袤无垠的草甸区,再下行,就能望到海拔2773米的西台挂月峰,因“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而得名。西台巍峨耸峙,与浩远的群山相接,周围是翻腾如浪的白云,这种美景只应天上有。到了西台牌坊前,我们体力已到了极限,仰望西台顶,却再也没有能力攀登了,只能空留遗憾与向往。

棕色的为鬼见愁,浑身是针刺状的叶片,现在还没有泛青

从西台下行走了十多公里,我们穿越鬼见愁的灌木丛,乱石遍布的巨石阵,鲜花盛开的草场,与牛群近距离对视,一路欣赏植被变幻,收获满满,终于到了金山寺,以为马上就可以坐上车,却被告知私家车只能到狮子窝,无奈只得拖着疲惫的双脚继续行进。此时天气却突然变脸,雷电交加,风雨冰雹来袭,浑身湿透,狼狈不堪,走在林中小道,看闪电在空中划过,颤颤兢兢地奔跑,半小时后,风停雨歇,苍山青翠,树绿花红,又是另一番景象。

第三天行程:台怀镇核心景区寺院朝访。途中遇一民间解说,只要20元讲解费,详细给我们讲了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并带我们参观了五爷庙、大白塔、普贤寺等景观,让我们对看似千遍一律、看似枯燥的寺院有了更深的了解。最后,我和雁姐登上了闻名遐尔的大螺顶古刹。要至黛螺顶,必登大智路,大智路青石辅成,全程共计1080个台阶。这一千多个石阶是对信众诚心与耐力的考验。1080级台阶是“十界”各有“百八”之意。十界,也称六凡四圣。佛教将佛与众生分为10大类,总称为十界。十界各有“百八”,合起来就是1080,其中包括“百八烦恼”等等。据僧人们讲,走在大智路上,踏1080级台阶,能给人增添智慧,消除烦恼,逢凶化吉,一生平顺。站在黛螺顶,能尽观五台山全景,远远的天际间,高山连绵处,祥云变化万千,五台顶依次分布,眼前的台怀镇 繁华、热闹,处处人间烟火,人佛共存,而五台顶则是清静神圣的。

五台山台顶的寺院兴建于隋朝,隋文帝杨坚曾诏令五台山五顶各置一寺,供文殊像,命有僧值守。也就是从那时起,五台山的五座台顶才开始建庙。文殊菩萨,在佛教中的地位甚高,为释迦佛主之首席大弟子,专司智慧,位居众菩萨之首,深受拥戴和敬仰。后有高僧用慧眼看出,文殊菩萨先于佛主修成,但其人非常谦虚,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所以就转世辅助乔达摩悉达多修成佛道,并甘心做了佛的弟子。这种精神让众佛弟子无比折服,故而在佛界,文殊被尊称为“七佛之师”、“诸佛之母”,地位是非常之高的。从中国的佛教就可以看出,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对文殊相敬有加,很多寺院都专门盖文殊殿,供文殊像。

五台山作为文殊道场,所供文殊,分别为东台聪明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和南台的智慧文殊。佛教界敬仰五台山的文殊信仰,皇家也十分推崇,声名远播至全国乃至日韩及东南亚。从地理上,五台山是华北屋脊,从精神上,五台山之行,是信众徒步朝圣的心灵天路,是净化心灵的无垢修行之旅。

毛泽东曾说过佛教中蕴含着哲学,确实,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克服了其它宗教的狭隘专制思想,发扬了宅心仁厚、普度众生的包容精神,只要你能普度众生,佛便给你容身之所,藏传佛教、本土汉教、道教在这里都有安身的小天地。在诸多的佛教寺院中还给道家上到玉帝下到土地的众神安排了坐席,而且还各司其职。许多寺院的天王殿里除了四大天王塑像,还有哼哈二将,有的塑有降龙伏虎,颇具道家氛围。佛教的本真就是让世界充满善与爱,我国本土教派精髓与西藏格鲁教派等融合在一起,经过一次次升华,成为中国特色的佛教,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不谋而合,堪称佛教文化推动社会前进的具体体现。

Hash:8933a9b34503e9c0ea0ddecfa33510cd67135c0a

声明:此文由 跟着叶子去旅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