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共忻县组织史(1937年7月—1945年9月)

秀容在线

学习党的知识,传承红色记忆(1 )

中共忻县组织史(1937 年7月—1945年9月)陈世琦

1937年 7月 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从此中华民族进入全面抗战时期。 10月 10日“忻口战役”开始,国共两党官兵密切配合,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军。 11月 3日,忻口国民党守军撤退,八路军转战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日军占领忻县城及北同蒲铁路沿线地区。原国民党政府机关解散,大部分工作人员逃离县城。随后,日军在县城成立了日伪政府。当时地方秩序混乱,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适应抗日斗争的需要,中共上级决定,将以忻县同蒲铁路为界划分为路东和路西两部分,路西地区划归“晋绥边区”管辖,以下称忻县(西);路东地区划归“晋察冀边区”管辖,以下称忻县(东)。

1937年 11月,八路军 717团驻扎在忻县(西)三交、官庄、合索、沙窊一带开展抗日宣传、组织抗日义勇军,并派段竞、彭振新、张子俊等一批政工干部直接领导和帮助地方工作。村、区到县普遍相继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各级“人民革命救国委员会”(简称救国会,后改为动员会)实施政权职能,与此同时在官庄、三交、观里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忻县最早的党支部。苏吉升、王景尧、李金牛分别为官庄、三交、观里的支部书记。是年 12月底,由段竞同志主持,建立了忻县(西)“第四区委员会”,开展党的工作。 1938年 3月,“西北区党委”派宋天才同志来忻组建忻县(西)县委。同年 4月,由宋天才、马孔智(牺牲特派员)、段竞组成了忻县(西)临时委员会,驻地三交、寺坪。同年 5月,晋西区党委派张雪轩同志来忻重新组建忻县(西)县委班子, 6月初,中共忻县(西)委员会在“横河村”成立。至抗战胜利以来县委书记更迭五次,县委先后设立组织部、宣传部、青委、民运部、交通站和敌工站,驻地横河、寺坪等村,下辖三个区委。县委成立后,通过“动员委员会”举办了几期训练班,培养了一批县、区干部,并通过各级工、农、青、妇代会,建立了村、区、县各级工、农、青、妇女抗日救国会。是年冬动员委员会解散,“忻县牺盟会”重新组建,县委又通过牺盟会来领导各群众团体。

从抗战开始到1940年初的反顽固斗争胜利,忻县(西)处于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并存的统一战线时期。在这期间,国民党阎锡山方面先后派吴俊耀、王云照、边之俊、刘鹏飞担任忻县(西)县长,县、区各级政权都被阎锡山势力所控制,严重影响了抗日斗争和根据地建设。 1939年 7月,经过积极活动和针锋相对的斗争,促成了牺盟会特派员马孔智(共产党员)担任忻县(西)县长,组成由共产党领导的县政府。为忻县(西)的抗日救亡工作和反顽固斗争胜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1940年初,抗日斗争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忻县(西)抗日民主政府、忻县(西)抗日救国联合会相继建立,并成立武装自卫队(后改为武委会)、公安局警卫队(后改为公安局警卫连)和忻二连(后改编为游击三大队)等地方武装。至此,忻县(西)县委、县政府、各群团、武装等组织相继建立并健全起来。忻县(西)县委开始独立自主地领导全县军民进行根据地的建设和开展对敌斗争。从忻县(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到抗战胜利,县长更迭五次,先后设立工作部门 10个。

忻县(西)区域较大、地形复杂,以及抗日斗争形势不断变化,在区划上也有较大的变动。抗战开始到1940年民主建政初期,仍以旧的二区、四区、五区建立区委、区政府、群团等组织。 1940年夏秋,将三个区重新划分为九的区,其中有七个区建立了区委,八个区建立了区政府。 1941年春,“三区”划归阳曲县,由于对敌斗争进入艰苦复杂的阶段,大部分区委、区政府遭到破坏从而进行了合并,到同年秋划分为 5个区委和区政府, 1942年底划分为 4个区委和区政府。根据上级指示,各区委相继建立武装工作队,深入敌人的两面政权。由于日军先后在奇村、蒲阁寨、羊圈沟、楼板寨等地设了据点,使忻县(西)和静宁县四面受围。为了有利于对敌斗争,巩固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在“晋绥六地委”的指示下, 1944年 1月,成立了“忻静中心县委”,具体指导忻静两县的工作。按照毛主席关于“把敌人挤出去”的方针,对蒲阁寨等根据地的日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地雷战、“空野清室”的围困战,使敌人完全陷入了绝境, 1944年 4月 11日,取得“蒲阁寨围困战”胜利。 1945年 11月,撤销忻静中心县委。从县委成立到抗战胜利,县委书记重叠五次,先后建立农村党支部 37个、党员发展到 272人。

1937年 11月,忻县(东)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驻地南曹张村。同年 12月,忻县(东)地方武装——忻县连成立。 1938年初,县政府解体。不久“晋察冀二地委”民运部孙明在肖家山重新建立县政府。同年 3月,县政府改为“县佐公署”,驻地肖家山。同时,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忻县(东)分会成立,孙明同志以牺牲同盟会的身份发展了首批党员。为了加强抗日斗争的领导和根据地的建设,同年夏季“中共忻县(东)委员会”在肖家山成立。后改为“中共忻县工作委员会”,在县委的领导下,农、青、妇各群团组织及地方武装相继组建四个区委和区公所。 1940年 5月,忻县“县佐公署”改为“忻县(东)抗日民主政府”。同年 7月,根据“晋察冀二地委”指示“中共忻县(东)工作委员会”改为“忻县(东)委员会”。县委、县政府为了指导对敌斗争、传达上级指示创办了“边哨报”。 1943年春,成立了“抗日救国联合会”,负责领导工、农、青、妇各群团的抗日工作。 1944年 10月,忻县(东)县委与定襄县委合并,成立“忻定联合县委员会”。与此同时,忻县(东)县政府与定襄县政府合并,成立“忻定联合县政府”。下辖 9个区委和区政府,直到 1945年 8月抗战胜利。(自中共《山西省忻州市组织史资料第一册》资料整理)

秀容在线

秀容在线投稿邮箱:xrzx0350@163.com

秀容在线

公众号ID:xrzx0350

欢迎关注秀容在线

Hash:b81a59f02d757ef739b79de952f66cf0e66b1faa

声明:此文由 地方小霸王大集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