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灵通的山水文化

秋高气爽的十月,文友相约灵通山采风,当车行至平和县大溪镇的盘山公路,巍峨起伏的灵通山脉映入视线,关于灵通山奇石、险峰、清泉、飘云的向往,一下子变得亲切生动起来。

到了景区入口不远处,我们停车路旁,只见灵通山标志性景观的“灵通大佛”就在前方不远处。“灵通大佛”其实是一座自然天成的岩石山体,却宛若精雕细刻一般,几百米的高度自上而下酷似一尊正仰望苍穹的侧面大佛头像,惟妙惟肖的表情端庄传神,真乃天造地设的杰作。再继续前行至灵通半山腰处的青云宾馆,刚下车来,抬头猛见几座突兀相连的岩体山峰矗立于蓝天下,山峰下段茂密的树林植被像碧绿的海浪,山峰顶处乳白色的云雾缥缈如烟。灵通山虽然我已来过两次,但那是二三十年前的依稀记忆,这次再上灵通,感觉似曾相识又有所变化。站在这里,眺望周围开阔视野,沟谷纵横,山峦叠嶂,云雾缭绕的景象美轮美奂,凉爽的风扑面而来,心灵也为之一振,心旷神怡得有点恍惚。

常说“北武夷,南灵通”,人们冠以灵通山“闽南第一山”的美誉,和闽北著名的武夷山南北对峙,相提并论,可见灵通山的不同凡响。这次采风,浏览到灵通山一些文化资料,才知道以前我对灵通山知之甚少。灵通不仅以山灵水秀扬名天下,其山水文化更是源远流长。灵通山脉是由亿万年前白垩纪火山反复喷发所形成的岩浆沉积而成,整个景区由七座标志性岩峰和周边的三十六座群峰构成,山脉宽广并不亚于国内其它名山大川,且景区内的著名景点就有七峰十寺十八景之说,而且故事传奇颇多。我们沿宾馆右侧一条弯曲的山路前行,途中经过许多景点,每个景点的山体岩石形状各异,或嶙峋峭壁,或洞穴清幽,有的像人物,有的像动物,形象传神,让人浮想联翩。一些山石间隙有清泉细流叮咚流淌,汇聚于洼地清澈剔透形成小潭,潭边一石壁刻“望月听泉”四字,掬一捧于口中,冰凉甘甜。有山有水的地方各种珍稀植物青葱翠绿,即使已到深秋,依然犹如春天,树木茂盛,散落于清幽小路的金黄小菊花星星点点,“菊花引路”让人悠然前行。

“世上名山僧建多”,灵通山也不例外,景区内自唐代开始逐渐建起的寺庙众多,宗教佛教文化在这里晨钟暮鼓,香火鼎盛。灵通岩寺,这座始建于一千多年前的寺庙既是风景独特的景区,也是闽南地区著名的菩萨道场。站在灵通岩上,俯视山脚下一汪湖水平静如镜,碧绿如玉。像被刀斧劈开的石崖呈垂直状延伸至谷底深渊,建在悬崖洞穴里的灵通寺庙背靠绝壁,凌空而立。若阴雨天灵通岩上的飞泉就会如天外来水飘散落下成珍珠一样的水帘,我们来的这天虽未见到“珠帘化雨”的奇观,但依稀可见有晶莹的水珠儿点点洒落,也让人惊喜。抚摸灵通岩石崖上千沟万壑的沧桑,心里好像掠过千秋万代的时光,感觉它们在和时间对抗,即使千疮百孔但依然强悍地傲立于人世间。这样的险峰奇石就像有生命力的大自然精灵,在灵通岩左侧一石壁刻有一巨大繁体“灵”字,我们在此处合影,捕捉下流连此地的一抹剪影。

探究灵通山历史,这里自古就是名山,一路走来,各个景点都有来历传说。历朝历代文人墨客造访所留下的文字印痕,就像刻在石壁岩石上的灵魂,给灵通各景点画龙点睛,增添文化色彩。沿灵通岩左侧继续前行,即可见一崖洞石屋,屋前一碑石刻有“灵通感应”四字。据传这是明朝著名学者黄道周曾住过的地方,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文人学者在此石屋设立书斋,读书教学长达两三年时间,后来当地人才辈出,传为佳话。长居于此的黄道周在他诗作中高度赞美灵通山,作为文人学士,他以一句“萧然人外”题写于灵通,点化灵通山遗世独立逍遥清静之魂,给后人留下清风明月朗朗读书声的美好想象。有资料记载来过灵通山的历史文化名人还有很多,他们慕名而来,或探幽揽胜,或传学布道,探究灵通山的神奇,为灵通山留下一份份珍贵的文章墨宝,为灵通的山水注入更多文化元素和人文情怀。

探寻这片灵山秀水的文化,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对灵通山的赞美之词,更多地流露着返璞归真,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天性。灵通山,是难得的清净之地,想象古人在这里既能归隐深山,静心读书,又能享受清幽美景,给生活一份自然的纯真,何乐而不为呢。

责 编 | 周艺桂 审 核 | 朱国文

监 制 | 罗小雨

来 源 | 平和县融媒体中心

Hash:e049866f2828512e2b8fae16bc688415f9b2af1d

声明:此文由 平和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