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土碉楼黄土筑成的防御“丰碑”
“故垒石为巢而居以避患。其巢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这是明代地方志《蜀中广记》中一段关于碉楼的记载。在黔江区白土乡境内,至今还保留两座用黄土筑成的碉楼。近日,本报记者来到黔江区白土乡,探寻一段关于白土碉楼的过往。
黄家寨碉楼。
在白土乡境内的崇山峻岭之间,石灰岩地形造就了诸多奇山异洞。这些地方地处偏远、易守难攻,成了当年“占山为王”土匪的天然屏障。在当地,长岩岍、山王洞等都是当年土匪们的重要据点。
土匪在当地打家劫舍,为害一方。当地村民为防御土匪,在乱世中寻得一份安宁,一座座碉楼拔地而起。
保存完好的白家塝碉楼。
在白土乡中心校旁,至今还保存有一座用黄土筑成的碉楼——白家塝碉楼。
远观白家塝碉楼,楼的高度明显要比四周的民房略高。走近碉楼,在碉楼的四面墙上,均分布有大小不一的观察孔和射击孔。
据了解,这座碉楼为当年胡姓家族用来躲避匪患、保护财物所建。
据现在这座碉楼的主人、当地村民胡文渊介绍,当时为了防御土匪,他的祖辈在这里筑起了两座碉楼,除了现在这座外,距离这座碉楼约30米处还有另外一座,由于当年需要修学校,就拆除了。
白家塝碉楼呈梯形的观察孔。
记者了解到,该碉楼建于民国初年,占地34平方米,外围边长5.8米,高约10米,坐北向南,为四楼一底正方体土石结构,单椽悬山式顶,青瓦覆盖,底楼由大型条石砌成,条石厚度为0.6米,长约2米,楼层楼板完好,底楼南面有一个石门门洞,一至四层分别有瞭望窗口,三层有一个门洞,2扇木门,四层有2个地窗,1个门洞,1扇木门,五层有1个天窗,所有窗口除四层内外为方形外,其余均为漏斗形,外小内大,木质条形窗棂。各层之间通过木板梯上下,个层楼枕交叉安置,以便相互牵扯,土墙内加杉木条为墙筋,使碉楼更加牢固。
“以前匪患猖獗,一些重要财物都存放在里面,看到有土匪进村,一家人就躲进里面。碉楼的土墙很厚,土匪用枪打不进,碉楼里随时准备有石灰和石头,若有土匪靠近,家人就向下扔石灰和石头等进行防御。”胡文渊介绍。
白家塝碉楼周围的民居。
除了白家塝碉楼外,在距离这里不远处的三塘村黄家寨,也还有一座留存至今的碉楼。
该户村民右厢房是土墙夯筑,曾作为防御土匪入侵的碉楼。在西北方向的墙上,距地面1米左右,有一幅朱墨书写的标语:“□土匪是死路一条□□□要坚决消灭他”、“为人民服务□□□协助政府□□人人有□”等当年清剿土匪时留下的红色标语。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曾经用来保家护院的碉楼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功能。如今,它们犹如用黄土筑成的防御“丰碑”,记录一段段当地人在乱世中寻求安宁的特殊记忆……
作者:谭 鹏
来源:武陵都市报
总编:汪 彬
主编:龚节佑
编辑:李万光
Hash:52f41a20e1ed59f93b48e1827521c9e6ac795510
声明:此文由 微黔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