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看昭阳|刘平勇:道观圣地龙潭映月的神秘景象
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其形象有多种,在阴阳宇宙观中代表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古代王室的标志。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传说中和龙都有密切的关系。
大龙洞,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神秘。大龙洞风景区位于昭阳中心城市北郊的北闸镇,距昭通城约10公里,景区占地420亩。景区峰岭秀丽,古树参天,素有“九箐十三峰”之称。核心区集旅游观光、科普休闲、健身娱乐、朝拜祭祀、特色小吃、历史文化为一体,是旅游、避暑、度假、休闲、康体的胜地。
龙洞潭底有一块岩石,名曰“犀牛”,每逢中秋之夜,月映洞中泉,复照石壁之上,“犀牛”在月光照射之下,犹如抬起头来一般,有鼻有眼,形象逼真,清风袭来,松涛阵阵,凝目而视,三月同辉,人们称之为“龙潭映月”,又名“龙洞吸月”。
洞内有天然形成的钟乳石,形态各异,像花、果、树、木、虫、蛇、鸟、兽,甚至有的像人体的脏腑。旧时传说久病之人医治无效,便到龙洞来虔诚祈求,请上一瓶龙泉水,刮下一点类似所患部位形态的石块粉沫吞服后便痊愈。大龙洞水源处,有一钟乳石柱悬在空中,称为飞来观音,有求必应。还有“摸石乞子”的传说,据《郡国志》记载:“乞子石”在马湖南,岩东石腹中,流出小石,携石入怀中,古人乞子有验于此。大龙洞有“母石”,昭通古人常到大龙洞求子,他们把洞中的小石头称为“乞子石”,据说:只要摸到“乞子石”的妇女就会怀孕,来年定会生儿子。
汉代后,道教传入昭通。清乾隆年间,在凿于西汉的大龙洞,兴建了大龙洞道观。大龙洞道观,地处九龙山上。远古时称乌蒙圣泉。据碑刻记载,清乾隆( 1736~1795 )时,此地只有一个小祠,为民众上香火之处。咸丰(1851~1861)年间有龙门派道士旷永耀来居住,始改建为道观。光绪(1875~1908)年间,住持吴元正又对道观进行了翻修扩建。之后周永清、戴宗诚两位道长先后住持该道观并有修缮。洞壁上有清代恩安县令汪人瑞题的“云霞蒸蔚,水远流长”摹刻。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发源于民间。初期,道教的治所和传道场所中是洞、堂、舍、室、石屋等民间建筑,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改造,接受儒家思想和佛教科仪,转变为皇家道教之后,才有了建造宫观的待遇。唐、宋、金、元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宫观的建设也达到了极限。从大龙洞的建筑上,就突出展现了具有代表性的道教宫、观、殿、阁、庙等的择址、平面布局、空间构成、建筑形制、建筑造型、内外装修等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这些都说明了道教在中国民间的地位。
该道观现有殿堂两座,供奉张天师、真武大帝、吕洞宾、丘处机、药王、三官等神像。还有门楼及两侧厢房、住房共数十间。山间、水上有凉亭,石舫一座。1990年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82年,大龙洞道观被辟为公园开放。1983年,昭通市政府请四川青城山道士来此住持道观。大龙洞道观依山临水,景色绮丽。
现在,大龙洞已由外商投资开发,改善基础设施,全部整修一新,大门高大雄伟,巍峨壮观,门前辟有宽阔的广场,可停数百车辆,公园内四周小丘古树参天,松涛阵阵。洞上方有九箐十三峰,风景秀丽。拾级而下,路两旁碧波荡漾,绿草青青,亭台楼阁古朴典雅,洞内一泓清泉,游鱼历历在目。
游大龙洞,到潭中舀一瓢龙洞水饮,清甜凉爽。香客信士、游人、墨客正日益增多,已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昭阳区市民“耍龙洞”的传统节日。是日,公园内,万人攒动,摩肩接踵,热闹非凡,看看龙洞景观,吃一碗香辣龙洞凉粉,玩几圈牌,领略一下道家文化,实在是一种享受。
刘平勇,男,汉族,1968年生于云南昭通。1995年开始文学创作,在《中国作家》、《北京文学》、《当代小说》、《鸭绿江》、《星火》、《绿洲》、《青年作家》、《边疆文学》、《滇池》、等多种文学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150余万字。著有散文集1部,小说集5部。有小说被《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选载。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昭通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昭阳区作家协会主席,昭通市昭阳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作家简介
图片|彭静
审核|邓龙启 田率华
编辑|曾巍 马云鹤
Hash:ae1476b27a67646f493452a59b47ac91ef6dd3a2
声明:此文由 微昭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