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鼎盛时期,曾是全国著名的33座城市之一

临清之名始于后赵元年(330年),其后的千余年间县治数易其址。明洪武二年(1369年)临清县治由曹仁镇(今青年办事处旧县村)移于今临清城区考棚街纸马巷。今纸马巷南首阁楼上嵌有“县治遗址”刻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河决原武,温安山湖而东,会通尽淤”。永乐九年(1411年),“乃用济宁州同笑潘叔正言,命尚书宋礼、侍郎金纯、都督周长,浚会通河”,“用老人白英策,筑堽城及戴村坝,遏汶水使西,尽出南旺,分流三分往南,接济徐、品,七分往北,以达临清”。俗谓“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同时,明政府对大运河各段皆有治理。到永乐十三年(1415年),运漕通行,可直达通州,遂罢海陆运。随之,在“淮上(今淮安)、徐州、济宁、临清、德州,皆建仓转输。滨河置舍五百六十八所,舍置浅夫,水涩舟胶,俾之导行,增置浅船三千余艘”。“自永乐至至谢绝参观年间,凡数十载”,“会通安流”。临清东控青齐,北临燕赵,赵略位置十分重要。洪武时,临清置仓,“岁受山东河南之粟,以节漕力”。后“移德州仓于临清之永清坝”,这样临清境 内零售有临清、德州二仓;宣德中,又“增造临清仓,容三百万石”。临清储粮为诸地之冠,供给易州、紫荆关军需,成为南北漕运的运输中心之一,成为临清经济繁荣的重要动力。

吏部尚书王直《临清建城记》说:“临清为南北往之交会咽喉之地,在东昌郡之北,为其属邑。时财赋虽出乎四方,而转输以供国用者,必休于此而后达。商贾虽周于百货,而懋迁以应时需者,必藏于此而后通。其为要且切也!如此而可以无城池兵戎之保障乎?”为了保护仓廩,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兵部尚书于谦议筑临清城,明英宗从之,诏平江侯陈豫、都御史孙曰良主其事。但就在这一年,瓦剌贵族也先率军分四路攻明,宦官王振挟持英宗率军50万人亲征。至“土木之变”发生,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又值山东大饥,所以直到第二年七月,陈豫才在山东巡抚、都御史洪瑛的帮助下,选地势高亢之处筑城。城西北以广积仓外缘为城垣墙基,城墙“高三丈二尺,厚二丈四尺,围九里一百步”。“城门有四:东曰武威,南曰永青(民国后一度名为中山门),西曰广积(因仓名也),北曰镇定。城墙之上设戍楼8座,戍铺46处。为方便守城人马上下城墙,还设蛾眉甬道。城外绕以护城河,深宽均为9尺。”左建帅府,以居总戎。其余藩宪 、分司中、卫所、县邑、学校、仓瘐,凡百司局,各以位置。兵卒有舍,商贾有市……城之外教战有场,场之中阅武有台。凡百当用之具,无一不备……材出于公之所区,画而助之者恐后;工出于人之所愿,乐而赴之者争先”。自景泰元年七月二十七日是,至十月十五日,历二月余,临清筑砖城告竣。这是临清的砖城。临清市文博专家马鲁奎先生曾实地考察,发现修墙所用城砖,多系明代临清砖窑所制,每砖都印有“临清城砖”字样,这同贡砖上的印记迥然有别。临清城砖一尺三寸五分,宽七寸,厚三寸,小于贡砖。另外,砖上还有“分窑户钱义印记”等字样。分窑比烧制贡砖的窑级要低。

明弘治八年(1495年),兵备副使陈璧增建女墙(城墙上矮墙)筑朋城(城外用来屏蔽城门的半圆形小城),并在城门处砌以石桥,桥以门名。后又分别由明正德五年(1510年)兵备副使赵继爵、八年(1513年)兵备副使李充嗣、嘉靖十五年(1536年)兵备副使张帮教、清顺治十年(1653年)副使傅习以为常鳞、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知州佟世禄等人对倒塌的城墙、毁坏的城楼、堵塞的城河等进行修葺、疏浚。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重修临清城墙。知州戴知诚请求拨国库银10.6万余两,历时3年左右竣工。这次重修,诊然采用景泰年间初修城墙时所采用的城垣内外由城砖镶包、中间用土夯填之法,将城墙改建为高三丈一尺、下厚二丈五尺,上厚一丈五尺渐次收分的截面为梯形的城墙,这比过去垂直的城墙重心低,移定性和坚固性也要强。

但是砖城离卫河较远,取水不便,且仅粮仓即“占地有城内四分之一”,发展工商业的空间很小。而“城西及南隅,商贾丛集,自弘治而后,生聚日繁,城居不能什一”。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户部以游宦侨商日渐繁衍,并令占籍”,在砖城之外的汶、卫二水两岸,逐渐形成了新的居住区。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文安人刘六、刘七在霸州发动起义,数干农民响应。次年,起义军由河北攻入山东,先后重创济宁、博平、夏津并攻陷武城高唐,直逼临清。于是兵备副使赵继爵“掘堑筑土,以卫城外之众”,时称这道土围子为边墙,亦名罗城。此为临清土城之始。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大学士丘浚致书山东巡抚、都御史曾铣和兵备副使王杨:“唯临清乃会通河之极处,诸闸于此乎尽,众流于此乎会。且居高临下,水势易泄而涸速。是凡三千七百里之漕河,此其要害也……东控齐青,北临燕赵,且去边关不远,疾驰之骑,不浃旬可到。为国家深长之思者,宁有而弃,毋无而悔。书生过虑,请跨河为城,两际各为水门,以通舟楫,而包围巨闸于其中,设官以司启闭,屯兵以为防守,是亦思患予防之一事也。”请求兰一步修筑土城。曾铣、三杨深以为然,“择文武才吏,度寻尺算,匠佣,墙以堵计,堵金二十有六。二十里,金八万奇。以是达之,巡抚曾公铣许之。乃各出其帑赎,一夫不市,一钱不民,移凶邑之饿者以就工……逾四十有六日而城就,所费才四万金”。这次修筑是在原边城城墙的基础上拓而广之,起于砖城的东南隅,止于砖城的西北隅,延袤20里,跨汶、卫二水,呈一弯月形,俗称“玉带城”。城门有六,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日宾阳、景岱,西日靖西、绥远,各有月城,南日钦明,北日怀朔。”还辟有三个水门,一于跨汶河处,称东水门;二于跨卫河处,称南水门、北水门。无论城门、水门,其上“各建戍楼,对峙其上。为戍铺三十有二”。上下城墙的通道、守城士兵战守之屋室、护城河的深阔和城墙的高厚,都和砖城墙相差无几。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按察副使李遂开挖了两条水道。二十八年(1549年),兵备副使丁以忠在城西侧的靖西门与绥远门之间增开西雁门:三十年(1551年),巡抚都御史王忬、副使李宪卿建敌台32座。三十八年( 1559年),副使张鉴、知州李希欧新修战船,增楼橹(古时军中用以侦察、防御或攻城的高台),3个水门各筑两座翼楼,上设云桥、射孔,使土城的攻守能力大大增强。临清城砖城、土城相连,故也称连城,绵延周长29里。《临清州志》记载,砖城内有街十,市二;土城内有街十三,市十四,巷二十九,厂七,口六,湾二,铺一,道二,其无名者尚未在内。城内外商号林立,一直到土城北三里之外,为临清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当其盛时,北至塔湾,南至头闸,绵亘数十里,市肆栉比,有肩摩毂击之势”。是当时全国著名的33座城市之一。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王伦起义军血战临清月余,土城被毁,临清仅余砖城;咸丰后,太平军、宋景诗黑旗军先后与清军激战于临清。百年内临清“迭经兵燹,元气不复,城中人烟寥落,非复当年繁盛矣”。

Hash:b0ed20b76339e669a6111df30531cd547a45c9e7

声明:此文由 今日临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