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间,从小村庄到明星村的华丽转身,这个村子靠的是啥?

点击上方 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 位于昙石村的昙石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吴心钰/摄)

名片:昙石村位于闽侯甘蔗街道,昙石山文化发源于此。2009年至今,昙石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省级生态村、省级文明示范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善美讲述人:昙石村党总支书记黄金栋。 

人文诗意无处不在,善美乐居跃然眼前。这是每一个人初到闽侯昙石村的第一印象。过去近20年间,昙石村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依靠团结奋进的良好村风,坚定走文化兴村的路子,不仅实现了从小村庄到明星村的华丽转身,还让村民乐享一次次的发展红利。

文化兴村

拥有四种文化旅游品牌

一条长450多米仿古商业街上,小吃茶叶、小商品、骨科医疗等经营业态丰富多样;鳞次栉比的小洋房里,邻里街坊谈笑风生……日前,记者一行走在昙石村内文博路时,城中村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最独特的风景,莫过于村口小山上那处以“补山”为构思设计的昙石山文化遗址博物馆。

▲(昙石山文化遗址博物馆•陈木易/摄)

1954年1月,当时的昙石村村民在修堤取土时,发现了大量白色蛤蜊壳堆积层,由此开启了昙石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序幕,并揭开了不为人知的先秦闽族文化。2001年,昙石山文化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昙石山文化遗址博物馆新馆落成并对外开放。

▲( 昙石山文化遗址博物馆•林明秋/摄)

昙石村党总支书记 黄金栋:

“璀璨的昙石山文化给我们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气,让我们村成了全省闻名的明星村。走文化兴村的特色路子也由此定了下来。”

这些年来,昙石村两委有意识地扩大昙石山文化遗址的景观外延,将包含人文底蕴的文化景点“搬进”村。如2011年投用的闽都民俗园,以及2020年以来陆续开放的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和昙石楹联公园

▲(闽都民俗园•陈建鋆/摄)

这些景点还在环村路、风雨木拱廊桥和滨溪步道的有机串联下,与村内的廉政文化祠堂以及闽侯县博物馆新馆、珠岩寺、黄氏宗祠等景点形成旅游环线,成了一条依山傍水的昙石特色精品文化旅游路线。人在景中游,画由景中生,成了游客来此游玩的最大感受。

▲(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林鑫/摄)

这些景点的交织组合,也让昙石村同时拥有史前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农耕和传统文化、楹联文化等4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旅游品牌,这在全国范围内都很罕见。

▲(昙石楹联公园•张锋/摄)

随着村里计划将昙石山文化遗址与闽都民俗园、昙石楹联公园一同申报国家遗址公园,千年昙石山文化的影响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村风良好

村民享改革发展福利

村里绿树成荫、遍地花草,新建有老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篮球场、羽毛球场等;670户村民几乎人人都住进了新房;学生有奖金,老人有补贴;疫情发生前,年年正月都会办农村春晚……关于幸福的体验感,村民感触极深。

▲(昙石村农家书屋 •林若野/摄)

昙石村党总支书记 黄金栋:

“以前,昙石村只有几条土路,村庄‘脏乱差’问题比较严重。近20年来,村子历经甘洪路、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闽都民俗园等10多个重点项目征迁,面积2000多亩。若非村民摒弃只顾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旧格局旧观念,选择站在全村利益的立场,就不会有如今皆大欢喜的样子了。

2008年,文博路周边房屋外立面景观改造。由于资金有限,村两委提出“自行拆迁、自求平衡”,没有补偿村民一分钱。做法一经提出,周边的69户村民全部举手赞成。

▲(文博路周边房屋外立面景观改造•陈建鋆/摄)

2017年,村两委没有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只是开了一场村民大会,便顺利将村口一块2亩大的荒地建成一个新的农贸市场。作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员之一的村民黄道新告诉记者,农贸市场投用后,他不仅是股东,还被聘为市场管理员,至今还享受着月工资加年底市场租金分红的双重福利。

猜你喜欢

◎贯彻落实省委“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闽侯县领导到竹岐调研重点民生项目

◎食在闽侯丨很多人驱车而来,就为了这一碗茶油糟香土鸡汤捞线面

◎央视又要来闽侯直播了!这次聚焦闽越水镇花灯庙会和五福巡游

福州晚报 陈木易/文

编辑:林丹 洪婷婷

校对:林烨彬 吴梓航

审核:王立强 潘杰

监制:谢永杰 倪心昕

点分享

点点赞

点收藏

Hash:b540cc6f06b979d8efe46457361faeddbaeba62d

声明:此文由 地铁上的移动生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