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记忆 | 江北第一古石寨

河北邢台县的路罗镇,有一座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小山村,村里有目前我省发现的保存最为 完好的石寨。村内的房屋依山就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典型的古太行建筑风格,而村中同时流传下来的是他的悠久的经商传统。这里95%以上的村民都姓路,路姓的三支四堂在鼎盛时,是当时的顺德府也就是今天的邢台的首富,土地遍及河北省山西省交界处五县,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寨--英谈村。

唐朝末年连岁凶荒,民不聊生,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巢起义。虽然最终起义失败,但 黄巢义军途径之处都留下了许多故事。今天,在距河北邢台市区70公里的英谈古寨就依然流传着起义军在此驻扎营盘的传说,而“营盘,营盘”逐渐就演化成了“英谈”,英谈村的村名也就由此得来。

远望英谈石寨,红色的山石建筑仿佛一个红色的城堡,安详的伫立在群山绿水之间。村寨三面环山 ,东面临河清水秀,英谈村靠山而居,依形营造,层层叠叠犹如一幅山水画,如世外桃源般静谧宜人。明朝永乐年间,山西一位路姓人家到此落户,繁衍生息,逐渐发展成现在的规模,村民路书龄已经是路家的第十五代后人,就让我们跟随老路一起去探寻英谈村的悠悠历史吧。

英谈山寨的寨墙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寨墙,根据东寨门上的墨书题记可以知道现在的寨墙修建于清 代咸丰七年九月,也就是公元1857年。寨墙长4000米,宽3米,高低不等,最高处有6米之高。进入寨门,英谈村的特有石制建筑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二层和三层的小楼错落有序的矗立在山腰,建筑特点鲜明,让人叹为观止。村内有67处院落,依山就势,高低错落,蔚为壮观。建筑选材是当地盛产的一种红石材,也有少量的青石建筑,这座用石头建成的山寨在国内其它地方是没有的。

进入山寨后民居大多以两三层建筑为主,民居都是依山而建,随坡就势,因地形差异而千姿百态。 这些红石民居层层叠叠,参差错落,房前屋后树影离离,绿荫婆娑,院落是开放的,设有后门,无论是从军事意义上理解还是从村民和谐相处上去体味,都不失古老文化的风韵。

一座座石头打造的红色城堡在青山绿水间安详矗立,一段段妙趣横生的商贾传奇在石楼石阶上镌刻 流传,走进河北民居建筑的奇葩--古寨英谈。

这样一座宛如红色城堡的英谈村,论其精华当属它的一楼四堂,这一楼,指的就是村西的一座小石 楼,是在明朝永乐年间建造的,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是村里最古老的建筑,被村民们尊为“祖居”。

虽说盖房的石材简陋,小楼表面的黄泥也被雨水冲刷殆尽,但千百年来,这座坚固的石头建筑却历 经风雨屹立不倒,就是1966年的邢台大地震也未能动它分毫,不能不说是河北民居建筑中的奇迹。而英谈村也从这座小楼开始逐渐发展壮大。

一座石楼,让英谈村的先人在这太行深处定居下来,先人以农耕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 平淡的农家生活,后来开始经商,到路家第五代人路万富时,买卖已经颇具规模,当地人有这样一句话说路家先人,叫做“行走三日不住别家店,出门三餐不吃别家饭”,足见当时路家产业的庞大。而路家的宅院也就从一座小石楼逐渐扩大到了四个堂。

英谈四堂分别为德和堂、中和堂、汝霖堂和贵和堂,分属于路家第五代路万富的三个儿子,也就是 英谈人所说的三支四堂。那么,为什么老人有三个儿子却分出四个堂号来呢?当时路家的产业非常大,分家的时候也比较困难,路家老大有两个儿子,所以分了两个堂,德和堂和中和堂,老二和老三分别是汝霖堂和贵和堂,所以是三支四堂。

由于路万富的长子路法贤分得了两个堂号--德和堂、中和堂,虽然总的规模与两个弟弟的宅院相差 不大,但单个堂的规模相对较小。德和堂有五个院落,共有90个房间,因为路家从山西迁居而来,所以德和堂是仿照山西富家豪宅建造而成的。正房有5个房间,东西厢房为楼房形式,而南边的房屋从院内看是平房,从外边看则是一个三层楼的顶层,这是因为英谈村依山而建,房屋不在一个平面,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南边房屋的第三层与正房和东西厢房组成一个四合院,且看似平房不会挡住北面正房的阳光,设计精巧,独具匠心。

德和堂建筑古朴大方木雕技艺随处可见,图案精美,形态各异。拱形石洞下的一眼泉水十分引人 注意,一年四季水滴不止,旱不枯,涝不溢,从冬到夏,绵绵不绝。德和堂以德为先,诚信为本,生意遍及山西的太古、榆次和顺、辽县一带,商铺30余处,相当的富足。

来源:云享冀艺

Hash:54e8498f29f664461f85925952e351f6317ec875

声明:此文由 邢台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