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的十个美丽传说,快收藏!

徐福东渡的传说

徐福东渡的历史记载最早出于《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公元前219年,“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但是,徐福第一次入海求仙失败了。九年之后即公元前210年,徐福经秦始皇批准,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携带“五谷子种”,乘船泛海东渡。对此,《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秦始皇)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黄骅今有“丱兮城”遗址。“丱兮”出于《诗经》的“婉兮娈兮,总角丱兮”,“丱”是一个象形字,孩童梳着髻的样子。南朝顾野王《舆地志》记载:“高城(古地名)东北有丱兮城,秦始皇遣徐福发童男女千人,至海求蓬莱,因筑此城侨居童男女,号丱兮。”后世所编著的史志书籍多从其说。

同时,千百年来,在羊二庄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徐福东渡时,丱兮城周围方圆百里正遇大旱,徐福在柳县赈粮济民,救助了许多百姓,深受灾民拥戴,出海之时,徐福撞巨钟,聚千童,百姓送者甚众。

后有人讹传徐福入海化作仙石。为纪念徐福,明朝时百姓聚资在羊二庄建造了石爷庙,内塑徐福石像,挂放巨钟。巨钟内径数米,全铜铸成,撞击之声,响彻百里。

此庙保存至文化大革命前夕,文革中被毁。

长芦盐的传说

很久以前,长芦一带海滩压根儿没有盐,有的只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有一个叫长芦的土生土长的小伙子,带领大家割芦苇编花席。一天面目狰狞丑陋的北海龙王让他们织三十六万张蓝色的苇席,搭一个从北海南海的大喜棚。

小伙子姑娘们不织。恶龙气的张牙舞爪,把海水卷上来,淹没了整个海滩。这时太阳的火妹妹站了出来,制止了恶龙。但是水是专门克火的,恶龙抬头喷出大水,浇灭了火,将她拖到了海底。

为了救火姑娘,长芦用太阳的火焰打造了六六三十六环的降龙神鞭,把火妹妹从海底救了出来。

乡亲们要恶龙喝退海水,把海滩恢复原样。火妹妹说,这海水里有宝贝,不能叫它喝退。说完,姑娘向海滩上的海水喷出烈火,很快,海水不见了,留下了一层厚厚的、闪闪发光的白银一样的东西,即是盐。

冬枣的传说

《史记·货殖列传》载,齐燕之地有“鱼盐枣栗之饶”。

北方枣类繁多,品质不一,然而只有冬枣因为这一个“冬”字独享美名,并在2000多年前就被赋予了神秘色彩。

当适时,秦之柳县为“河海交通之大埠”,“南北之浮海者,必以此为市舶要冲”。《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仙,请得斋戒,与童男童女求之。”公元前218年,方士徐福奉秦始皇之命,为其求长生不老之药,先居饶安,后至柳县,在今黄骅羊二庄村西北2公里附近,建卯(Guan)兮城侨居暂住,以备出海。《舆地志》载:“高城东北有卯兮城,秦始皇遣徐福发男女数千人至海求蓬莱,因筑此城,侨居男女。”

相传,徐福率男女千人在此逗留两年有余,遍寻不老仙丹。时土人奉异果于前,采摘于冬初,壮大如卵,晶圆剔透,落地即酥,入口甘甜,食之神清气爽,众人品之,以为“神果”。然咸阳据此千里之遥,路途艰难,纵使快马加鞭,送至国都已是“香销玉殒”,始皇终无口福。

明代王翱有诗云:

秦帝求仙筑卯城,千童意换尔长生。

羡安诞诱无消息,万古犹惭二世名。

如今卯兮城只留遗址,空叹千载悠悠岁月。

大泽义涌,函谷硝烟,楚汉争霸,春秋两重天。

西汉鼎盛时期,汉武皇帝“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创下辉煌业绩。然一代英雄,亦是迷信拜神求仙,乞求长生不老。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受宠臣方士李少君“有仙人食仙枣逾500年而不衰”的蛊惑,兴师动众,先下嵩山,后折向东纵穿章武县境,寻长寿果,筑台观海求仙。据《北魏·地形志》载:“章武有武帝台,南北有二,相距六十里。”明王翱有《武帝台》诗:

地筑高台百丈余,登临望海有仙居

晚年下诏方哀悔,栾大文成总是虚。

秦皇汉武之神果、仙枣即为冬枣,产于今天黄骅以北娘娘河畔的聚馆村。

明朝弘治帝、孝宗朱佑樘(公元1470—1505年)原配张氏,青县兴济人,都督同知封寿宁伯张峦之女,先为太子妃,孝宗即位,册立为后。公元1490年,为治水患,孝宗命人在南运河上南自东平、北至兴济开挖减河等分洪渠道。为眷顾家乡,张皇后诏谕胞弟张鹤龄、张延龄督办疏浚兴济减河,时人开始称兴济减河为“娘娘河”。娘娘河源兴济,出青县过静海入黄骅境,经乾符、隆庄、聚馆、桃园,向东流入渤海,全长96公里。

时黄骅之地归河间沧州辖。河间府每年搜集治下特产,供奉大内以邀其宠,娘娘河畔聚馆冬枣以其皮薄、肉脆、质优、味甘的特异品质名列其中。冬枣甫一入宫,即得孝宗和张皇后青睐,被钦定为“贡品”,年年来朝。此制一直沿袭至清,冬枣也由此成为“百果之王”,枣中极品。

乾隆面花的传说

在黄骅民间,有一种叫做面花的传统面食。采用当地盐碱地旱作小麦磨粉和面,经木模压制后蒸熟。形状有鱼、鸡、寿桃等造型,形象逼真,宛若工艺品,令人不舍下口。而在这种精美的面点背后,还有一个同样美丽的传说,如面花上的纹络,行云流水,丝丝入扣,浸润您的心……

那一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自京师沿运河南下,然后弃舟而行,至渤海之滨的韩村(今黄骅),突然想起一件事:明天就是自己的生日了。乾隆爷决定在这滨海城镇过个像模像样的生日,于是向当地知县传下口谕,明日午时安排一桌寿宴。

这下可愁坏了知县。要知如今已是初冬时节,其它菜品都好说,这寿桃,去哪里置办呢?深夜,知县依旧在灯下长吁短叹,坏了皇帝雅兴,恐官帽不保。

这时,知县的女儿花儿轻轻走到父亲身边,问清原委后,心生一计:以木刻模,和面为材,手工制作一个寿桃,或可蒙混过关。

知县眼睛一亮,又面露难色,这刻模巧匠难寻啊。

花儿轻描淡写地说:“何不让小木匠试试?”

小木匠原是知县府上杂役,与花儿暗生情愫。被知县察觉,当然不能容忍自家闺秀下嫁一个杂役,前几天刚将小木匠逐出府门。因此父女一直不睦。

知县愤愤说:“我就知道你心里还装着那小子!”但他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得听从花儿的建议。

花儿连夜找到小木匠。小木匠取出一块上等榆木,精心刻制寿桃模具。北榆纹细质坚,最宜雕刻。花儿默默注视着自己心爱的人,劳作中的男人最有魅力。厢房中虽冷似冰窖,小木匠的额头上却浸出细密的汗珠。

天至拂晓,小木匠轻轻吹去木模上的碎屑,满意地审视自己的作品。花儿凑近一看,不禁赞道:“真美。”

小木匠直视着花儿的眼睛,认真地说:“不如你美。”

一抹红霞浮上花儿的脸颊。

闲言少叙。小木匠和花儿还要继续为寿桃的制作而忙碌。在经历和面、揉肥、调碱、压磕、晾印、醒发、屉蒸等多道工序之后,一盘热气腾腾的面制寿桃,终于在午时被端上乾隆爷的餐桌。

乾隆惊问何物?知县答曰面花。

只见这面花,润若羊脂,令璞玉无光;入口筋道,唇齿溢麦香;食尽口舌生津,回味悠长。皇帝龙颜大悦,说北京城都没有如此美味!遂命知县宣制作者进见。

知县松了一口气,将提到嗓子眼的心放回肚子里。

小木匠和花儿一起拜见皇上,玉树临风,不卑不亢。

乾隆问:“此美食何名?”

小木匠答:“小人为其取名花儿。”在一旁的花儿心头一震,暖流涌动。用心上人的名字命名亲手制作的美食,这其中的浓情蜜意,恐只有当事人才能品味。

乾隆皇帝当然不解其中深意,自言自语道:“面制的花儿……面花儿……”随即话锋一转:“你二人随朕进宫如何,也让朕的爱卿们品尝到面花的美味。”

小木匠朗声道:“面花需用本地盐碱地上特产的麦粉制作方成,京师再好,也做不出家乡的味道。”

乾隆虽略显遗憾,但也没影响到胃口,把一盘面花吃得精光。

故事结局皆大欢喜:知县因进献面花而被御赐顶带花翎,连升三级;他为爱女和小木匠操办了体面的婚礼,有情人终成眷属;夫妇俩将木模雕刻和面花制作技艺传授给了众乡亲……

海堡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海边上是一望无际的沙坨,沙坨上什么也没有,海风吹来的时候,沙子四处乱飞,天昏地暗。虽然大海里有无尽的鱼虾,可是人们无法在此定居。不知过了多少年,海边仍然是荒无人烟。

—天,一个四处巡游的神仙来到此地,他看到了大海里的鱼虾,可是走遍了海边,连个人影也没见到。他心里很纳闷,这么富饶的大海,怎么没有人居住呢?忽然,一阵海风吹过,飞沙打在他的脸上。这下子,他明白了,他决心要制住风沙。

他从天上偷来仙杖,把仙杖插在沙滩上,又吹了口仙气,一眨眼,仙杖长出了叶子。又一会儿,又长出了小小的、红红的、圆圆的东西,就是酸枣。酸枣树的根很长,伸到很远的地方,把沙坨固定起来,海风再吹,沙子不能四处乱飞了。碧绿的叶子衬托着红宝石般的小酸枣,非常漂亮。他高兴地跳起来,谁知用力过大,一下子跳到了天上,被看守南天门的天将捉住,再也不能下来了,他很后悔,不该这样粗心大意,为了记取教训,他把身上的羽毛拔下撒向海滩。羽毛一落地就变成了五颜六色的贝壳。长满绿油酸枣树的海滩,再铺上五彩贝壳,显得更加美丽。

后来,有个姓贾的人发现海边的沙坨不见了,就从内地搬到海边上,把自己住的地方起名贾家堡。随后,人们接连不断地搬来了,就形成了一溜海堡。人们一代一代地在此地生活下来,海边依然长着仙杖变成的酸枣树。

麻姑的传说

麻姑祠遗址位于黄骅市齐家务乡大麻沽村。据考,麻姑为道教所尊仙女,是长生不老的寿仙代表,且有水上行走的道术,能保佑海上平安。相传,麻姑是汉朝著名仙人王远(字方平)的妹妹,原为凡人,后经修炼获得神性而成仙。民间关于麻姑献寿的说法是讲:某年三月初三,王母娘娘举办蟠桃会,麻姑应邀前往祝寿,献有寿酒,被王母娘娘封为寿仙,所以后人便将麻姑奉为长寿象征。

在西汉文景盛世,今黄骅大麻姑村附近建有当时全国最早的麻姑祠。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麻姑除作为长寿的象征外,又是海神,能保佑出海平安。所以在当时黄河入海的黄骅沿海建立麻姑祠供奉麻姑以求庇佑,这要比福建沿海一带建妈祖庙供奉妈祖要早1100多年。

鱼骨庙的传说

千百年来,黄骅海堡人民世世代代在此以捕鱼为生,繁衍生息,创造者黄骅沿海独特的文化风俗,塑造了黄骅人善良、憨厚、淳朴、豪放的大海性格。

相传在明代,黄骅市冯家堡一带是浅海滩。据老人们讲,有一年,一只巨鲸受伤搁浅在冯家堡东南1公里处海岸边。善良的人们用尽千方百计想把它送回海里,但无果,大鲸在人们的祈祷中变成了一堆20米高的白骨。一个传说迅速传开,原来此鲸得罪龙王后,龙王将其处死。

人们以为它是神,便纷纷祭拜。最终人们将它拆解,建成了一座庙宇,就是鱼骨庙。鱼骨庙,高15米,全部用鱼的骨骼砌筑,顶部镏金,汇集了渔民全部智慧与虔诚。每逢重大节日,海堡人便集中于鱼骨庙前祭拜,祈求平安、丰收。

清末,八国联军从我大口河口和岐口码头侵入黄骅,将这座巍然屹立的鱼骨庙变为狼籍。虽然现在没有了遗迹,但在盐场南扬水站南的地方深挖三米,仍可见到鱼骨的痕迹。

鱼骨庙成为黄骅海堡人永远的记忆。

“郝二奶奶”和“师傅林”的传说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黄骅市滕庄子郝二奶奶庙里又该是香烟缭绕、人潮涌动的时候,一年一度的庙会也要开始了。

“郝二奶奶庙”是一个俗称,这里的正式的名称叫“师傅林”。“师傅林”位于滕庄子村东,占地五十余亩,砖墙围护,墙内有一座“慈善堂”和一座坟墓。围墙北侧临公路有一座牌楼,上书“师傅林”三个金色的大字。

“师傅林”是为纪念郝二师傅而建。郝二师傅姓郝名文举,河北盐山县大郝家村人,是清初“天地圣教”马开山弟子李海山之妻。据说,“天地门”夫妇双修,男称“师傅”,女则称“二师傅”,郝二师傅由此得名。清初,李海山夫妇来沧州一带传教,李的名声远远不及他的妻子“郝二师傅”。郝二师傅身怀绝技,治病救人,颇受民间敬仰。后无疾坐化,享年九十五岁。

当年,黄骅市滕庄子村有一个做小买卖的名叫滕云台。一次行商到大郝家村一带,路遇匪兵落荒而逃,躲到一户人家,见一位老太太正在纺线,便磕头求救。老太太说:“我这两间破屋并无藏身之处,你就卧在我的纺车后面吧。”匪兵果然来搜,却没找到人,只好败兴而去。滕云台看老人家心地善良,拜谢搭救之恩同时,磕头拜师。于是,滕云台也就成了郝二师傅的第一位徒弟。郝二师傅坐化后,滕云台将其与李海山合葬于滕庄子村。同治三年,村民为郝二师傅建起三间土庙,取名“师傅林”。由于兵火和其他原因,“师傅林”几遭破坏;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人集资重建“师傅林”,到1992年完成,遂有了现在的规模。

郝二师傅的故事很多,流传至今,很多已被传成了神话。传说光绪年间,黄骅高头村张姓渔民一家三口在海上捕捞,遇到风暴,情况十分危急。朦胧中,渔民一家见一蓝衣妇女来到船上,持桨使舵,使渔船平安靠岸,化险为夷。又传1942年,滕庄村一位姓滕的在外当华工,身染重病,奄奄一息。突一日夜梦一位老太太来到近前,拿出几个桃子给他吃。一觉醒来,大汗淋漓,不久便康复了。

新建的“师傅林”落成后,原来的供奉习俗也随之恢复。特别是每年的三月十五左右很是热闹,殿堂内香烟弥漫,祭拜者众多。当然绝大多数人来此不过是出于祈福的善良愿望其“会道门”的色彩已经淡化。每逢庙会,“师傅林”方圆一华里内各种摊点星罗棋布,一些歌舞团、马戏团、河北梆子剧团来此搭台表演,各种买卖摊点来这里出摊,许多厂家、商家也赶过来销售他们的产品,俨然成为一个规模较大的物资交流会。

娘娘河的传说

在齐家务乡有一条娘娘河,河宽不到十米,已经无水可流,成了一条干河,上面架着一座小破桥,很久没有人通过的痕迹了。

据说这条河就是河北兴济张娘娘的两个弟弟出资修的,试图有河北兴济(家门口前)湖(水坑)通入渤海,用于倒卖私盐,大法横财。其工程浩大,任务未完成,双双就进了监狱。

兴济有个张老汉,能掐会算是当地有名的半仙。一天,见到自己家坟地里水光闪烁鱼游涟波,就回家拿来一张大网,随手拉来一网,得一条红磷鲤鱼。当准备拉第二网时,却见坟地干涸无有一点水份。觉得奇怪,灵机一动,顺手掐指一算,嗯!明白了。

张老汉老伴死的早,留下两儿一女,全靠张老汉拉持。两个儿子特别聪明,可家中的秃丫头就有点傻了吧唧了。预算三个孩子中能有一个大富大贵之人,祖上兴旺从今开始,到底应该是谁呢?

因此张老汉回家后就将那条大鲤鱼炖到锅里,待鱼炖熟了两个儿子、女儿已经到了锅前。张老汉告诉他们鱼在炖中,两个时辰才能开锅,我出去办事就别等我了。说完张老汉出去了。

秃丫头一算计,老爹说两个时辰,那得等到午时,早着那,便扭身出去了。小哥两个虽十四五岁了,游手好闲,只是玩耍。此时惦记着锅里的鱼始终不离开锅台;那肯等着到时辰,便开锅趁热就大吃起来。待秃丫头回来鱼都吃光光了,秃丫头托起整条的鱼头鱼刺骨,将他吃了进去。哥两个看着秃丫头的吃相,在一旁嘿嘿!冷笑。

待张老汉回来,问三个孩子:“鱼吃了吗?”大儿子眉飞色舞的告诉父亲,谁吃的鱼身上那块的肉,谁吃的鱼身上那块的骨。张老汉听后:“哎!还是闺女有福气啊!”

明朝成化年间,宫廷常到民间选美招宫女、选妃子,民间觉得进入宫廷,就像进了天堂去享福了。因而一有选美的,都让闺中女儿参加。

这时正为太子选妃,大臣们忙个不停。在民间选上来十多个美女,可朱佑樘一个也没看中。朱佑樘与当时的钦天监去商量,钦天监明白了太子的意思。立即起卦演算。告诉选美的管员往南边去寻找,当见到骑龙抱凤的那个便是。不用管它美丑,带进宫来就好。

这天选美官员选到了兴济。秃丫头被锁在院里出不了大门,听到外面敲锣打鼓的热闹劲,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抱这大红公鸡,爬梯骑在墙头上观看。

选美官员见一家房院很特别,墙头起伏叠瓦,就增加了注意力。突然见一女抱着公鸡骑在上面,立即感悟,骑龙抱凤。呼叫一声,娘娘在那,快去接。

选美官员前呼后拥来接秃丫头,还是从墙头上跌了下来,摔掉了秃层壳,露初一头的秀发。选美官员扶着她到湖边洗了脸,展现在选美官员面前的是一个美貌女子。

此湖就是准备通海的娘娘河的源头,后来称为娘娘坑。

从前,兴济有孝宗皇帝下令修建的娘娘庙,每到应会时赶庙会的人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不知现在情景会是如何?

张娘娘龙鱼傲骨,成了当时的国母。当时的皇帝,就是中国唯一践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明弘治帝朱佑樘(当年18岁)。

张娘娘所生2子3女,一子少亡,只有(武宗帝)朱厚照单支传承。朱厚照无儿无女,接其皇位的是兴献王之子朱厚熄。

张娘娘的兄弟两个,一个是张鹤龄,一个是张延龄。掠夺民田,鱼肉乡里。张老汉送走闺女,得到很多钱财,乐的合不拢嘴。但他最感兴趣的是闺女脱下的秃层碗,不到一年就化成了金碗,成为老人家的念性。殊不知好景不长,就被两个混蛋儿子卖掉了,很是伤心。张家兄弟两个就用卖碗的钱和乡里搜刮来的钱,开始了娘娘河的修建工程。

旧城古槐树的传说

在旧城村东南,有一棵古槐树,相传隋唐名将罗成曾在此树下拴过马,休息过。这棵古槐到底活了多久,谁也说不清。这棵古槐至今枝繁叶茂。到底先有旧城村还是先有古槐树,已经无从考证,这棵古槐树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旧城村有一座庙,庙里有一口大钟。钟一敲,好几里地都能听到。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几个小和尚。老和尚道行高深,会奇门遁甲之术。且本性善良,在旧城当地口碑不错,人们有处不开的事,都找老和尚给指条明路。 一日,一位休行千年的蛇仙路过此地,看上这棵古槐,认为此树聚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对修行大有好处,便在树上住下来了。

每天早晨,天快亮的时候。蛇仙到旧城村里的坑里喝水。蛇的尾巴缠着古树,脑袋就到坑里了。当时要有“弟死你”记录,这个大长虫一定是最粗最长的蛇的“无冕之王”。

说来凑巧,旧城村有一个早起拾粪的老头,颤颤巍巍,路过坑边,看到大长虫。吓得魂飞魄散,粪筐也扔了,撒腿就跑。好像年轻了30岁,那速度年轻的小伙子也追不上。老头一流歪斜跑到庙里,见到老和尚。述说实情,求老和尚收妖降魔。老和尚便摆上香案,念动咒语,聚来雷神。只见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雷闪火飘。一道闪电直击古槐,然后一声巨响。古槐火起,一道红光离树而去。这火可不是一般的火,那是佛门的三昧真火。要是换做一般的树,早已化为灰烬。古槐吸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已有灵性。饶是这样也被烧的皮开肉绽,还被雷闪伤了一侧的树枝。现在古槐还留有被烧的痕迹。与其同时,老和尚胸前的佛珠啪的断了。(有一粒佛珠滚落殿下,被黄土埋没。沧海桑田,古庙的位置盖成了旧城商店,一场大雨,佛珠凌空出世,被有缘人捡的。)。老和尚面如死灰,暗叫不好。从此闭关修炼,不再会客。

三个月后,一位白胡子老头,来到庙上。要求求见老和尚。小和尚阻拦,老头闯了进来。(老头就是蛇仙所变)老和尚一见老头,口念阿弥陀佛,说“徒儿,你们下去吧!”

等小和尚都退下。老头对老和尚说,你还认识我吗?我与你远日无怨,近日无愁。又没有祸害生灵,你为何聚挂拉来劈我?!一顿话说的老和尚哑口无言。白胡子老头又说,你看这事怎么了断。老和尚没有言语。老头一指悬着的大钟,大钟便落下来,把老和尚扣在里面。随后老头围着大钟绕了三圈,就走了。临走时对小和尚说,你们的师傅在钟里。等小和尚叫来旧城村里的人,合力把大钟搬开。老和尚已经化成一滩血水了。

来源:黄骅县志 编辑:王韵翔

Hash:72e081331f8799943e328c8971ded853c38ee590

声明:此文由 中捷视点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