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故里丨精妙的杜林石桥和单桥

沧州境内的滹沱河故道上,有两座建筑精美的古石桥:单桥和杜林石桥

滹沱河即禹时九河之一徒骇河的故道。由于古代洪水肆虐,河道时决时塞,摇摆不定;河与河之间也时汇时分,聚合无常,因此一条河往往有多条故道,名称也经常变换。

山海经》载:“泰戏之山,滹沱出焉。”说明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泰戏山。按明末清初滹沱河的走向,经平山灵寿正定藁城晋州等地东入衡水,携滏阳河北武强流入献县。到了完固口分为两支:一支东流由单桥村经淮镇入泊头,再入沧州的高川、杜林到达青县鲍家嘴,入于卫河即南运河;一支北流河间静海入子牙河。

到了清朝雍正四年(1726),北流水盛,东流遂涸,只剩故道。两座石桥就在那段故道上。两桥都建于明代,建筑风格相近,被称作姊妹桥

杜林石桥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在今沧州杜林镇,原名登瀛桥。桥长66米,宽7米,东西走向,为三孔石拱桥。石桥建筑相当精美。三个拱孔,中孔上端雕一龙头,张牙舞爪,呼之欲出。两边拱孔上端雕的是狮头,呲牙暴目,雄视眈眈。大孔之肩又有两个小孔,小孔上端则雕有小水兽,摇头摆尾,活灵活现。

桥面两侧有24根望柱,柱顶猴蹲狮踞;柱间镶有栏板,浮雕板面凤翔龙腾。桥的两端各立一对威风凛凛的大石狮子。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提到一个发生在杜林石桥下面的故事。

石桥经历了四百年的水冲风侵和人为的破坏,至今虽伤痕累累,但雄风犹存。

单桥始建于崇祯五年(1632),历8年始成。在今献县单桥村,原名单家桥。桥长70米,宽9.6米,为五孔拱桥,南北走向。五大拱孔,南三孔大于北二孔。原来,河道在此拐了一个大弓弯,考虑到外弧水流量大,故作如此设计,设计者的匠心独运令人叫绝。

从桥下观望,拱如飞虹,气势磅礴。厚重的条形石块挤挤挨挨,错落有致。无数块石料组成一个坚固的整体,可谓鬼斧神工。据说当初从太行山上买下三个山头,石匠在山上雕凿石料,商船将石料顺流捎来,修桥工匠将石料按编号砌上,严丝合缝。

桥面两侧望柱上尽是狮、猴、螭、犼等奇兽。雄狮脚下踩着小兽,母狮怀中抱有幼崽,数也数不清,故有“三千狮子六百猴,七十二通蛟龙碑”之说。

栏板上的浮雕更是千奇百怪,有云龙花草、珍禽异兽、神仙故事、民俗传说等。有的栏板上雕的动物非驴非马,难以辨认,据说那是当地民间流传的几种祥异怪兽:牛生麒麟,猪生犇,骡子生得儿,狗生獒。”那桥简直就是一部读不完的传奇,是一段精妙绝伦的艺术长廊。

最给人以凝重沧桑感的是那凸凹不平的石砌桥面。大块大块的条石被踏得光溜浑圆,车轮从中间碾轧出两道深深的辙沟。站在桥上可以感受到当年马蹄得得、车轮碌碌的繁忙。那桥上通过的原是京德(北京德州)御路。明朝以来南北二京之间有一条通畅的水路大道被称为御路。北京到德州一段是宽敞的旱路。“南京到北京,御路十八弓”,皇帝巡幸,臣僚宦游,商贾贩运,百姓奔波,桥上曾经川流不息。

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首《御路歌》:

彰仪门,高又高,大井、小井卢沟桥

卢沟桥,漫山坡,过了窦店琉璃河;

琉璃河,一道沟,过了雄县是鄚州;

鄚州城,一堆土,过了任丘河间府;

河间府,盐碱地,过了献县富庄驿;

富庄驿,往南行,过了漳河到阜城

阜城县,筒子留,过了漫河是景州;

景州塔,北魏修,过了留智到德州。

——金紫衡《白水文钞》

乾隆二十七年(1762)十月,纪晓岚出任福建学政。他出京城一路南行,在河间府受到太守的迎接,再往南到了献县单桥。当时抬轿的驿卒一不小心跌了一跤,将轿中这位朝廷大员摔了下来。纪晓岚没有发怒,而是宽容风趣地送给驿卒几句诗:

失足寻常事,疲癃不汝嗔,

忍饥今几日?我是故乡人。

——《南行杂咏·单家桥道中赠驿卒》

作者:李忠智

Hash:2dde3f70d8cb48a0dc0aa2c25dc82a99bf736916

声明:此文由 京津冀消息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