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地标展览馆记忆

文/李 忠

不经意间,那座外型好似微缩版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在特殊年代用特殊方式在特殊氛围中建成的特殊建筑,竟然默默地在市中心的清水河畔矗立了五十多个春秋。它就是凝聚了张家口人诸多时代记忆和复杂情愫的展览馆。

展览馆建于1968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特殊年份。当年为了建设展览馆,工农商学兵,全民总动员,人不分老少,地不分东西(桥东桥西),人们都在特殊的政治氛围的裹挟下,争相投入到建设展览馆的各种义务劳动中。

本人当时刚上初中,学校基本处于半停课状态。在街道居委会的组织号召下,跟着笔者母亲参加了搬运砖头的劳动。记得当时是在吃过晚饭后,伴着夕阳,在街道干部的带领下,妇女们领着自家的孩子汇聚在一起,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其中有白发苍苍的老大娘以及与笔者的同龄人。笔者母亲那时40多岁,年龄虽说不算老,但在解放前缠过足。母亲带着 笔者,颠着小脚,从二中后面的砖厂始发,她背10块砖, 笔者背6块,过西坝岗,穿美人沟,经新华后街前街至善街到大河套展览馆工地,大约几华里,负重几十斤,那真是汗流浃背,呼呲带喘,一路记不清要停下来休息多少次。天黑透的时候,终于到达目的地。举头望去,工地上早已灯火通明,红旗招展,高音喇叭里播放着高亢激昂的革命歌曲。那一幕幕人头攒动、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据说,当年为兴建展览馆,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大河套周围的单位和居民共拆除房屋九百多间,搬迁居民二百多户。没有强拆和钉子户。

那个时代,展览馆工程举全市之力,大干快上,昼夜施工,仅用了87天就全部竣工,其建设速度之快创造了张家口建筑史上的奇迹。 笔者后来听说,当时,某国企一名参加展览馆义务劳动的干部,不无感慨地和一起干活的人调侃说,“这么大的工程几十天就盖得了,咱在家搭个鸡窝也没有这么快”。此话固然有点荒唐,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年展览馆惊人的建设速度。

展览馆的建筑质量更是堪称上乘。主体建筑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剥蚀,巍然屹立,从未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据说当年施工过程中,用的都是最好的材料,最佳的工艺,最优秀的工匠。

时光飞驰,展览馆浓重的时代色彩渐渐褪去。改革开放以来,展览馆曾经变成热闹喧嚣的商场,楼顶上的红色大字变幻了新的内容,周边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可张家口人对展览馆的感情不仅没有随着岁月流逝而淡漠,反而愈来愈深刻和复杂。因为展览馆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她亲历并见证了张家口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变迁。

日出日落,云卷云舒。

纵观展览馆周边几个具有地标性意义的建筑,比如已经有一些历史积淀的“通桥”,曾经满足了多少人“舌尖上的需求”的“张家口饭店”,简陋但宽阔实用的“五一广场”,还有给人们留下许多画面记忆的“人民影院”等,都先后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唯有展览馆龙盘虎踞,傲然挺立。据坊间传言,曾经有人想在展览馆对面抢占风头搞高层建筑,结果遭到有远见的领导和许多有识之士的反对,最终落地的“百盛商厦”标高没有超越隔河相对的展览馆。

五十载风霜雨雪相守相望,展览馆已然成为张家口的重要地标之一。

“人间烟火气,最拂凡人心”。 在展览馆东门外广场,每天都有许多老人悠闲地散步聊天,小朋友在尽情地嬉戏玩耍,还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在“打卡”拍照。本人退休后常年寓居外地,每次回到家乡,总要到展览馆附近走一走,看一看。抚今追昔,就是想看看笔者们曾为之挥洒过汗水的这座朴实无华历经沧桑的建筑有无变化,每每踯躅于伟人的塑像前,总能感受到莫名的亲切与欣慰。

尽管展览馆的周围远近,有的建筑比她高,有的建筑比她大,有的建筑比她富丽堂皇,但展览馆在张家口人心中的分量始终是沉甸甸的。展览馆早已嬗变为一个历史符号,一篇时代传奇,一段城市记忆,一座永恒的地标。

展览馆,承载了张家口人太多剪不断理还乱的厚重情感! 写至此处,诗兴突发,口占打油一首作结:

蓝天白云日悠悠,斗转星移几度秋。惯看风雨五十载,清水河长水长流。

编辑:刘西蒙,转载注明来源:张家口悦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公众号所转载文章仅供大家学习交流,均在合理使用范围内。若所引用的图片来源、数据来源、文字版权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其他权利,烦请告知编辑,编辑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本平台所有原创作品文责自负,版权归作者所有,对于侵犯他人版权和其他权利的文字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Hash:a1b7d27c450be45480c3b08eaeb45a4a3fe4de2e

声明:此文由 书香满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