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婆何氏擅长飞砣绝技。喜事不在祠堂摆酒?花东这家祠堂奇怪了

地图上看,望顶村是离中心城镇较偏远的一个村。虽然偏,但地理位置却得天独厚。近邻机场北立交,北面是九龙湖。望顶村约在清代雍正或乾隆初年立村,全村2800余人有2400多人姓温,是花都名副其实的温姓大村。在花都,绝大部分温姓均来自客家,望顶村温氏跟花山、狮岭等地的温姓人都有联系。

在村委会,我们见到了年近九旬的温浩良和温海龙两位老人,村干部说,现在对村的历史比较了解的就只有他们了。温浩良老人虽然年迈,但身体还很硬朗,记忆力也不错。他拿出一本已经陈旧的族谱,操着浓重的客家口音,与我们陈述先人的历史。

村名从网顶到望顶

线装本族谱是温浩良的哥哥温四隆在20世纪80年代亲自抄写的,封面上横写着“温氏宗祠”四个大字,竖写“太原堂网顶温姓族谱”,左侧有“太原堂”,右侧有“三彦堂”几个字。

网顶即望顶,族谱上有一处温四隆在1993年4月写的关于网顶村更名为望顶村的说明。大意是网顶村名据说来自一座山,温氏先人抱网到山顶,所以村名叫网顶。以前村民外出谋生艰难,无法立业,在外打拼总是空手而归。村民认为是这张网网得太紧,于是在1946年,经村人商议,将网顶村改名为望顶村,认为可以坐得高,望得远。

族谱是根据温氏十三世祖温仁凤、温清华留下的手抄族谱重抄的,抄写族谱的时间是道光十九年(1839)冬。其中记载了在乾隆元年(1736年),十四世温心田,十六世温材霖、温秋霖三人回到兴宁石马堡小水村,遍访始祖温良漠名下的五房子孙,根据与叔兄弟口述内容,进行修补整理。

这里笔者有个疑问,十三世温仁凤、温清华二公把旧族谱抄写、整理后的时间是1839年,而十四世温心田、十六世温材霖、温秋霖三人回兴宁县修补整理资料却在1736年,这三人不仅辈份晚,而且还比上一辈甚至是上三辈的人早103年修谱,如果族谱没记错的话,唯一的解释就是温氏家族人丁兴盛,以致族人的辈份年龄相差得太大。族谱记载:“温氏系出太原,后辗转福建广东,但其在汉唐以上家谱失传,不敢妄为附会。至今本朝乾隆年间有十三世温仁凤、温清华手抄旧谱一卷,方知以善公为始,祖妣廖氏,始祖在福建宁化县落叶,枝派流传及洪武四年,自闽迁粤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兴宁县石马村,又至十世祖。”从温约三一房的三个儿子来望顶立足至今,望顶温氏族人现已有21传。

中国成立后,在1956年建立合作社这段时间,望顶村被改为群星村,下设大队。1986年村镇体制改革时,又取消群星村社,改回望顶村。村里主要是以种水稻花生番薯等农作物为主。1985年以后的望顶村开始兴旺起来,村里有数十人到美国巴拿马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谋生,还有不少人走出望顶村在外发展。改革开放后,九龙湖建了旅游度假区,望顶村的土地大片被征,村里建了新村,村民现在基本上都搬到新村居住,旧村已完全冷清了。

温氏脉源和开基

广东是温氏的主要聚集地,有近50万人,占国内温氏的近三分之一。关于温姓之源,有多种版本。有以国为氏,有出己姓,有源姬姓。根据现存于河南济源坡头乡左山村温氏家族的一块历史最悠久、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最高的墓碑记载,“太原堂”温氏主脉是四千年前夏代温国受封立国之君温平后裔。温姓主流有三支,即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三兄弟,世称“三彦”。这就是笔者在网顶(望顶)温氏族谱的封面上看到的“太原堂”和“三彦堂”这几个字的来历。

望顶村温氏大宗祠的堂号是太原堂。温氏先祖出太原,辗转福建,温良善一支来到了广东兴宁,繁衍到第十世温良谟这一代,他们的迁徙线路发生了改变。发生改变的是他的儿孙一家, 温良谟的孙子们在望顶(当年这里属番禺管辖)立村, 温良谟父子和夫人的金骨也被后人们带到了望顶,于是,从未来过望顶的 温良谟成了望顶温氏的始祖。

温良谟为人忠厚朴实,娶张氏生九子,分别为思三、约三、宣三、公三、协三、刚三、桢三、益三、锡三。九子中,仅二、三、四、八、九这五子有后人。次子温约三生下三子,分别是文远、文近、文锦。温约三去世后,留下遗孀和三个儿子。长子温文远见原居地人稠地窄,于是与二弟来到增城的分水村谋生。三年后,兄弟俩想起老家的母亲和三弟,又回原藉将母亲和三弟一起接到增城。母子相聚一堂,在这里安家立业倒也其乐融融。后来由于一个意外事件,温氏一家由增城邑迁入番禺开基网顶(今花东镇望顶村)。

在增城,母子共居三间房屋,耕田兼养猪、磨豆腐为生。他们养了几头母猪,母猪又生小猪,养猪是全家人的希望。但有一次,他们家的母猪被附近的村民打死了,温家人气极,与打死母猪的村民发生了剧烈冲突。温氏的太祖婆,也就是温文远的妻子何氏有一身好武艺,尤其善使飞砣(末端捆绑铁砣,以精准的甩投杀伤敌人,多在作战和狩猎中运用),在这次争斗中,太祖婆何氏施展飞砣绝技,失手打死了一个村民,于是,一家人匆匆逃离增城,来到望顶居住。

勤劳致富开枝散叶

他们来到望顶以种田为生,当时在这里住的是姓夏的族人。因网望顶临近九龙潭,各家土地上的界碑经常会被大水冲到别的地方,因此引发不少争议。姓夏的族人由于人丁稀少,处在下方,在争斗中常常吃亏。而温家男丁多,又个个武艺高强,特别是太祖婆何氏有一手飞砣绝技,打得方圆十里无对手。于是,温氏就跟夏氏交换了居住地,从原来的九龙潭上方,搬到了下方,夏姓先去了温姓的居住地,后来又迁到了四联村。

目前望顶村或周边一些村的温姓村民都是温良谟的后代,望顶村实际上的开基祖是温良谟第二子温约三的三个儿子。温文远是温约三的长子,族谱记载他“生平好勇勤劳,弗恤营谋田舍,不囿兴宁,始则作生涯。”妻子何氏生七子,他们的子孙后代一直都在望顶居住。

望顶除温良谟第二子温约三一支,还有第四子温公三、第八子温益三和第九子温锡三几支,他们大都是后来迁望顶的。

当年,全家人在望顶安顿下来后,兄弟酌议,回兴宁带祖妣父金骸,并邀各房伯叔侄同到番邑各处开庄。“惟我约公一房立业网顶始焉,造庐舍而乐妻拏继焉,筑坟莹以安祖妣,当是时也”。讲的是温约三一房来望顶开创基业的情况。他们在这里立足后,即回老家兴宁将先人的遗骨迁到望顶周边重新筑坟安葬。温良谟葬于番禺牛围,妣张氏和温约三母子葬于望顶筲箕窝。温约三的三个儿子中,第三子温文锦的后代人丁多,也比较富裕

族谱中记载,温文锦娶陈氏,生一子一女。长子温清荣,为人性坚老于农业,女儿嫁花山南村罗姓。温文锦续娶冯氏,生清华、清秀、清贵三子。清华居心慷慨赋性幽雅,温文锦子孙在望顶高门楼上下居住。乾隆四十六年(1781),温文锦四房分家,长房建三上三下居所,二、三、四房三兄弟有冯母在堂,又长幼不一,所以三人虽分仍合,后来,他们在长房温清荣屋后建上五下五住所,名曰“三德堂”。

温氏祠堂的兴落

温氏原有四个祠堂,现在只有三个,分别是温氏大宗祠、文锦温公祠、文远温公祠,文近温公祠在抗战时期被日本人拆掉修建炮楼,后有人用红砖砌了一个简陋的建筑。温氏大宗祠、文远温公祠、文锦温公祠都是后来重建的,只是年代不一,文锦温公祠2017年才重光。目前比较有规模的是温氏大宗祠和文锦温公祠。

温氏大宗祠位于花东镇望顶村望顶二路105号,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2004年小修了一次。温氏大宗祠西北朝向,广三路,深两进,面积368平方米。青砖石脚,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前檐柱挑头为人物造型,花岗岩石雕,次间虾公梁上设石狮,雕花异形斗栱,石门额上阴刻“温氏大宗祠”。上款:宣统元年冬月立,下款:成霖敬书。

门前三级石阶,后堂前带两廊,左右路建筑为衬祠。重修时地面改铺耐磨砖,重置头门门帘:万年有道,和气致祥。温氏大宗祠后堂的金柱对联道出了望顶温氏的心声:“温氏家乡文武英豪欣辈出;良公后裔丁财贵胄喜频传。”“何须别处觅桃源,最好斯方居福地。”

温氏大宗祠的一面墙上,贴有红纸,用毛笔清晰地记录了开基祖当年望顶开基的情况。虽然纸张的颜色已褪,但字迹依然清晰。上书:文远公夫妇携弟文近、文锦四人从兴宁石马小水村迁于增城某(分水村)村,由于“里不仁、邻不义”,住了几年后,迁来番邑北兴网顶(望顶)乐业

后来恭(公)三公、益三公、锡三公的子孙才迁到附近落业。因都是良谟公的后裔,所以共同商议,以良谟公为开基祖,编写了40个字的辈份歌:“良三文清学,其心国庆荣,光宗隆德业, 耀袒显声名,美盛求开创,贤才贵守成,传为长发达,立定永章程。”此段文字与族谱记载基本相同。

温浩良老人说, 花县解放前夕,解放军从望顶村经过,从下午三点钟到五点,部队绵延不断。新中国成立后,这几间温氏祠堂曾作过学校、仓库、卫生站、碾米厂、镀锌厂,现在文锦温公祠是老人活动中心。

过去每年春节,村民们都要在祠堂门口烧爆竹、舞狮子,非常热闹。但是,村里有一个风俗跟花都其他村的祠堂不一样,跟其他客家人的也不同,那就是红白喜事都不能在祠堂摆。哪怕是新人结婚,也只能在祖宗牌位前拜祭一下,不会在祠堂摆喜酒。

从温氏的祖先经历可以推断出,温氏族人过去一直有习武习俗,温浩良老人也说,在 十几年前,村里还有武术、舞狮等活动,不过现在都消失了。

文锦温公祠重光

花东镇望顶村温氏是该村最大姓氏,其中温文锦房约有1100人(包含附近大龙村约70人)。温文锦公为温约三的第三子,族谱记载他“生平嗜酒,自幼雁行辅兄成创”,温文锦去世后葬于太平鹿颈坑。

文锦温公祠从2014年底开始筹备,2015年10月动工建设,2016年底完工, 温文锦裔孙每人集资1100元,共花费约161万。2017年 2月25日,望顶村举行了文锦温公落成庆典。据当地媒体记载,当天村里爆竹声声,醒狮劲舞,人声鼎沸,场面赛过春节。

庆典的议程有:迎神位入祠堂、醒狮庆贺、子孙拜祖、宗亲祝贺等。上午8点15吉时是神位入祠堂的时间,在温文锦房最高辈分长者的引领下,诵读经文、首上神香,祈祷祖先保佑风调雨顺、世代平安、世泽绵长。

族中100多名男丁分成两排,一起手托红布,做出一条空中红路,把神主牌送入祠堂,由温文锦房最高辈分长者一一按序安放在神位上。待醒狮拜祖完毕,后裔子孙逐个祭拜祖先。这次活动邀请了花都区白云区等地温氏宗亲,庆典共开255席,场面十分壮观。

祠堂内金碧辉煌,气派不凡,山墙壁画,喜鹊报春。后堂有祖先画像,下面有祖宗牌位和香炉。

天井处,有一天然整石凿成的石香炉,便于插大香。金柱上的楹联、墙上的排联无不讲述温氏族人的创业经历:“望出兴宁辗转花都千秋歌祖德;文锦家族落户望顶万代颂宗功。”“由福建迁居粤海派衍平原叶茂枝繁思祖德;自兴宁徙住花都祥开望顶秋祭祀春赏念宗功。”

祠堂内还有不少温氏文人留下的墨宝,如“叠翠群峦王光鼎,葱茏绿树绽奇葩,清音婉转闻千笛,碧水潺湲听万家,胜迹迷人呈美景,风光旖旎映红霞,穿梭丽辇时无断,下界仙姬众口夸。”

沧海桑田,转眼三百多年过去,望顶村的温氏父老在岁月的流淌中依然静好。

编辑:一凡(摄影:关振伦)

你留言,我送灰塑

各位看官:一三五文史民俗头条,我们推出“你留言,我送灰塑”活动。每次选一位幸运留言者,奖灰塑作品一件(市值128元)。(欲查中奖者可在第二天看留言回复)

Hash:3feb05ab67973fa56a50c6617126c4289b7e4eb6

声明:此文由 花都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