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岗坡渡槽:“南国红旗渠”改变罗定十年九旱面貌

云浮罗定,登上长岗坡坡顶,只见由一座座拱桥托起的渡槽一头挑起远山,一头插入蓝天,宛如一条巨龙横跨天际。这就是长岗坡渡槽,每年将近4亿立方米的太平河、罗镜河河水横空运输至金银湖水库,灌溉着8万多亩农田,为城区及乡镇55万人提供生产生活用水,改变了罗定盆地“十年九旱”的面貌。

曾经的罗定,因为长年的干旱,有着“饿定”之称,罗定人饱受饥荒的困苦。1975年,当时的罗定县委书记郭荣昌组织充分调研和论证,提出建设渡槽的方案,把泷江上游太平河、罗镜河的河水引入金银湖。数万罗定人从四面八方集结起来,以“万人大会战”之势,揭开一场改天换日、改变命运的战斗。

1976年11月,长岗坡渡槽兴建动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罗定发动4万多人,历时4年时间,用简陋的工具和土办法,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建起这座5200米长的“人工天河”。

1981年1月,渡槽正式竣工通水,跨越罗平镇的平垌、竹围、双连三个村,其规模和长度在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鲁山县沙河渡槽建成之前,一直雄踞世界第一,被誉为“南国红旗渠”。多年来,尽管渡槽的槽体日夜经受水流的冲刷,但没有一处漏水的缝隙,也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维修,持续为50多万人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

春天时放水入田,夏天抢收抢种,秋天一片金黄,冬天土地静养。这奔流的清水滋养了土地,哺育了人民,罗定人再也没有用水之忧,罗定也成为著名的稻米之乡,先后连续摘取“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光荣称号,年产20多万吨优质稻米远销北上广深等城市和港澳。

综合自南方日报、《南方》杂志

海报:陈婷

Hash:09057645a4cee6e0782ab38e2308683ebee69a5d

声明:此文由 南方都市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