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天保·绿动甘孜⑪丨我州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20年回眸
康巴传媒(谢臣仁 文/图)
我州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20年回眸
时光如水,日月如梭。
时间总是按它的规律悄然运转,但它也总能够定格下那些重要的历史瞬间。
1998年9月1日,对于甘孜州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那一天,“全州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会”召开,时任四川省政府副省长敬正书要求: “营造一个山川秀美的甘孜州。”
当日, 甘孜州所有伐木工人下了山,1100余台(套、条)采伐设备被封存,响彻了数十年的斧锯声,就在那一刻从甘孜州的土地上消失了。伐木使命结束了,采伐天然林的历史划上了句号,伐木工人变为护林员、种树人,开启了天然林保护的新征程。
今日甘孜林木森森、绿水汤汤。青山为证,历经20年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让“营造一个山川秀美的甘孜州”的愿望如约实现。
在国家实施长江上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20周年之际,笔者深入我州天然林保护区采访发现,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我州更加积极探索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山水林木“颜值”修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经济效益凸显,大美甘孜铺展出一幅绿意纵横的万里生态图。
最严格的保护 ——廿年辛苦不寻常喜看新绿润藏乡
8月28日,在州林业局和道孚林业局规划森工企业博物馆项目的物件陈列室里,整齐地排列着油锯、弯把锯、归楞用搬钩、抬木用掐钩、发电机……“这些工具是森工企业支持国家‘三线建设’时期的珍贵‘文物’,见证着我州林业的过往,这些工具可以说是把‘双刃剑’,支持了建设也毁了森林。”道孚林业局局长龙波回忆说。
我州地处长江上游,积雨面积广,长江水系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贯穿全境,是西南原始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涵养林基地。改善“两江一河”的生态环境,关系到整个长江流域的祸福安危。
但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为了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在全州天然林区实施了有计划、大规模的森林采伐;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森林资源日渐枯竭,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频繁,直接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面对这些问题,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对抢救森林资源的呼声越来越高。通过多方反映,这些问题引起了中央、省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少砍树、多栽树”及停止天然林采伐等政策。1998年8月20日,四川省政府发布《关于停止天然林采伐的布告》,布告规定:从1998年9月1日起,我州及我省的阿坝州、凉山州、攀枝花市、乐山市、雅安地区全部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走进“回车巷”、来个“大转弯”,林业人转身转型转产,一场生态革命全面展开。我州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守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任务,紧紧围绕“生态立州”战略目标,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覆盖率三增长。截止目前,我州天然林保护累计完成投资78.85亿元,9050万亩森林资源得到依法有效管护、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68.16万亩、飞播造林155.72万亩、封山育林886.73万亩,森林抚育418.74万亩;与1997年比较,林地面积达10835.82万亩、增长1710.4万亩,森林蓄积从4.31亿立方米增加到4.8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31.61%上升到34.3%;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4.11万亩,土壤侵蚀模数减少84.1吨/平方公里/年;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建立林业自然保护区38个、森林公园8个、湿地公园17个和1处国际重要湿地,鲜水河、荷花海、沙鲁里山被评为“中国最美森林”,多个地方创建森林小镇、森林康养、森林科学教育基地,打造森林生态旅游产业,野生动植物资源也在不断丰富,雪豹、亚洲金猫、岩羊、马鹿、石鸡、野猪等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度增加。
详尽的数字对应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虽是夏天,甘孜却是清凉一片。在丹巴县被誉为“天然盆景”的牦牛谷,空气清新湿润,缭绕的雾气将天空和群山的苍翠连在一起,阻挡了视线,也增添了神秘感。深吸一口气,从里到外透着舒畅。
县环林局局长刘成告诉笔者:“1998年的时候,这里大树几乎砍光了,很多地方变成了‘秃子山’,经过20年的人工育林,‘秃子山’长出了‘长头发’,秀美山川又回来了。”
▲人工造林现场
一斑窥豹,小小牦牛谷折射生态大发展。痛定思痛,我州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确保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抓到实处、见到实效。
“碧水映林将绿绕,万山排闼送青来”。上天厚爱赐予,再加上人类的保护和发展,厚植绿色,擦亮底色,大山大水大美甘孜以秀丽身姿聚焦世人目光。
最有力的保障——
众手织就千山绿 倾心绣出碧云天
今日一抹绿,明天一片林。
今年3月22日,泸定县泸桥镇五里沟村,州委书记刘成鸣,州委副书记、州长肖友才,州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康,州政协主席向秋等领导和州县机关干部职工、驻地官兵、学校师生一起挥锹培土植树。
“让甘孜山水更绿、让甘孜生态更优。”这是州领导用实际行动给出的答案,也是全州人民戮力生态建设的心声。
务实的行动后面是刚性的要求。我州出台的相关文件,严格按照“严管林、质为先、慎用钱”,严把种苗、设计、栽植、检查、监督关,“停采伐、关市场、广封山、防病虫、降火魔”,大力实施“停、造、转、保”系列措施,提供有力保障,特别是近年来制定落实最严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积极推行林区网格化管理,巡山护林密度强度增大,加大推进新型建材替代木材建房,不断强化了对天然林资源的保护。
枯燥的数字后面是滚烫的激情。放下斧头油锯,拿起锄头铁锹,一批批新绿也在工人们的忙碌中生长起来。“以前砍树,现在护林,这片林子我管护了20年,每天巡山十几公里,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白玉林业局麻绒林场场长吴林每天从事的工作便是天保工程中林业人辛勤工作的一个缩影。
从“伐木工”到“护林员”,角色的变化让吴林的心态也产生了变化,他和妻子共同守望着白玉的青山绿水。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砍树容易种树难,在川西北高海拔地区尤其如此。石渠县位于川、青、藏三省区交界处,县城海拔4256米,县城被称为“世界第一高城”;平均海拔4527米,石渠地区也被称为“生命的禁区”。在如此高海拔地区种活一棵树,要比其它地方付出千百倍的付出。石渠县护林员多白说:“种了死,死了又种,要反反复复种几次才能活一棵树。”可就是这样恶劣的环境,多白精心呵护,一年就为他所在的温波镇种活5940株树。
在我州,植绿护绿已经成为一种自觉。“尼玛大哥呀,不要带火种进山,要注意森林防火哟。”8月28日,德格县专业打火队一班班长曲底正在自己所负责的林区进行巡查,看到上山的村民旦增尼玛。
丹增尼玛连连摆手:“不得哟,这道理我懂哟,每次上山我都把烟和打火机放在家里,害怕烟瘾犯了,一抽烟用火,不小心把森林燃着了。你上次不是宣传了嘛,保护森林人人有责、森林防火重于那个啥子泰山哒。”听了丹增尼玛一席话,曲底开心地笑了。
一路采访,随处可见插有“封山育林区”牌子的山林,山林里,处处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茫茫林海将巍巍高山装扮成一块美丽的绿宝石。采访中,不论是机关干部、还是普通群众,我们听到最多的是他们对今天美丽甘孜的赞美,他们讲得最多的是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秀美山川。
“过去每年下大雨,房前屋后淤泥堆积,要花不少时间清理,而今年6月的几场大暴雨,泥沙却比往年少了许多。现在我们这里,野兔、雀鸟越来越多,干枯的河流现在也是常年流水,环境越来越好,这些都值得我们加倍珍惜。”理塘县村戈乡查戈村村民克珠告诉笔者,在绿色森林和碧水蓝天中生活,是一种福气。
理塘县原来土地沙化严重。近年来,理塘县实施沙化治理和植树造林相结合,生态得到极大改善,全县森林面积达63.07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5582.6万立方米,均居全州第一,其中森林蓄积量居全省第二;森林覆盖率达45、79%,居全州第三。
▲来源 网络
进退之间绿满原,不只是理塘,在色达县、新龙县、稻城县、炉霍县、乡城县、得荣县,笔记见证:正是群众这种“珍惜”,在荒芜的大地上绘制了一幅生态美好的旖旎画卷。
1998年前,甘孜县庭卡乡苦绒村所在地的庭卡沟曾是淘金的地方,整条沟被采挖得乱七八糟,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山坡上除了稀疏的植被外,基本上是光秃秃的荒山,当时的村两委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后。通过县林业局和乡党委政府的大力宣传,村两委充分认识了造林绿化的重要意义,便下决心治水、绿山,开始了他们漫长的造林绿化征程。
现在,山绿了、林茂了。村委会主任多吉巴绒说:“我们辛苦了一二十年,图的就是今天,山绿了、水清了,我们的子孙就可以过上好日子了。”一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村两委治山、绿水的决心和信心,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的期盼和追求。
当植绿成为行动,护绿成为自觉,增绿就成为必然。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林业部门务实行动,林区群众自觉参与,众手织就千山绿,我州森林面积、蓄积量、覆盖率跃居全省前列,良好环境 “反哺”当初的植绿护绿人,为他们的生活提供良好生态环境。
最生动的实践 ——
生态战略健步走 绿水青山带笑颜
▲珍稀野生动物频频现身
8月,雅江县八角楼乡王呷村藏民寿生是忙碌的,也是喜悦的。因为这月是松茸的主产期,他在一月的忙碌中,采摘松茸获得了两万余元的收入。
寿生说:“这些年,松茸一年比一年好,都是因为现在森林长好了,菌子就多了。好生态也能挣大钱。”良好生态为广大群众带来“真金白银”。
松茸仍无法用人工培育,他的生长必须要有优良的生态环境。随着生态的不断优化,作为“中国松茸之乡”的雅江出产的松茸菌肉白嫩肥厚,质地细密,口感润滑丰腴,香气浓郁独特,是松茸中的佳品,深受大众喜爱,并出口日本、韩国。今年雅江县报批松茸出口1812.5吨,出口创汇达5亿元。
森林资源丰富,林下产品就丰产。州林业工程处的“帕母林”系列林产品、白玉林业局的“察青松多”系列林产品在西博会和农博会大受青睐,收获数百万元订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好生态成了“吸金石”,好生态成了“活广告”,昔日“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康巴高原成了游客们热衷的旅游胜地和观光天堂。
力邱河林业局在2006年成功将施业区内的苦西绒沟国有林区申报为“四川荷花海国家森林公园”,这是全国森工企业所申报的首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建园至今,经过全局职工不懈努力,四川荷花海国家森林公园获得“四川十大最具潜力花卉观赏地” “四川100个最佳摄影景点之一” “网络推荐四川省最具潜力森林康养目的地” “四川省首批国家级森林氧吧、四川省十佳国家级森林氧吧和群众喜爱的四川省十佳国家级森林氧吧”称号,成为贡嘎西坡景区主要核心景区,成为甘孜旅游开发的重要景点。
现在,国家对荷花海国家森林公园每年投入禁止开发区补助资金330万元,公园每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营销收入达150万元。生态“变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在这里得到了最“直观”体现。
靠山吃山不损山,靠林吃林要护林。州天保中心主任阮光发说:“以前靠山吃山砍树,山秃了,人穷了;现在靠山吃山养树,山绿了,人富了。”
不只是森工企业得到了发展,生态建设成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有效途径。泸定县去年投入256万元,在贫困户中选聘生态护林员400人,人均年管护8个月补助6400元。据悉,全州共有9754名护林员,大部分是贫困人员,生态建设创生公益性岗位,为脱贫奔康添了一把柴燃上一把火。
从以往的“木头经济”变为今天的“山头经济”,生态产业为我州带来滚滚财源。天保20年,还了甘孜人民一片青山绿水,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林业发展经济效益极大提升。林区群众收入明显增加,与1997年数据比较,林业企业职工现年人均72038元、增加了68175元、收入增长了17.6倍。林区农牧民通过森林管护、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森林抚育等林业重点工程获得的收益现达2011元,较1997年增加了1376元、收入增长了2.2倍,林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林业产业得到拓展,非木林业产业收入现达50.93亿元,较1997年增长了49.94亿元。森林生态旅游收入2017年达21.19亿元,较1997年增长了20.14亿元,实现了林业生态、产业“两翼齐飞”。
生态建设只有更优,没有最优,生态建设永远在路上。8月27日,州委十一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创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的奋斗目标,我州将从省级“优等生”向国家“排头兵”迈进,到2020年,基本达到国家生田建设示范区创建标准;到2023年,全面建成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宏图已举,经略既张,需要天保工程在创建历程中迈步新征程、更加有作为。
绿色发展接力赛从未停步,奋力开创新时代甘孜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任重道远。“我州属典型的森林资源大州、生物多样性大州、生态资源大州,作为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既关系到全州秀美风光和发展依凭,更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长远发展,担负着国家使命和发展所需,也是广大干部群众的期盼。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天保工程实施二十周年,这对我们有着特别的意义。回眸二十年来实施天保工程取得的巨大成就,展望创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的新要求新征程,甘孜林业人将站在新的起点上,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州委十一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立足于保护和发展林业生态资源,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务实抓好增绿护林添景各项工作,全力推进生态林业、景观林业、产业林业、法治林业、平安林业‘五个林业’建设,坚定不移地为建成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作出林业贡献。”州林业局党委书记、局长洛桑达瓦信念笃定。
千山竞绿、万水皆清。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共生。20年天保工程,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州将“功在当代”的黄金机遇期变成了“利在千秋”的绿色发展期。
一路逐绿一路歌,带着底气与经验,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我州阔步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Hash:efd22b573bfd18244f2b24960b92908b6120e416
声明:此文由 康巴传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