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海关史话(8):解放后中山海关的建关之路

山海关史话 第八期

解放后中山海关的建关之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大门的钥匙放在自己的袋子里”,烟墩山下,岐江河畔,一代又一代的中山海关人筚路蓝缕、前赴后继,投入到海关建设的大潮中。然而,直至36年后的1985年,中山海关才正式成立并一直发展至今。期间,几番筹建、撤销、转隶,多少曲折艰辛,且看本期《解放后中山海关的建关之路》。

一蹒跚起步的石岐分关

民国期间的石岐支关自1938年抗战关闭,石岐就成为了非设关地。解放初期石岐经水路进出境的船舶须经广州海关、大铲支关或江门海关、拱北海关石角支关、马骝洲支关办理进出口手续,陆路车辆则经拱北关闸办理。1951年2月起非设关地不得进行对外贸易的办法实施,珠江专员公署、石岐工商联合会等部门认为石岐进出口贸易数量较大,希望能在石岐设关,经海关总署研究,由拱北海关派员筹建,同年2月21日成立拱北分关(1951年1月2日,海关总署将拱北海关改为隶属江门海关的一个科级分关)石岐临时办事处,5月25日改为石岐支关,隶属江门海关。由中山县石岐镇人民政府划拨战前的“岐江医院”作为办公地,即现安栏路169号,岐江桥边6号码头为监管场所,主要任务是货运监管、查禁走私、验估征税、及办理分运手续,后又增加进出口邮包检查业务(1958年11月19日按上级要求停止该项业务),1952年人员最多时达112人,1954年开始精简机构紧缩编制,1958年人员减少至12人。

1953年,海关体制划归对外贸易部,海关总署改为对外贸易部下属海关管理局。3月1日,石岐支关与中山县对外贸易局合并,称石岐分关,增加了对外贸易行政管理、签发进出口货物许可证等业务,仍由江门海关领导。

1956年8月15日,根据对外贸易部通知,拱北分关改为拱北海关,江门海关调整为拱北海关下属分关,同时,石岐分关归属拱北海关领导。

1961年9月1日,根据海关管理局指示,裁撤石岐分关,有关海关业务分别交由大铲分关和拱北海关接管。原石岐分关所有关地产,暂借中山县对外贸易局使用。

为便利小榄周边地方的进出口贸易,海关在50年代一度在小榄设立工作组。1953年6月21日,成立江门海关驻小榄工作组,直属江门海关领导,11月25日划归石岐分关领导;1955年8月15日,小榄工作组撤消。

位于中山石岐镇岐江河畔的石岐分关(20世纪50年代拍摄)

二驻守19年的工作组

为了加强对非设关起运地出口货物的监管,1963年6月10日,由拱北海关派驻石岐工作组,负责对石岐和小榄输往香港货物的监管,工作组只有4-5人(包括驻小榄沙口鱼站2人),直至1982年7月1日石岐分关恢复对外办公,工作组驻守整整19年。

期间,十年文革,政治运动频繁,经济发展缓慢,海关职能被严重弱化。此时工作组进口业务完全停止,只留下单一的出口监管业务,监管的出口货物主要有鲜瓜蔬菜、家禽生猪、鲜活塘鱼、山杂货、土特产、红砖等,每月货运量约三千吨。出口监管采取外贸单位派出专职监装员监装,海关结关出口的办法,海关人员每天骑自行车往来岐江河沿线的6号、9号、12号码头登船收取装货清单,查验结关,为了保证供港鲜活产品的质量,大量的生鲜货物都在下午至晚上装船出口,海关监管结关也是在晚上,工作可谓不分日夜。

除了传统的监管任务,此时海关还承担协助公安查发偷渡情事,检查货运事故(检查出口货物的质量,有没有生鲜货物死亡、品质低劣问题之类)、协助外贸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等职责。据记载,工作组监管期间,共发现四起共5人的偷渡情事。

1979年,中山地区逐渐出现“三来一补”企业,为方便这些企业的货物进口,经拱北海关批准,将12号码头及仓库作为进口专用,进口货物经大铲分关加封运至该码头,办理相关进口手续。

在工作组工作时间最长的严瑞计同志

(2018年12月拍摄)

三矫健前行的中山海关

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国大地,因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务院调整海关管理体制,恢复成立海关总署。1981年11月25日,海关总署决定恢复石岐分关,隶属拱北海关。此时的石岐工作组仅有6人,没有足够的人力筹建分关,为此,在中山市工矿企业借用15名人员,全面开展关区建设,至1982年7月1日石岐分关(科级)正式恢复办公,下设行政组、查私组、货运监管组。

1984年,为适应中山港至香港客运码头的开通,海关总署决定在中山市中山港设立中山分关(处级)。1985年2月5日,中山分关正式成立,下设办公室、人事教育科、查私技术科、旅检科、石岐办事处(科级)、小榄办事处(科级)。

同年2月18日,根据海关总署《关于统一海关机构名称和调整隶属关系的通知》,将原来的海关(关)、分关、支关统一改称为海关,中山分关改称中山海关。机关总部设在安栏路169号。

此后随着中山市对外贸易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山海关旅客行李物品监管、货运监管、加工贸易监管业务持续激增,三辆马车齐头迸发,当年中山海关的在编人员也增至181人,全面助力中山市经济蓬勃发展迅速跃居广东“四小虎”之一。

中山分关旧址

(火炬开发区沿江东路,1985年初拍摄)

中山海关旧址

(安栏路169号,20世纪80年代拍摄)

【结语】从1949年海关重回人民怀抱,到1985年正式成立中山海关,这36年,足以让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迈入而立之年。从蹒跚起步到矫健前行,中山海关与国家一起走过了极不平静的跌宕历程。在中山这片热土上,几代海关人挥洒青春和汗水,在艰难的环境下白手起家,坚韧不拨,一砖一瓦构筑起勇立潮头的中山海关。

老海关人的建关故事,我们将在下一期继续为你讲述,敬请期待。

口述:严瑞计

编写:凌志坤

校审:周鸿铭、魏峰

Hash:389885b62aa0964e79228f37d0b2845a7d8aa272

声明:此文由 中山海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