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骑楼:曾经出现在许多影视作品中

启事

本号文章从今天起暂改为隔日推送

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不胜感谢!

也许因为开平碉楼的名气太大了,其光芒掩住了身世同样显赫的骑楼。2007年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开平碉楼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获得通过,这是广东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从此,人们一说起开平,就想起碉楼,骑楼似乎已退到了次要的位置。

其实,无论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还是从实用价值、艺术价值来衡量,赤坎骑楼与开平碉楼都是不相伯仲的。

赤坎古镇,坐落在开平中部潭江穿镇而过,上承恩平阳江之水,下通三埠(长沙新昌、荻海)、江门广州,位居枢纽,号称五邑(台山、开平、恩平、鹤山新会)锁匙。

据历史记载,赤坎在1914年就通了小火轮;1924年,镇里开来了第一辆美国福特公司制造的敞篷汽车;1926年有了自己的图书馆。1940年代,这里已经拥有电话公司、电报公司、汽车公司、金铺、茶馆、教堂、绸缎布匹店、影相馆等等。

中华路以前叫医生街,骑楼下开满了诊所和药铺。外来的游客不禁感到纳闷,赤坎镇有多大,需要这么多医生吗?只能惊叹:对于一个乡村小镇来说,赤坎当年的繁荣兴旺,超乎我们的想象。

赤坎从1926年开始,在潭江北岸大量兴建骑楼,堤西路、堤东路、中华路、牛圩路,密密麻麻盖起两三层的骑楼,骈门连室,连绵不绝。据当地房管部门的统计,直到今天,仍有近六百座之多,加在一起长达三公里,步行半个小时也看不完。隔水而望,蓝天白云,烘托着起伏有致的天际线,就像在观赏一幅色彩厚重的欧洲古典油画,很宁静,很苍远。那种静谧的感觉,不仅是物理的,更是心灵的。

赤坎也经历过一次大规模的市镇改造运动,时间比广州略晚,全镇开展了一系列扩建楼房铺业、修固长堤、建筑骑楼、整饰市镇街道的工程。

华侨与侨汇,在古镇的建设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由于有侨汇的支持,可以成片成片地拆旧建新;华侨把国外的建筑美学带回来,于是便有了各种不同风格的骑楼。由私人投资兴建的骑楼,互相攀比,格局与装饰一家比一家豪华、气派。五花八门的中西建筑元素,不太正宗地“混搭”在一起,却也营造了别具一格的视觉效果。

这种“混搭”建筑,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信念与生活习俗,如果今天还造这种风格的楼房,也许会被人嘲笑,但它们是作为历史遗物而不受现代美学规则的约束,才产生持久不衰的魅力。

开平是著名的侨乡,1876年仅在美国合和会馆(台山、开平、恩平人所建)登记的五邑籍会员,就有3.4万之多,在世界各地就数不胜数了。据一份粗略的统计资料显示,自1801年至1925年间,约有三百万契约劳工出国,七成是由广东各口岸出去的,又以五邑人居多。他们的梦想,用当时的一首歌谣来唱,就是“赚得金银成万两,返来起屋兼买田”。

广东华侨的乡土观念很重,人在异乡,菲饮食、恶衣服、沐甚雨、栉疾风,手胼足胝,惨淡经营,虽然一辈子也攒不到成万两,但多少也要把攒下的钱寄回乡下,回馈乡亲。开平的碉楼与骑楼,都是用华侨的血汗钱盖起来的。今天,我们抚摸着那些粗糙的墙壁,就像抚摸着那一代华侨的筋骨与血肉,甚至还可以感受到他们的丝丝体温。

兴建堤东、堤西骑楼街的背后,与赤坎关氏与司徒氏两家在暗中竞争,有莫大的关系。他们在当地都是名门望族。1923年,旅居美国、加拿大菲律宾的司徒族人发起在家乡兴建图书馆,得到海外昆仲纷纷响应,筹得几万两白银,在下埠东堤建起了一座有庭园的三层钢筋水泥大楼。

落成后,藏书逾万册,镇馆之宝有“四库全书”和“万有文库”,并收藏有慈禧太后手书“龙”字真迹、清道光年间进士司徒煦的殿试试卷、鳄鱼标本等,兼具图书馆与博物馆两大功能。一楼大门横楣,用云石刻有书法家冯百砺题写“司徒氏通俗图书馆”的几个大字。1926年由司徒氏旅加昆仲捐资,增建一座大钟楼,从美国购来波士顿名牌机械钟,上一次发条,可以走上一星期。

司徒图书馆建起后,轰动四乡,连后来的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也为其题写“司徒氏图书馆”的匾额,关氏族人这下子坐不住了。他们对地方文教、公益事业,一向是不甘后人,你建了图书馆,我也要建图书馆,于是立即成立图书馆筹建委员会,向海外的关氏族侨发出呼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襄盛举。

家乡建设,义不容辞,全体关氏族人闻风而动。1928年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土木工程科学士的关以舟,也是赤坎关氏子弟,回国后担任汕头市工务局建筑课长,受乡亲委托,负责建筑设计。承造图书馆的也是关氏在香港的族人,一切选料,精益求精,务求坚固美观。

1929年,关族图书馆在上埠西堤动工兴建,历时两载完工。令关氏族人倍感自豪的是,馆内藏有“四库全书”、“万有文库”和“廿四史”三套巨著,比司徒氏多了一套。

更有趣的是,司徒氏有一座钟楼,他们也从德国买回来一只大钟,安装在楼顶。时辰一到,两只大钟同时报时,钟声雄浑悠扬。哪天如果两边的钟声不整齐了,就一定是有一家的钟不准了。这可是关乎家族颜面的大事,谁也不敢马虎。

关族图书馆

书香

关族图书馆建成后,对司徒氏又是一个刺激,于是他们在1934年对司徒氏图书馆进行了大修葺,在院子中间加建牌楼,修筑假山鱼池,两边扩建厢房,红墙绿瓦,四檐滴水,种植嘉木花草,与门外的一湾碧水、街衢骑楼相呼应。每当清风徐来,满眼苍翠摇动,水泛涟漪,鱼儿潜泳,寂静间仿佛有读书声,从楼上隐隐传来……

经过修葺的图书馆,愈加清幽典雅,却也表露出司徒氏要在景观上压倒对手的迫切心理,在设计上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元素,在一个不太宽敞的空间里,把斜阳、微雨、疏钟、浅绿、浓荫、游鱼、奇石,这些很闲散、很中国化的意象,与十分严谨对称的葡萄牙风格建筑,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丰富着建筑的艺术构图,其用心,当然是为了勾起每一个来访者的感受,不管这种感受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

也许,当年司徒氏与关氏两族人都没有想到,他们之间的竞争,竟会变成地方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不仅为赤坎带来了勃勃的生机,而且为后人留下偌大一笔的文化遗产。尤其令人感动的是,这种竞争,是良性的,并没有影响到两族人的和睦相处。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关以舟不仅设计了关族图书馆,而且设计了司徒珙医务所,还有当地的许多建筑。

似乎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创造历史,创造一些需要经过几十年积淀之后,才能慢慢欣赏的东西。

八十年的光阴,弹指一挥间。古老的石桥依旧横卧在潮声之中,无人的扁舟依旧系在埗头;钟楼的钟声,来自空寂,亦归于空寂;昔日的豆腐角煲仔饭鸭粥,还是那么美味,但骑楼街却已难掩苍老的面容,令人黯然神伤。以前店铺鳞次,商贾云集,沿街叫卖,喧闹不息的景象,不知从何年何月起,一点一点地淡去了,不少骑楼已是人去楼空,落日的余辉洒落在瓦面上,为骑楼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轮廓线。

现在来赤坎的人,大部分是冲着骑楼来的观光客。有些人是因为香港影星成龙在这里拍过电影《醉拳Ⅱ》,有些人是因为看了《香港的故事》《寻找远去的家园》等电视节目,忍不住要千里迢迢跑到赤坎,实地体验一下这里的欧陆骑楼风情。不过,许多人是带着轻松的猎奇心情来,却带着一种很震撼的感觉离开。确实,不到赤坎,不知道什么叫“岁月”,什么叫“沧桑”。

读本号文章,品岭南往事:

关注本号,请按以下步骤操作,谢谢!

Hash:ca33173cfdc908d52ef79245bfedab80132f8224

声明:此文由 历史现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