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后的瓦窑
百年瓦窑 能工瓦匠
最传统的技艺烧制最优质的瓦片;
泥土无声 瓦窑无声
那窑边的炉火曾经温暖了一段历史。
在钢筋水泥建筑迅猛发展的今天,
要想再看到瓦窑已经十分困难。
在南安境内,
唯一烧制黑瓦的窑,
就在康美镇的福铁村,
今天走遍南安,
就带大家一起去寻找下这《最后的瓦窑》。
福铁村瓦窑场
坐落在垵内自然村村道边,这是福铁村留存下来的极少数窑洞之一。窑没有名字,因为是烧制盖屋的瓦,所以也叫瓦窑。这里制作瓦片的手艺,在整个泉州已不多见。
瓦窑不大,宽5米、高约6米左右,窑体呈上小下大的圆筒形,用岩石和黄土堆起来的窑身显得有点陈旧,窑顶上开了一个“天眼”,窑内垒了层层叠叠烧好的瓦坯,只是温度还太高,还不能出窑。
窑内墙壁凹凸粗糙,烟与火写就的历史仿佛就在眼前。
说起自家的瓦窑,傅荣水多了分自豪,瓦窑是祖上传下来的,至少有百年历史。因采用传统手工烧制,这里的黑瓦质量佳,无泪纹,声音脆,在闽南一带极负盛名。
很多台湾及厦门、泉州的客人会专门到这里定制瓦片,用于修建祖厝、庙宇等。
不过,烧窑是一件苦差,没任何现代仪器,是全凭经验和眼力吃饭的活计,这份活计,傅荣水一做就是40年。他的瓦窑现在有工人十来个,都是附近村里的老师傅。
看似简单的瓦片,老师傅的手里,却要经过好几道工序,而且一步都不能错。
一般人都以为做砖做瓦这种传统的手工艺都是人做出来的,
没想到这其中还有老水牛的参与,
这又是为什么呢?
傅荣水
瓦窑负责人
人工做瓦的原材料需要牛踩,因为水牛踩得比较均匀,使用机器水分不均匀。烧瓦的土有些是黏土,有些是不黏的土,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
(那我们这头水牛在这工作多少年了?)
十多年了,老师傅了,它一天要一天工作八个小时,跟我们正常人类是一样的,朝九晚五。
(为什么把眼睛蒙起来?)
蒙起来踩土比较均匀,才不会踩到原来的脚印,原来的脚印土比较薄,没有脚印的土比较厚,还有就是不可以偷懒。
踩土其实可以用机械,但是为了保持传统和质量,傅荣水坚持用水牛踩土,水牛踩的土会比机器来得更均匀稀烂。
起土后,要覆盖塑料薄膜以防止水分蒸发硬化,保持黏土适当湿度。接下来就是印坯了。
瓦坯印好后需要风干。天晴需要10到20天,若是雨天则需要近两个月。瓦坯只有风干后才能入窑烧制,开始烧窑时,要在窑洞口点燃柴火预热,待窑内温度渐渐升高,要换大火连续烧制七天七夜。
负责烧窑的工人采取三班轮班制,一班两个人,二十四小时轮流,时刻保证窑口有人往里面添加木材。
在福铁村,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工厂打工,由于销路问题,原来五六个瓦厂纷纷转型做其他的活,像这样的窑口仅剩最后一口了。而提到为什么还在坚持,傅师傅表示
人家都说康美的瓦片好,要卖给人家,就是要保持传统,往小了说是要维持生计,老有所依,有一份自己的工作,往大了说,我们要保住康美瓦片的美名。
瓦窑负责人 傅荣水:
如今,建房子大多用钢筋水泥,土墙黑瓦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也因为劳动量大,赚钱少,盛极一时的瓦匠早已休息或是转行,只在路边留下一个个烧瓦的窑子,长满杂草的瓦窑犹如饱如风霜,成为一个时代远去的记忆。
但令人欣喜的是,顺应现代人归真返璞、回归自然的审美心理,近年来,许多建筑物装修推行闽南传统民居的“白墙灰瓦”风格,这里的黑灰瓦又重新迎来春天。
只要有市场需要,傅荣水就会坚守旧业,用最传统的手工技艺烧制最优质的黑瓦。
瓦窑、木偶,
行将消失的老行当,
不应远离的传统文化。
怎么让这些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重新
吐绿开花呢?
福铁村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村里以研究、保护当地老行当传统文化为基点,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打造当地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传统手工艺向文化产业方向发展。
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
蕴含着老祖宗无穷的智慧。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尽己之力,
一起守护传统!
【记者:王冬梅、侯伟平、洪铭伟、李建明、林楠】
编辑:南安电视台新媒体中心
,
Hash:a4275a9ddd02fa817c0480b87f16391177267560
声明:此文由 南安融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