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不知道,更合这一座旧校舍,影响整个了西江地区

高明区更合镇,有一所特殊旧校舍,有个很文艺的名字——宝贤义学。

宝贤义学是高明县立第三小学旧址的一部分,这所学校是爱国民主人士陈汝棠于1929年创办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里曾是实行新文化教育、传播新思想的阵地,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和先进人士,为粤中地区输送了人才,也为高明党组织的恢复和重建作出了贡献。

航拍带你看

↓↓↓

1928年秋,陈汝棠被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委任为西北绥靖区治安督导员兼高明县地方警卫队编练专员的职务后,回到合水编练地方警卫队,整顿社会治安。当时,陈目睹合水、更楼、新圩等地缺乏培养人才的学校,便以振兴教育、改良社会风气为由,召集地方开明士绅商议,发动他们支持兴建高明三小。经商议,众人决定以更合镇合水圩宝贤学堂镇波庙为主体,改建为校舍。

1929年春,学校正式建成开学,命名为高明县立第三小学,陈汝棠任校长。在开学典礼上,陈汝棠阐明了三小的办学宗旨:实行新文化教育,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培养革命种子。1930年1月后,三小先后聘请了一批革命知识分子任教。教师们遵照陈汝棠的办学思想,自编反帝反封建教材,推行新文化教育,向学生宣传革命思想。该校遂成为培养革命骨干的基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各地兴起。陈汝棠藉国民党当局被迫释放政治犯之机,利用任海军总司令部军医处长和广东军事政治学校医务处长的职位,充分发挥他在国民党内的特殊影响,出资担保共产党员和其他革命人士共70多人出狱,物色和聘请了一些革命人士到三小任教,准备以三小为基地,在高明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2年秋,陈汝棠筹集了一笔经费,在三小创办力社。力社以反帝反封建和培养革命骨干为宗旨,培养教育爱国青年,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指定共产党员阮贞元负责管理力社的事务和经费。首批社员有10余人,均为高明三小的毕业生。力社实行半耕半读的方式:白天到合水纱帽岗开荒种地,晚上由高明三小进步教师辅导学习文化课。

1933年夏,陈汝棠筹置了10多支长短枪和一批子弹、手榴弹,送给高明县力社;又指派共产党员梁国权回力社,对社员进行军事训练,实行劳武结合。同时,陈又为力社制订了以反帝反封建、培养革命骨干为宗旨的《力社章程》。

力社的社员在农村广泛开展反帝反封建和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活动范围遍布高明、高要鹤山新兴。不但团结教育广大群众,还扩大了爱国民主力量,至1936年7月,已发展到80多个分社,3200多名社员,成为西江地区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群众组织之一。

7月,共产党员陈勉恕、李守纯在整顿力社、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的同时,致力于当地党组织的重建工作。在高明县力社成员和高明三小师生中培养吸收了6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于8月成立中共高明县立第三小学支部(简称“中共高明三小支部”);使中断了近9年的中共高明地方组织得以恢复,这是中共南方组织恢复时期西江地区乃至广东最早恢复的一个地方组织。

高明三小在抗日战争时期,为高鹤地区以至粤中地区革命斗争输送了大批革命人才,为党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人们称三小为高明革命的摇篮,是云集革命进步人士、进行革命宣传的战斗堡垒。而陈汝棠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为三小革命活动的顺利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明县立第三小学旧址1955年3月被高明县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3年12月成为高明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25日被佛山市人民政府核准公布为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红色基因 薪火相传

如今,宝贤义学这座校舍已改造成陈汝棠纪念馆,由高明区博物馆管理。馆内配有专业的解说员,参观者可以通过解说员生动的讲述,了解陈汝棠的一生。

三小旧址是高明人民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地,也是高明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

高明区博物馆副馆长李佐骐告诉记者,一直以来,高明县立三小旧址(宝贤义学)都由政府进行原址保护,哪怕现在原址周边都已经高楼林立,但宝贤义学依然屹立不倒,它的办学理念及革命精神一直感化着周边一代代的学子。2018年年底,区政府在高明县立三小旧址(宝贤义学)的基础上,拓展出一条红色文化旅游线路。目前,高明县立三小旧址(宝贤义学)需要进行修缮,修缮完成后将全面开放。

资料来源 | 民生直通车

编辑 | 文化高明编辑部

Hash:9c51d137943865a3bef6e9af8a2f4bd15c24ed57

声明:此文由 文化高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