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宾阳古迹你去过几处?

小编说

准备到年底了,很多在外求学和工作的宾阳人,又准备好回宾阳家乡,看看家乡的发展,家乡的一草一木,今日宾阳印象收集整理宾阳一些古迹,让大家,特别是90后和00后们,了解咱们家乡宾阳。

1

秀峰塔在大桥水美村东面田垌中。由于该塔在水美村旁,同时系该村人所建,也有人称它为水美塔。清朝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水美村14户姓陈人家捐资建成。塔高16米,原有6层,后被雷电击损。道光十九年(1839年),陈姓人再次集资重修,减为5层,塔高15米, 尔后几次修缮,保存至今,为本县较完整的古塔之一。

宾阳秀峰塔 图片来源:宾阳印象

回风塔:在新宾北面合岭村背后的龙岭,人们叫它合岭塔,因靠近大模村,也叫大模塔。清光绪二年(1876年),知州叶茂松倡建。塔高7丈,底宽丈余。自基至顶分为7层,塔顶悬挂铜铃数只,每当风起,铃摇声响,清脆动听。民国13年(1924年),塔顶被雷电击崩一角,后经县知事陆之璜、朱璠熙先后拨款补修,才复旧观。28年(1939年)以后,该塔砖块不时被人偷拆,损害了塔身,加上年久失修,有倒塌之危。后来经过大修,现在完好。

修复前的回风塔

修复后的回风塔

2

南桥

南桥又名太平桥。在新宾三联街平和南街之间,横跨宝水江。建于明洪武八年(1373年),崇祯年间重修,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5月崩塌后重建。桥为方青石砌成,约长25米、宽4米、高5米,有3拱孔,设计古朴大方,两旁围栏有石刻浮雕。为县内尚存较古老的桥梁之一,并流传有不少动人的故事。

宾阳南桥

32

韦波村红泥岭古墓

1977年秋和1979年冬, 露圩韦波村村民在建造新房清理墙基时,在两个地点先后发现一批青铜器, 并上送文物管理部门。1980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前往实地调查,证实是两座战国墓葬。1977年秋发现的一号墓 (M1) ,东西走向,长约180厘米, 宽约80厘米,深约70厘米。随葬器物沿墓坑两侧排列放置,现存随葬铜器锈残严重,有钟1件、鼎1件、剑2件、矛2件、斧3件、刮刀2件、叉型器6件。已知散失铜钟1件、陶碗(杯)1件。二号墓距一号墓约20米,1979年冬发现,东西向,长约170厘米,宽约80厘米,深约70厘米。随葬的铜器分别置于墓坑的两端和两侧,现存铜钟2 件、铜剑1件、铜叉型器1件,保存较完整。专家认为墓主生前是有社会地位的人,并认为红泥岭是一处古墓群。县人民政府于1986年6月20下达通知,将韦波村红泥岭划为文物保护区。

44

昆仑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亭

昆仑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亭位于昆仑关宾阳县界一侧, 与宾阳、邕宁县界的纪念塔及邕宁县界的凯旋门等组成建筑群,以纪念国军昆仑关抗日阵亡将士。民国29年(1940年)春动土,33年(1944年) 落成。纪念亭呈六角形,雕石结构。底座为条石阶级;由6条方柱支撑亭盖,塔顶有石雕葫芦直指苍穹。亭中竖立第五军军长杜聿明撰写的碑文,备载抗日爱国将士是役浴血奋战壮烈殉国的经过。位于邕宁一侧的牌楼,刻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题联。近年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拨款,精心整饰,愈显庄严肃穆,启人缅怀永垂青史的阵亡将士。

昆仑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亭

52

遗爱桥

遗爱桥位于甘棠墟南面,横跨东斑江,为公路3孔石挢。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生员陆毓瑜、监生梁招瑞等地方人士,在甘棠募集资金,获80个村庄的村民解囊赞助,共得钱3000贯兴建而成,被誉为水淳“全县桥梁之冠”[据民国13年(1924年) 《永淳县志》卷一、卷二] 。民国29年(1940年),石桥日军飞机炸毁。现存的遗爱桥是36年(1947年)仿原样重建的。今桥均用料石勾砌,长60.5米,宽4.5米,3孔,孔跨分别为7.7、8.25、7.85米,承重量13吨。造型古朴,坚固实用。

甘棠斑江

甘棠遗爱桥

63

葛翁岩

葛翁岩位于芦圩西北8公里,新桥圩北5公里,倚靠白岩村。山上浓荫似盖,风景秀丽。据传因宋朝乾道年间(1165至1173年) 知州葛翁营建凉亭于葛仙岭而得名(另说晋朝葛洪曾游岩避暑而取名)。有东西两口。从东口进入,洞穴幽邃,循洞行数十步,旋现一高大洞府,顶平圆,钟乳倒悬,洞壁怪石嵯峨,宽阔高深,可容纳数百人;内有石泉一口,四时满而不溢,泉水甘冽,凉澈心脾。虽夏阳炎炎,仍是凉风清爽,自大洞府前行数十步至西洞口,洞口宽高数丈,丛丛绿树罗布,下有羊肠小道通马鞍山。历代州县官吏、文人墨客多往岩洞游览涉趣,题诗岩壁。然几经沧桑,风雨剥蚀,遗迹多湮灭。民国28年(1939年) 12月,日军侵占昆仑关天险。国军陆续云集县境,向昆仑关附近进入阵地,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设指挥部于此,驻足月余,指挥昆仑关之役。

葛翁岩外景

白岩小学外景

71

八仙岩

仙岩位于芦墟北20公里,邹墟仙岩村背后的一座石山上。岩洞座落在石山的半腰,一条羊肠小道呈之字形通向洞口。洞穴高20多米,宽10多米,深20多米,呈椭圆形。洞口有一棵大榕树遮住大半边,洞里清快凉爽,设有两级拜台、观音佛像。原有一刘姓拐脚道士长住洞中,现有四道士住持。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四方来客络绎不绝。洞中的石台上凿有棋盘,传说古时经常有人在此下棋。一天,一位老人上山打柴,见有8人整天在此下棋作乐,饮食不思。老人很惊奇,便走近观看,发现他们边下棋边吃桃子。老人向他们讨一颗桃子吃,吃后不再感到饥饿。随后,他们腾云驾雾走了,才知道碰到了8位神仙。老人回来后,向村人说起,大家再去探寻仙踪,已不复见,后人就将此岩叫作“八仙岩”。

PS: 露圩韦波村红泥岭古墓、邹圩八仙岩宾阳印象小编未拍有最新图片,欢迎大家提供。

对于宾阳古迹的保护和开发,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内容来源:方志广西宾阳印象

(内容选自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Hash:b40329dede6537cd27c2331e73b08c9a9796fcd2

声明:此文由 广西宾阳印象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