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迁址星岩书院重生
(原标题:三度迁址星岩书院重生)
包拯创建的肇庆星岩书院在高要学宫重新揭牌 将开设公益讲座传承传统文化
星岩书院揭牌仪式。
端州包公文化园中的“星岩书院”场景。
如今的肇庆市第一中学。
千年书院
岭南文脉
当北宋名臣包拯976年前在主政端州期间创办“星岩书院”时,他大概不会料到,这座书院将会三易其址并在近千年后用公益讲座的形式传承讲学之风。5月20日,星岩书院在肇庆市端州区正东路42号高要学宫(文庙)内重新揭牌。重建的星岩书院将努力遵行古训,把书院办成讲习国学的课堂,研讨学术的园地,收藏出版的馆舍,雅聚交流的场所。
星岩书院重开后,将每周开设公益大讲堂,邀请国内名校名师及本地专家学者讲授儒家经典、传统文化、书画创作与鉴赏、古典诗词写作、民间艺术与收藏、地方历史风物、粤曲写唱等课程。千年书院,将在新的地点迎来新的起点。
抚今:
书院遗迹憾已无存
历经千年,始建于北宋的星岩书院至少已经三次“迁居”:从最开始的宝月台到“西石头痷”东侧,再到目前的高要学宫。虽然有关星岩书院的遗物均已几近灭失。然而,书院的文脉却始终得到留存和传承——宝月台如今是肇庆市第十六小学的所在地,“西石头痷”则演变成了如今的老牌公立中学肇庆市第一中学。
为了探寻星岩书院的遗址,记者来到位于肇庆端州区建设三路的肇庆市第一中学。学校的党委副书记龙志贤,带领记者走进学校的校史室。
在校史室的最前部分所陈列的几本残旧的清代古迹中,明确记录着肇庆市第一中学的前身是宋朝名相包拯当年在端州创办的星岩书院的历史,但也是惜墨如金的短短一两行字,并没有更详细的记述。要在校园里寻找关于书院遗迹或者遗物之类的遗存,就更是奢望了。仅在学校花园的一个角落里,还存放着几根石柱和石础,从上面隐约的字迹辨认,是清末时期修建庙宇所用,然而与星岩书院没有什么联系。
不管是书院一开始所处的宝月台,还是目前肇庆市第一中学所处的建设三路,一直以来都是肇庆城区的中心繁华地段,人员流动频繁,建筑翻修次数频密,要保留下星岩书院的遗址,确实是难上加难,但星岩书院种下的文脉却永难灭失。
追昔:端州“文治教化”发端于此
四所书院教化肇庆
肇庆地区的书院始于宋,发展于明,极盛于清,几乎与中国书院制度的发展历史一样漫长。北宋时期,肇庆共建有四所书院,星岩书院、廉溪书院、三洲岩书院和贤良书院。在四所书院中,属星岩书院最早,为包拯于1041年始创。
肇庆星岩书院最初选址在宝月台(今肇庆市第十六小学的位置)。星岩书院方便了普通百姓读书识字,大大缩小了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教育差距。
根据康熙《肇庆府志》记载:“县北百步为宝月台。平地突起,望之如台。宋朝包拯建星岩书院其上,岁久圮废。”
但“星岩书院”这个名字并没有存在太长时间,元丰年间(1078-1085),端州知州王洎就将其改为“西石头痷”,以区别于城东的石头痷(今天的阅江楼)。
星岩书院自被改为西石头痷以来,经历数次变迁。南宋淳熙年间,高要人黄执矩在西石头痷东侧恢复“星岩书院”。
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星岩书院与惠州丰湖书院、广州学海堂书院、顺德容山书院并称广东四大书院。
1917年,新加坡华侨陈祝龄捐资重建魁星楼(星岩书院的众绿厅)。1934年,高要籍将领余汉谋捐资改建魁星楼并捐赠一批古籍,因此更名为汉谋图书馆。1950年,政府更名为高要县第一中学。1916年至今为肇庆市第一中学。
种下儒家文化种子
岭南的“教育事业”真正兴盛要等到唐代,当时为了加强对岭南的“文治教化”,朝廷在大部分州都设立了官办学校,私立学校也很普及。至北宋初期,由于政府不准州县自行立学,岭南地方的州学业很少。但“自宋仁宗命郡县建州学,而熙宁以来,其法浸备,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矣。” 从仁宗时广州建州学为发轫,到北宋时,岭南地方州县学发展到高峰。包拯任端州知郡事,兴建星岩书院也就不足为奇了。
包拯之所以要建书院,除了跟随了当时兴建书院的热潮之外,还因为岭南经济落后,在唐宋时被称为“瘴沥之乡”,更有“居蛮夷之地,与魑魅同群”的说法。在古端州甚至有杀人祭鬼的习俗。包拯初至端州时,当地的文明程度和中原地区相距甚远。在这种情况下,改变当地人的思想,就成了包公首当其冲的工作,而改变思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文化教育。因此,创建书院成了包拯的勤政任务之一。
星岩书院不仅是西江地区最早的书院,也是广东省较早的书院之一。它起到的作用也不仅仅是缩短了岭南和中原地区的文化差距。星岩书院建立时就有以儒家文化训化时人的愿景,儒家文化开始在端州发芽,并最终确立了儒家文化在端州的正宗地位,地处偏僻的端州因此得以融入中华主流文化圈。
Hash:bf92a75930df60dd252f72bda7c3acf2e6a94e0e
声明:此文由 21财经APP_wtg1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