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庆县文学协会|陆妍梅:书室流香文风盛(散文)
书室流香文风盛
文|陆妍梅
早在2100多年前,德庆的先民们就在这片大地上辛勤劳动、繁衍生息。两千多年厚重的人文历史,孕育了一座文化之城,那一间间遍布全县的古书室,见证了德庆文风渐浓,文人蔚起的辉煌。
在过去,书室并不是人人能造,家家可建的,而是有经济地位,或是家庭显赫的富有人家才能拥有的。所以,书室可以说是一个家庭乃至家族的缩影。有的书室,除了作为书塾学堂之外,也用来接待到访的文人墨客,是文化文明活动场所。在德庆,这样的古老书室,有将近百家。
时逢假日,于是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到乡间坊里寻访那一座座久经风雨、墨香四溢的古书室。
书声琅琅添风雅 溪水潺潺飘墨香
位于官圩镇金林村内的协一书舍,是一座清代的古建筑,二进三间,硬山顶,博古脊,整座建筑呈四合院布局,墙的两侧绘有“双凤朝阳”和金鱼、水鸭等壁画,壁画上的动物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协一书舍周围被一座座的民居所簇拥着,犹如众星拱月一般。书舍门前的树木枝繁叶茂,在炎炎夏日中,大树静默地用它的大手,为这间书舍遮下一片阴凉,也使得这间坐落于民居群中的书舍,在宁静中,透出不少的庄严与神秘感。
金林村是文化之乡,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早在明清时期,就有请师在家教弟子的塾学,渐而转移至祠堂设学。另外,当时金林村还有宗族出资办的礼学(或私塾),让子孙免费入学读书。
金林村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在村内自古就有无人超市。在店铺门侧或自家的墙上、石台上,挂着竹篮,里面装着蔬菜或其他物品,竹篮上绑着一个竹筒,写着价钱,无人看管,需买的人只要把钱放进竹筒里,就可以自觉地在篮里拿取相应价钱的物品。而这种纯朴的民风,正是那远古的圣贤之德的延续。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向西江进犯,广东省立肇庆中学被迫停课疏散,于1939年初迁到德庆县金林村复课。肇中在金林整整六年,这对金林的文化教育影响深远,也使“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观念更加深入到每个金林人的心里。这种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金林村人才辈出,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社会栋梁!
千年古村重文教 百年书院历春秋
莫村镇的平岗村在清代,是德庆的望族,书香世代,族内考中科举,从政做官者不在少数。于是慕名前往。
刚到村口,就看到一座高大的门楼,门额上书“平岗毓秀”四个大字。门楼不远处,有一口古井,有碑刻记载此井建于宋元祐七年(1092),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了。如今,踏进这个古老的村落,你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千年古村的幽雅韵味。走过门楼,只见平岗村内巷陌纵横,民居排列有序,整齐划一。进村不久,便看到一座两进三间的书室,这就是我们要寻访的然藜书室。
然藜书室是由德庆望族平岗刘氏十六世祖刘然藜所建,刘然藜正是在这座书室里,孕育出了一代代杰出的人才。刘然藜及其儿子、孙子,个个都有功名。曾孙、玄孙中也人才辈出。历代人中有“父子举人”、“叔侄拔元”,真可谓书香世家。
然藜书室的门前是一方池塘,水面上满是绿色的浮萍,或许曾几何时,书室的主人曾在这方池塘里,种满清雅高洁的荷花。还没走近,远远地便看见大门上那威风凛凛的门神,走近细看,原来门神是画在门扇上的,画工细致生动,人物肃穆威严。门口两侧置石鼓和石狮一对,花岗岩石门额刻“然藜书室”四个大字,落款为“嘉庆十二年丁卯年七月建,敦甫汤金钊书”,篆印两方,分别为“臣汤金钊”、“大学士章”。
走进书室,便觉得一种醇厚的人文气息始终萦绕身旁,书室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檐下精美的木雕、斗拱,寓意吉祥的装饰,都在向人们诉说着这千百年来的辉煌。祠堂内悬挂的诗词、对联,既寓意久远,又美妙无穷。其族人于2001年编修的刘氏族谱,更是对刘氏一族的发脉迁徙、重要纪事等作了详细研究。
然藜书室历经了200余年风雨沧桑,今天已显得苍老,然而其昔日的文化气息和人文底蕴,却随着时光的流逝越发的醇厚浓郁,默默地酝酿着下一个辉煌。
素纸青案承文韵 浓墨重彩展华章
走出然藜书室,下一个目的地就是永丰镇的古蓬村,那里俯首而拾的历史遗迹,构成了一个罕见的文化古村,实为人们访古探幽的一个极佳去处。
走到村口,就会看到几棵古榕张开巨臂迎风招展,像这里的村民般热情地迎接着四方客人。一块大石上刻着村名“古蓬”二字,字体苍劲飘逸,文化气息跃然入目。
古蓬村村民全为陈姓,是德庆目前保存的比较完整的古村落之一。村内现存11座陈姓公祠、4座书室和1座砖木结构的炮楼(太平楼)。全部建在坡度较小坡地上,所有房屋顺势而上,纵巷较直,大小巷道均用石头铺地,是远近闻名的石头巷。斑驳的墙,锃亮的石子路,静静地向人们诉说着悠远的历史。
走进古蓬村,只见民居、书室、宗祠、炮楼错落有致,精美的木雕、砖雕、灰塑、陶塑、壁画等建筑工艺随处可见,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了历史与人文的载体,无不呈现出悠久岁月留下的古韵。
走在纵横交错的古街巷里,鹅卵石铺就的路面,青砖黛瓦构成的民居,给人以浓浓的历史厚重感。徜徉于沧桑的青砖黛瓦间,沉醉于古朴醇厚的民风里,世俗喧嚣悄然而去,思古幽情悠然而生。
村内的位素书室、宁蕃书室、宜遐书室和承天书室,就坐落在那一片灰砖青瓦之中。一个小村庄,曾建造过这么多间书室,可见此地当时文风之鼎盛。在古蓬,自古流传着“勤耕苦读,齐家治国”的祖训,村里的书室至今完好,后人也秉承了读书的传统,尊师重教,知书识礼,出了不少人才。
这些书室雕梁画栋,各种精美图案雕塑处处可见,建筑结构严谨,气势不凡,在这些古老的建筑群身上,不难看到古蓬村曾经的风韵和气派。
书室那些斑驳的砖墙上生长着苍翠的青苔,宽敞的天井、宏大的门楼,显示出昔日的辉煌,幽深的小巷则似乎在讲述着上一代人的传奇故事。书室墙壁上残留着当年的壁画,斑驳却色彩分明,屋内的砖雕花窗和檐角的灰雕、木刻古朴而精美,虽然一度兴旺昌盛的历史辉煌已不在,但它所蕴含的文乡古风却至今犹存。
对古蓬村书室的一见钟情,不是因为她的清丽、脱俗,而是因为她的丰厚、沧桑。静静的山村、窄窄的小巷、幽幽的弄堂、深深的庭院,还有高高的镬耳墙,这一切都让人如此的悠然神往。
昔日往事湮红尘 后世辉煌满田间
古蓬村探秘之后,沿着山路一直深入,在背靠青山之处,看到一个清幽的村落。这里山清水秀,瓜果飘香,青砖黛瓦的古民居延绵于一片青山绿水间。这是武垄镇的武垄村,我们要寻访的会经书室就隐于这片村落之中。
武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浓郁的古文化气息让人沉醉,村里的古民居建筑群,建筑布局统一,山墙皆砌成镬耳状,故称镬耳屋。据说,其镬耳状建筑有良好的防火和通风性能,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的蔓延;风吹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足见建者的用心与智慧。这些古民居建筑群,默默地记载着家族几百年来的传奇故事,见证着家族世世代代的生生不息。徜徉其中,你就像置身于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古画,或者一曲曲余音绕梁的古乐之中!当视觉中充满了古色古香时,在刹那间,你会有一种回到过去的感动。
会经书室是一座二进三间的古建筑,硬山顶,博古脊,结构布局完整,具有岭南古建筑特色。门前矮矮的围墙筑起一个小小的庭院,庭院侧边的的老树下,时常聚集着一群脸上写满沧桑的老人家,他们抽着自制的土烟,一起讲述着那过去的事情。
书室的墙楣上绘着“十八学士夜宴图”及花草图案的壁画,抬梁式梁架上雕刻着花卉、夔纹等图案。走进书室的后堂,依稀可以看到解放初的革命标语,斑驳而整齐地书写在砖墙上。时光的痕迹,以及发生在这个书室里的一切历史,都那么真实地烙刻在这里,无法抹去,就仿佛是残余的文明碎片一样,让人遥想。
会经书室原是族人培育后裔的场所,让宗族子弟在此学习,并研习琴棋书画,同时又可以兼具祠堂功能,方便祭祀先祖。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百年转瞬而逝。如今,会经书室已经作为处理商议宗族事务的场所而存在。
然而青砖古墙上蔓延着攀爬的绿藤,历史沧桑中透露出一种精致秀美。沿着窄窄的小路,不经意地抬头,就看到了屋檐的精致和沧桑,看到了久远的年代在这里刻画下的点点水墨印记,无声地向人们展示着,那历尽沧桑而宠辱不惊的恢弘气度。置身斯地,耳边仿佛依稀仍能听到穿越时空而来的朗朗书声,仍可感受到那丰富而深邃的文化艺术气氛。
革命旧址存浩气 田园书室溢书香
从凤村镇沿着九龙河向北行,翻过牙齿岭后,你会发现眼前是一个小小的盆地,这便是九龙盆地。只见盆地中阡陌纵横,清溪环流,景如诗画,祠堂民宅、小巷幽径错落有致,清任书室就位于这盆地中一个名为大村的村子里。
清任书室建于清嘉庆年间,是一座砖、木、石结构的三进三开间古建筑。整座书室宅大庭深,高墙环围,雕梁画栋,显得古朴庄严。书室墙壁上部皆彩绘以工笔画,取材多为古代人物故事及花草异兽,如“竹林七贤”、“岁寒三友”、“槐荫结缘”等等,虽已历经两三百年,却依然鲜艳如新。梁架、斗拱和柁墩上,也雕刻着人物、花卉、书卷、动物、鱼化龙等精美图案,这些木雕繁复而精致,雕刻逼真精细线条表现出立体形式,色彩艳丽明快,图案简洁清秀,是当时此地繁荣富庶、文气盎然的见证。
解放战争时期,清任书室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二团团部的驻扎地。支队首长陈胜、叶向荣和二团的领导刘超明、陈大良、徐儒华等曾在清任书室住过。
1949年9月,支队在司令员陈胜、政委叶向荣和团长刘超明的领导下,突袭凤村圩,歼灭了联防队50多人,活捉联防主任罗剑波,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这次胜利对解放德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清任书室也在欢呼解放的胜利歌声中美名远播。
如今,人们每每怀着崇敬之心走进清任书室,都会为这段光辉的历史而振奋。正因为这座书室曾经为德庆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过贡献,留下过不少激动人心的革命往事,所以,大村的村民们十分珍惜这座具有特殊革命意义的古建筑。
今天的清任书室,和村内的弼唐书室一起,已经成为大村的村文化室,书室内放置着一排书架报纸和琳琅满目的各类书籍,这儿变成了村民平时休闲娱乐和读书学习的好去处,这个古老的书室,又重新散发出它那与生俱来的书卷之香,与这周围古朴、宁静的环境,优美、秀丽的田园风光,显得如此的自然和谐。
吾乡世代文风盛 联登科甲出英贤
来到悦城镇的军岗村时,太阳已经开始有点西斜了,只见眼前的村子依山傍水,静静地躺在小河的臂弯里,与村前的良田、碧水、荷塘一起,形成了一幅天然的江南山水画。
在这个古朴宁静的村庄里,村民们最引以为荣的,莫过于村里那座“父子登科”门楼了。因为这座门楼上悬挂的“父子登科”牌匾是军岗村文风鼎盛的佐证,反映了村民对读书的重视和对礼仪的追求。这块牌匾由清乾隆、嘉庆时的大臣、兵部尚书、两广总督吴熊光题赠,它记载了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父冯骈骏恩科乡试六十四名,清嘉庆十三年(1808),子冯士衡恩科乡试三十二名的盛事。
冯骈骏,字德骥,号六苑。我们此行到军岗村寻访的,正是他的书室——六苑书室。
推门走进六苑书室,只见书室里满目葱绿,地上的方砖长满了青苔,墙头的青黑瓦片中,也生出郁郁的小草。尽管岁月风尘让它蓬头垢面,但是穿过层层叠叠的蜘蛛网,一股浓郁了几百年的书香气息仿佛再度弥漫,随处散发着古朴而幽远的气息,就像一位饱经历史沧桑而满腹经纶的老者,向每一个人诉说着那过去的时光。
在书室的外墙头和后堂的墙上,都描绘有精美的壁画,花草人物书卷笔墨,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书室后堂明间的木门窗上,刻有“富、贵、寿”等字图案,其精湛的工艺,让人叹为观止,从中亦可窥见当时人们崇文重教、力耕苦读、学优则仕的思想传统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军岗这片水土,一向民风淳厚、文脉鼎盛,可谓世代有鸿儒。据族谱记载:仅清代中举就有2人,监生(例授监生)15人,贡生(例贡)2人,廪生2人,增生2人,武秀才7人。另外,例授(敕授)登仕佐郎5人。由此可见,军岗村文化风气的鼎盛。
这个在大山深处的村落,曾经因为读书风气鼎盛,走出了一批批的人才,如今,当我们走进这古老的乡村时,我们仿佛都能听见历史的回音,触摸到其文化的脉络。细细感受,我们的思想也会在这股文风古韵中得到升华!
后 记
曾经繁华,而遗留下来大批的古村书室,现在已经成了后人寻幽访古的精神家园。在这山水相依的地方,没有尘世的烦嚣,只有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的交相辉映。行走在古民居错落的悠长小巷,聆听自己的脚步声,彷佛能听到逝去岁月的沉重呼吸。
时光在宁静的古村缓缓流淌,烟云散去,一座座呈现老态的古书室,在喧闹繁华的都市中显得愈加宁静而美丽。然而无论岁月怎么流逝,那浸润心扉的传统历史文化,都始终在我们的记忆中,一如静静的西江水,千年不息……
作者 陆妍梅
Hash:e216e317b16fd60647f36d7ae55e4543a6f616a0
声明:此文由 肇庆市作家协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