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并非真正的禅宗六祖,中国禅与印度禅有何区别?

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是中国思想史上面的一件大事,在佛教未传入中国以前,虽然也有神仙和方术之类的范畴,但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并没有出现。佛教的进入改变了这一切,地狱概念在中古时期的孕育,抽象的逻辑思辨方式,这些既是佛教对当时中国思想界的挑战,也给中国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和动力,在佛教和中国思想互动的过程中,禅宗的出现标志着汉传佛教的成型。

一、惠能和神秀

关于中国禅宗的缘起,有一段类似于神话的传衣钵的故事,说的是五祖弘忍最终确定六祖惠能为他的接班人,在半夜偷偷将代表法统的衣钵传给了惠能。

惠能的真身

惠能未出家之前家境贫苦,在广东岭南一带以砍柴为生,俗家姓卢,在《六祖坛经》中,惠能自称其祖籍那是唐代范阳人士,而在王维所撰写的“六祖禅师碑铭”中称“

不生族姓之家

”,所以,即便惠能真的是范阳人,也不太可能出自中古时期著名的范阳卢氏

有一次惠能在城里卖柴的时候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心中有所感悟,便问这个人这个经从哪里来的,诵经的人告诉惠能这是黄梅山东禅寺的弘忍禅师教他的。于是惠能便去了湖北黄梅山,在那里他带发修行,每日给寺庙舂米、砍柴,僧人称他为“卢行者”。

湖北黄梅五祖寺

有一次,弘忍禅师让座下弟子写偈语给自己看,偈语是僧人读过佛经后的感想或者通过修行而体悟出来的句子,多数为四句组成,具有文学的形式与内容,朗朗上口,是佛教的唱经。弘忍想要通过偈语检验弟子们对佛经的理解。大弟子神秀当仁不让,随即写了一首偈语:“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其他人看到这首揭都说好,唯独卢行者听了后却说:“

好则好矣,了则未了。

”卢行者不会写字,找别人代笔,在墙上也写了一首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

”。

二、神秀的佛学观

从表面上看,这两首偈语都在谈佛性和智慧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背后的佛学观念相差非常远。

相传佛陀曾经在下面修行的菩提树

神秀通过偈语要表达的是众生皆有佛性,佛性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大般涅槃经》中,是梵语Buddha-dhātu的汉译,类似于如来藏法性主张的:“

一切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

。”但众生又因为迷妄的深浅,而有不同的贤愚和明昧,容易受到外在世界的诱惑,遮住内心的佛性。神秀用镜子做比,认为外在世界的诱惑是镜子上面的灰尘,只有把灰尘搽干净,才能保持内心佛性。擦拭灰尘的过程,就是禅宗里面的坐禅过程,只有通过非常认真地修行,才能达到凝聚心力,最终进入禅的状态。

坐禅

按照神秀的佛学观,一个人想要保持内心的佛性,必须要时时刻苦修行,严格遵守佛教的戒律,同时还要阅读佛教经典,接受佛教导师的训导,这种修行方法叫做“渐修”,是一个从此岸到彼岸的漫长过程。

三、惠能的佛学观

惠能这首偈语契合大乘佛教中“空”的观念,“空”是佛教中一个重要的术语,也称“空性”。在佛教中,空指的不是“本真”的意思,但是这个“空”也不是“没有”,而是“有”,但是这种“有”表现为“色”,也即是“空就是色”。

在惠能偈语中,菩提不是树而是智慧,内心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镜子,所有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假相,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甚至连尘埃也是虚幻的,既然灰尘是虚幻的也就不用擦拭了。

行住坐卧都是修行

按照惠能的佛学观,人心就是佛性,此岸就是彼岸,关键在于一瞬间能不能领悟到这个道理。按照惠能的观点,佛教修行的目的在于一瞬间领悟这个道理而达到佛性,不需要刻苦修行和遵守戒律,关键在于能否“顿悟”,顿悟就是理解到内心本来就是“空”,外在世界是一个虚幻的假相。所以惠能这一系的僧人经常讲“

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皆一直心

”,日常生活的实践也可以是修行。

四、真正的六祖另有其人

胡适

这段传说被认为是中国禅宗起源的依据。后来,弘忍看到惠能的偈语后,让惠能晚上偷偷去找他,他亲自教惠能《金刚经》,并传衣钵给惠能,表示惠能是他的真正传人,但是历史事实要更复杂。根据胡适考证,弘忍之后的禅宗六祖既非惠能也非神秀,而是法如禅师。胡适的观点根据的是当时少林寺发现的一块公碑,这块碑立于公元689年,上面记载了当时少林寺的主持是法如禅师,那时候只有少林寺住持才可能是禅宗真正的传人。

少林寺的法如禅师塔

惠能之所以被认为是禅宗的六祖,是因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由于惠能的南宗禅后来成了禅宗的主流,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便不断改写历史,让惠能成为那个时代“真正”的传人。

五、禅宗与中国文化

神秀和惠能分别代表了禅宗中的北宗和南宗,北宗禅是印度禅的延续,而南宗禅则开启了中国禅,印度禅是一种需要苦修打坐的方法,而中国禅是教人迅速进入超越境界的哲学观。“空”是佛教中十分重要的观念之一,这种思想传入中国后,跟老庄思想结合起来,强调要回到内心,最终产生了“

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的中国禅宗。

魏晋风度

禅宗在中古时期深受中国各阶层的喜爱,缓和了儒家思想笼罩下士大夫们紧张的精神世界,因此禅宗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整个社会的所有领域都受到了禅宗的影响,乃至于后面的宋明理学也有禅宗的影子。我们可以想象那个时代,到处都充满着盎然的禅意。

参考文献:

葛兆光,《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释印顺,《中国禅宗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岳麓书社2010年版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Hash:cb64e1c5cd252d193212aa3e739f9fb8f4d2e788

声明:此文由 娱乐老村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