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京西第一仙洞——石花洞(连载三)
钟乳石、石笋、石柱是岩溶洞穴中最为常见的形态,另外还有石幔、石盾、石盆、石花等多种形态的岩溶结构,这些在石花洞中都可以看到。钟乳石的形成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一般一百年才能长高一厘米,所以一个钟乳石往往是数万年沉积的产物,科学家们便可以利用它的剖面结构分析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石花洞第二层一共五个大厅,迂回曲折,游览线路长1352米。全国最大的石旗位于第二层的西支洞中,高2.18米,宽1.1米,尤其因为它在结晶过程中掺入杂质较少,因而通体透明,洁白如玉,并且呈卷曲状,所以景区将之称为“白玉银旗”。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很像一只白色的田螺倒悬在空中。
洞中最大的钟乳石在第二层主洞中,高18米,宽3米,景区为之配上了红色的灯光,所以形似一个倒悬的火炬在熊熊燃烧,名为火炬倒悬。这里原本是一个洞口,早时的人们就是从这里坠绳进洞攀援而下的。
如今这里还留有那个时代的印记,不知还要留多少年。
在第二层末端的通道中,有一组高10米、宽18米的石幔群。石幔和钟乳石的形成原理类似,只不过是片状流水从裂隙中流出沉积而成,所以连成一片蔚为壮观,如同帷幔一般,由此得名。这里的灯光打得不错,即便用手机拍照,也能有惊艳的效果。只是正面可供拍摄的距离较近,需要广角镜头。
石幔群前一个石笋主持人正在手持话筒报幕,形象惟妙惟肖。
这是一座玲珑宝塔。看看这个石笋的形状以及花式,真的比人工雕琢出来的玲珑宝塔还要精巧千万倍,而且圆润挺拔。令人拍手叫绝。
这里两根并立的,由钟乳石和石笋相连而形成的高大石柱。石柱高12米,甚为壮观。其实并非上下光滑一致,而是层层分明,颇有玲珑剔透之感。科学家可以通过这石柱之上一层层的形态结构,解读出千万年前流水的速度和地表的升降过程,可谓是美学价值和科研价值并存。景区将这里命名为“擎天鸳鸯柱”。
石盾是第三层的最大看点。如果溶液从裂隙中渗出时带有压力,那么钙质沉积的过程就会在裂隙口形成上下两个平整的板面,并逐渐向外呈环状生长,时间长了两个板面吻合在一起,便为石盾。由于下层板面的下部往往会有水流下形成钟乳石或者石幔,所以常成台状。这里的石盾高1.2米,直径2.6米,是洞中最大的石盾,上表面十分光滑,而下部则错落有致,如帷幔一般,被称作“龙女绣花台”。石花洞里面有大小石盾630余枚,有水平的如石桌、石台,也有竖直的如镜子一般。
奇形怪状的钟乳石中间,突然间见到如此平整光滑的石盾,让人不得不佩服造物主的巧思。
与前三层相比,第四层的形成年代是最近的,所以在这里可以看到钟乳石形成的初级阶段——鹅管。洞顶的溶液向下流出,先是形成上下粗细基本一致的中空管,之后时间长了才会在这基础上一层层包裹起来,形成锥状的钟乳石,和在上层看到的巨大且成熟的钟乳石有很不一样的感觉。正因如此,为了对这些尚处幼年的沉积进行保护,第四层修建了玻璃栈道,几乎游人的全程都是在栈道中行走。
这一层最为有特点的当属一片密集分布的石花——这正是石花洞名称的由来。当洞穴中的碳酸钙溶液浓度非常高时,会满布在空气中形成碳酸钙气溶胶。这些气溶胶在接触到岩壁或者其他沉积物时,会吸附其上,重新结晶。尤其是因为这些溶液颗粒极小,所以在毛细作用的影响下,可以摆脱重力作用,向各个方向伸展,形成了针状、树枝状、颗粒状等多种多样的结晶,这就是石花。石花洞的得名便是由此而来,所以虽然隔着玻璃墙,但仍然值得慢下脚步细细欣赏。
只是拍照的时候,由于隔了玻璃照片显得模糊不清。略显遗憾。但由于这些针状的石花非常娇嫩,很容易被损坏。所以用玻璃将其保护起来,以免人的行为对他们造成损伤。
这里还可以看到石枝,也是碳酸钙沉积由于毛细作用而横向生长,在钟乳石上生出枝枝杈杈。因为无法清晰拍照,这里就不放照片了。您要是感兴趣自己去石花洞看吧!
Hash:e83959054ae235d9d690a361cc55c2c6728b4ee5
声明:此文由 黑子翟剑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