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公祠”好热闹,原是重修“入伙”
4、5个月前,乘坐公交车经过江门江海区滘头的市民都会发现,公交站“赵公祠”所在的那座祠堂被围蔽起来了,原因估计大家都猜的八九不离十:年久失修的宗祠被围起来进行修葺。如今,修葺完工的这座赵公祠于1月12日进行了重修庆典祭祀活动,舞狮燃炮,好不热闹。
热闹之余,前来参加庆典的除了滘头本地赵氏,只邀请了顺德碧江5位赵氏宗亲代表。“滘头和碧江的祖先是同胞兄弟”,碧江的宗长赵汝锋说,虽然血缘相近,但是近年两地宗亲来往不多,趁此机会前来联络亲情,顺便走访一下滘头的祠堂古迹;主持庆典的宗长赵长成则解释说,“这座赵公祠叫做仍轩赵公祠,是滘头赵氏礼四房宗祠(滘头赵氏宗枝分仁、义、礼、金四房,后代再以数字区分),这次没有大范围邀请各地宗亲,是因为滘头现存辈分最高的宗祠——江门渔赵公祠(仁房宗祠),1月6日也动工开始修葺了,届时重光入伙,再邀请各地宗亲前来,准备筵开99席。”
村民集资修葺的“仍轩赵公祠”,已大幅恢复往日风采。门口石匾和对联上了金漆,壁画栩栩如生;屋内木雕屏风、堂号牌匾仿旧制作,青砖飞檐,灰雕窗花;内墙则挂着宋朝十八帝石刻彩色画像,供族人瞻仰。
除了这座“仍轩赵公祠”,滘头赵氏现存还有十来间祠堂。可惜的是,滘头的祠堂保护并不甚理想,有的被当作仓库,有的租赁给红木家具工厂,有的刚被拆除准备新建市场,更多的则是被当作辖下各村的公共活动场所,祠堂内旧时的器物均无所踪影,或早已被毁。
这些祠堂当中,现存辈分最高的是仁房祖赵仲方的“江门渔赵公祠”,该祠堂此前是文化站所在,已经腾出交付修葺,如今,江门以祠堂文化打造侨乡特色,作为江门市不可移动文物单位,滘头赵氏正张罗着按照“江门市示范祠堂”标准进行修葺布置,修葺完毕后将增添该祠堂的修建历史简介,滘头赵氏从宋太宗第四子赵元份繁衍至今的宗枝示意图,摘录族谱里的家训等。
微缩版宋都城仍存影子
桑田沧海,物是人非。曾经的滘头随着城市化进程,已经不再是族谱乡图中那个被河流环绕的半封闭村落;如今,胜利大桥横跨蓬江、江海两区,在江海区一侧,大桥的延伸路横穿滘头,在交叉路口处,左侧便是公交站“赵公祠”,右侧则有一小牌楼叫“西京里”,这富有历史韵味的地名,诉说着赵氏定居滘头已有650多年,滘头原有10条村的居民,赵姓占了三分之二。
家国情怀依旧在。作为赵宋皇裔,明朝洪武初年这支赵氏从会城赵村(东侯)搬迁定居滘头乡后,就把乡村布局和地名都仿照宋朝都城进行编排,每进入一个区域都建造有牌楼。“一进红门楼;二进仁美里;三进新基里;四进顺天府;五进西京里。”在滘头寻访祠堂时,一些老人随口就可以讲出滘头仿照宋城的地理布置,“红门楼是进城入口,由官兵守护;仁美里及新基里是居民住宅区;顺天府是宋军将领士兵守护地;西京是官府地。”
走进滘头,细看地名门牌,仍能看出这座微缩版宋都城的影子。江门渔赵公祠作为留存时间最长的建筑,是滘头赵氏为纪念其祖先赵仲方(1363—1419)而建,赵仲方号“江门渔”,是该赵宋支脉入广第六代,按族谱推算,其子孙(第七、八代)建造了江门渔赵公祠。
占地面积350平方米的江门渔赵公祠,目前建筑结构保存完好,在江门渔赵公祠左右,是街道办、卫生院的办公楼以及滘头小学所在,皆为拆除原址祠堂后所建。曾几何时,这里的赵氏祠堂一字排开,祠堂前一片鱼塘今仍存,隔着鱼塘则是滘头赵氏的酒堂(家族红白喜事集中办置之处),早已拆除,变成林荫环绕的健身小广场。
宗祠建筑早已不存,仅有文字图画供人想象。据记载,滘头赵氏的总祠创基堂(赵侍郎世祠)占地近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有5000平方米,诗曰“创冈州(新会旧称)千年礿祠”;有多宏伟,看看现在的滘头小学就知道。
(来源:南方日报 杨兴乐 编辑: 潘伟珊)
Hash:ba5cefbcb544e949ea1659c138ab65d8e3ec0915
声明:此文由 南锣家谱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