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千年古道旁的夏街古村

明洪武五年(1372年),黎氏始祖荣公到此定居时,这个地方叫新村。后来村场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并陆续出现一些商铺、摊档,成了新的街,于是新村逐渐被叫作“新街”。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县城从东街村(东街村在河东城北10里处,今属联益)迁至现址,“新街”村场成了规模,当时新村已连县城,成了城南之下一条新街,人们俗称其为“下街”。因“下”字含贬义,南是东南西北四向之一,与春夏秋冬四季的夏相匹配,体现出朝气蓬勃,生机盎然,故定名为“夏街村”。

入村门楼

祠堂前的古驿道(总长约520米)

增城县官上任时必经之路

夜幕下的古驿道

千年修得黎氏人,百年共筑夏街村

增城夏街村是开居时间较早、宗族聚居人数较多的一个古村落。大约在南宋时期,这里出现石氏人,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其后是叶氏、王氏,然后是黎氏。经过数百年的生息繁衍,如今的夏街村大部分是黎氏人,并且黎氏在村中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宗族文化以及规范化的祠训、族规。

夏街村上世纪60年代地图

随着周边商业贸易的逐渐繁荣,夏街村的外来人口愈加增多。据统计现今夏街村的外来人口大约3700人,与在籍人口相仿。

村内房屋基本上是外来工居住

黎荣壮举开序幕,异姓相融齐和乐

夏街黎氏的先祖黎鹏,源于今江西于都县水头里,北宋初官至翰林学士,真宗年间(998—1022)因谏章事逆旨,被谪至广州任学正。致仕后居于新会。黎鹏的三子献臣历任梅州刺史,并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升雷州太守;黎鹏的孙子远,任扬州太守,先居于博罗白沙,远的二儿子宿迁居到东莞凤凰涌(即今潢涌)。明洪武五年(1372),东莞凤凰涌年轻的九世祖黎荣考上茂才科举人而被荐任税课大使派驻增城。

村内的风水算命工作室

黎荣虽然为人处事得体、廉洁奉公,然而他生性乐于清贫自在的生活,甚至厌倦俗世的公务所缠而渴望过上野鹤闲云的生活。于是,任职十一年后,他把税课小官给辞了。辟居城南新村,营造方壶洲,建成村落,因为该村落在城南之下,后称夏街村。然而在民众危难当前,黎荣“铁肩担道义”,力护民众的安全。据《夏街黎氏族谱》(第一册)记载:“明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黎荣奉委督兵捕贼苏友兴。当月二十七日在陆村崩沙埔阵亡,时年41岁。”他用满腔的热血洒进增江河畔里,用这一壮举为夏街黎氏的开居拉开了悲壮的序幕。

然而,在黎荣定居夏街村之前,已有两个大姓居于此。按增城县志记载,叶姓最早居住在夏街村,始祖叶季达于元朝至正19年(1359年)已到此居住。其后是王姓,始祖王镜湖于元至正25年(1365年)到此定居。后来,还有一些小姓,如韩、何、李等也入住到夏街村。夏街村第二十八代黎湛禧老人说道:“不同姓氏之间相处得很融洽、和谐,没有出现大的分歧。”

五度修谱明根源,八景亟待重修缮

家之有谱犹邑之有志。据2012版的《夏街黎氏族谱》记载,夏街黎氏族谱目前为止共历经五次重修。重修族谱的目的往往是对之前修谱时留下的错漏得以改正、补充、完善家谱。在《夏街黎氏族谱》中提到:“家中有书,可传信将来……让子孙后代知其来历,明其根本,以先辈为榜样,将我祖精神发扬光大。”

祠堂广场入口

村内的老年活动中心

双孖祠堂流动儿童之家和村文史馆

曲艺社和农家书屋

已是古稀之年的黎湛禧老人参与了1990年的第四次修谱工作,提起当年的修谱经历,黎湛禧感慨万分。他说,由于几经朝代的更替,原本留存下来的黎氏族谱几乎毁尽,修谱小组人员纷纷陷入困境。当时荔城镇镇长黎固初说旅港的第二十六世孙黎胜祥珍藏一套黎氏族谱,听到这个消息后,当时夏街村的书记黎什庇立马跑到香港,将其复印回来,这才使得修谱工作顺利进行。然而可惜的是,黎胜祥保存的黎氏族谱仍遗失一册,使得遗失的部分的各世系先祖无法与现存的子孙相衔接。

在修谱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其中闹出不少的笑话。“修谱完成之前,我们会让每家每户的代表过来核对资料。当时有个村民告诉他们将刚刚新婚的小伙子的结婚日期写到了死亡日期里啦!听到之后我们就立马在每一本已经印好了的族谱上修改过来。还好小伙子的新婚妻子没有来找上门,不然可惨啦!”黎湛禧老人笑着说。

夏街原有八景,分别是“方壶洲”、“迴龙关”、“铁船沥”“‘天恩’王屋楼”等。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沧桑变幻,缺乏管理以及日军破坏等原因,或不复重修、今遗址尚存,或被填平改为他用等等。例如此后只留其名于史,不见其形于世的“方壶洲”。

双孖祠堂也是当年夏街八景之一。其是夏街黎氏十世祖竹墅祖祠(德求堂)和十一世祖处淡祖(竹墅之子)祠(笃庆堂)的统称。因两祠相邻建造,故名。竹墅祖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而处淡祖祠则建于雍正、乾隆年间。双孖祠堂一向作为下结存教育培训子弟的场所,历代讲师讲学皆集于此。清朝竹墅祖祠就要该村的塾馆,有着“竹墅书声”的美誉。今为老人文化娱乐中心以及村治安队址。双孖祠堂由于经历了200多年风雨沧桑及日军的破坏,部分结构受损,墙体变型,有待修缮。村内的其他建筑现状也比较危险,他们共同承载着这个古村的历史。

亟待修缮的老屋

千年耕读世代传,十年寒窗人才出

夏街有史以来一直是耕读之乡,遵循务农之本,更崇尚读书之道。正如古训所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历史的轨迹来看,读书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这种思想在封建科举考试时期更甚。为了鼓励族中子弟勤奋读书,不仅在村中设立学校,而且还制定了奖赏例的族规。据《夏街黎氏族谱》(第一册)中记载:“乡试,文中式,花红银叁拾两正。武,贰拾两正。会试,文中式,花红银伍拾两正。武,肆拾两正……”

所以,数百年来,夏街人因读书而成功的人特别多,仕宦兴盛,人才辈出。根据《增城古村系列丛书之一——夏街》中记载:“明清考取功名的进士3人,文举人12人,武举人1人,贡生23人,秀才174人……民国期间任县长2人,县参议长2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通过读书这条途径,夏街人与王朝利益趋向紧密联系。

夏街人遵循的是朱文公家训规条:耕读为起家之本。明中期以来,县城的商业活动已形成规模,县城中,胡、郑、林、何等几大姓基本已停止农耕活动。惟夏街人仍以耕田为本。所以民国以来县城流行着一首民谣曰:“郑家脂粉,林家子,红粉娇娥不入黎”。意思是说,夏街人一年到头在田里劳作风吹日晒,头乌面黑,斯文靓女是不会嫁给夏街男人的。

夏街古村旁边难得的一块菜地

孝践族规,失土重来行商路

族之有家规,犹国之有科条。据《夏街黎氏族谱》中记载:“训纂云:为家以正伦理,敦孝第为本。以尊祖考,睦宗族为先。以免学修身为要。以树艺畜牧为常。”夏街人一直很注重祠训。另外,夏街黎氏人还很注重族规。有些族规对黎氏来说很严苛,所以这就要求黎氏人慎言慎行。据《夏街黎氏族谱》中记载:“禁毁卖族谱,及盗窃祖祠祭器,犯者永远出族。禁私典蒸产,犯者永远出族……”

黎氏宗祠

在这样严格的规范管理下,塑造出了不少的夏街名人。如“标准孝子”黎锦祥。二十八世子孙锦祥是保新公的遗腹子。父亲在他20岁时去世,他的母亲何瑞怀独自含辛茹苦地抚养他和姐姐二人。在何母77岁的时候,因为积劳过度而患病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黎锦祥为了照顾母亲,于是主动提出退休。自此他日日夜夜的守候在母亲的床前,亲自煮汤药喂水喂食,洗脸更衣等毫无怨言,直到母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村中人喊赞之曰:“此标准孝子也”世范。

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尤其在80、90年代,县城扩建,大面积征用土地,夏街首当其冲,先得实惠。于是夏街农民们纷纷“洗脚上田”,摆脱了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艰辛的农耕生活。对于这些年夏街村的变化,黎湛禧老人笑着说道:“从耕田到没田耕。”夏街黎氏第二十六世孙黎灿星老人还告诉我们,如今本土的夏街人大都是以出租房子为主要生活来源。另外夏街人还大胆尝试,开展多种经济,并以土地换商铺,实现了村、社、户各自拥有自己的商场店铺,为持久稳定的经济发展打下基础,也为子孙后代薪火相传打下厚实的物质基础。

村口的大榕树枝繁叶茂

城区古村之友协会 愈恭

古村之友可为以下事务提供免费咨询(微信公众号搜索“增城古村”):

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包括建筑修缮、技艺复兴、文化保育、弱势群体帮扶等;乡村咨询,包括测绘、城乡规划编制、建筑行业设计、市政行业设计等

Hash:bc0a7c5c429d9d193cb3a710ef14eed58a628f65

声明:此文由 广州增城古村活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