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沿海的“妈祖”遗产

妈祖信仰北上

妈祖信仰始于北宋时期的福建湄洲屿。源于航海的妈祖信仰一产生,便随着航海者的活动路线向外传播。在帆桨所及的濒海临江之地和岛屿上,编结成了一个纵横交叉、涵覆广泛的妈祖祠庙网络。

北宋年间,南北贸易频繁,海运日渐繁荣,烟台的庙岛是南方商船进入渤海湾的必经之地,往来的船只常常需要在此处泊舟候风。当时的船工多为福建人,他们崇奉妈祖,便在岛上立妈祖祠以事供奉,后遂成风俗。据相关碑记载宣和四年(1122),庙岛显应宫建成,从此北方沿海地区有了第一座妈祖庙。与此同时,蓬莱阁(位于蓬莱城北丹崖山上天后宫道光年间碑记曰 :“宋徽宗时,建天后圣母庙,乃于阁西营建焉,时在宣和四年,计建庙 48 间……”由此,蓬莱、庙岛一带成为妈祖北上的先驱,也是后来烟台、威海等胶东地区妈祖盛行的源头。

胶东妈祖的盛行

元代,江南大批粮食和物资都要由漕运输往北方,由此开辟从刘家港入海(江苏太仓浏河),转经沙门岛(庙岛),至界河口天津大沽口)的海上漕运航线。庙岛成为元代海运的必经之地,据《登州府志》载 :“凡往来南北朝日本的船只均泊于此,上水增薪多达数百只。”一度被称为登州外港的庙岛塘,成为避风良港、锚泊佳地。

南北客商、渔民云集于此,由此庙岛显应宫香火日盛。元天历二年(1329),朝廷遣使到显应宫致祭,并御赐匾额,显应宫在本地妈祖信仰的核心地位得到官方的认可。与此同时,妈祖信仰开始向庙岛周围辐射和传播,胶东妈祖信仰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胶东此时兴建的妈祖庙,史料上明确记载的有两座,即始建于至元四年 (1267) 的宁海州 ( 牟平 )天妃宫以及延祐年间 (1314~1320) 的成山祠。

明初漕运继续盛行,并出现了以郑和七下西洋为代表的大航海活动,后期虽屡有废兴,但终明之世,海运作为漕运的重要部分仍发挥巨大作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妈祖被朝廷晋封为“天后”并诏天下“四时致祭”,妈祖地位提升到极致,取得了与玉皇大帝平起平坐的尊崇地位。由于庙岛是往来航船的必经之地,又是登州外港,朝廷就在庙岛设立了海关,负责管理渔商事务。据史料记载,最晚到道光年间(1821~1850),以显应宫为中心的庙岛群岛地区,已成为当时黄、渤海地区的第一大锚泊港口和北方航运中心,官、漕、商、渔各类船只均以此为航海中继和货物集散地。显应宫、蓬莱阁天后宫以及牟平天妃宫在这一时期均加以重修,新建的妈祖庙达二十几座,一时遍布各州县。来到山东的闽籍商人由于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又对妈祖信之笃深,成为胶东兴建妈祖庙的有力推动者。

胶东妈祖遗存保存现状

明清时期,胶东地区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妈祖庙共 19 座。黄县(龙口)有 3座,分别在“南关”、“龙口”、“黄河营”;宁海(烟台牟平区)有 1 座,在“州北十里”;海阳有 1 座,在“县南三里”;文登有 3 座,分别在“城东南五十里张家埠”、“苏门岛”、“威海卫”;荣成有4 座,分别在“石岛”、“县东召山下”、“俚岛”、“茶山”;福山(包括今烟台芝罘区)有 2 座,分别在“烟台海口北大街”、“烟台东南大世界”;蓬莱(包括今长岛县)有 5 座,分别在“永城丹崖上”、“沙门岛(庙岛)”、“栾家口”、“长山岛”、“砣矶岛”;掖县(莱州)有 1 座,在“城西北海庙口”。经“文革”以及旧城改造的破坏,胶东妈祖庙现仅存 10 处。烟台芝罘区 2 处、蓬莱 1 处、长岛 6 处、荣成 1 处。

除一座位于胶东东部沿海外,其余 9 座均位于北部沿海或海岛中。从蓬莱一直到最北端的北隍城岛,妈祖庙从未间断,没有天后宫的小岛也有简易的小庙,因此这一区域是胶东乃至北方妈祖信仰最为集中的地区。

▲胶东现存妈祖庙分布图

庙岛显应宫

▲庙岛显应宫

显应宫位于今天长岛县北长山乡庙岛村。据庙志记载,它始建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明崇祯元年(1628),朝廷下圣旨扩建庙宇,并赐庙额“显应宫”,沙门岛也因此更名为庙岛。

显应宫分外垣和内廷两部分 :外垣包括戏楼、台基和碟墙,内庭则分三进院落。前院有山门、钟鼓楼和前殿。中院以大殿为主体,包括前轩、东西廊房。后院有后宫、穿廊和左右配房等。

▲显应宫戏楼

显应宫作为北方沿海地区第一座妈祖庙,在妈祖信仰传播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明代显应宫实际上已成为北方的妈祖祖庙,有“北庭”之称。当时正值妈祖信仰在北方传播的全盛时期,黄、渤海沿岸的海口与内河相继出现了大大小小许多家妈祖庙,这其中多数与显应宫有宗主关系,其影响不仅遍布黄、渤海沿岸的海口与内河,而且远播于朝鲜和日本等地。

烟台天后行宫

烟台天后行宫位于今天烟台芝罘区南大街,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由福建船帮、商贾筹资,在闽地设计并由泉州的工匠、艺人把木石雕刻成建筑构件,船运来烟台组装,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完工。前后用时二十二年,工程浩大,制作技艺繁难,时称“鲁东第一工程”。

烟台天后行宫是北方罕见的具有闽南风格的古建筑群,当时是三进庭院,有门厅、山门、大殿、后殿及山门以南的东西廊庑和山门以北的东廊庑。1959年拓宽南大街时,拆除了后殿和部分东西廊庑,遂成二进庭院落,现存建筑占地面积 3500 余平方米,建筑面积 1470余平方米。

▲烟台天后行宫全景

烟台天后行宫自建成之日起即在胶东妈祖信仰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至今香火不断。

2010 年开始,烟台市妈祖文化节在此举办,并与台湾朝天宫合作,不但成为胶东妈祖信仰的中心,而且成为烟台妈祖对外交流的窗口。

烟台天后宫

烟台天后宫位于今天烟台芝罘区兴隆街。清中晚期,南方船帮在原龙王庙旁边修建了妈祖庙。当妈祖被封为“天后”之后,南方船帮要把妈祖庙连同供奉龙王、海神的小庙,一起改建为天后宫,但受到当地人士的反对,后经协议共同出资建一“大庙”。

该庙庙门向南,包括山门、钟鼓楼、香火鼎、正殿、后殿、东跨院、西跨院,后殿和东跨院的东殿是二层小楼,正对庙门有一个座南面北的戏台。正殿供奉“天后圣母”,后殿(二层)为“天后寝宫”,左右两殿(东西跨院)分别供奉海龙王和海神。故而南方船帮称为“天后宫”,当地人则称为“大庙”,且把妈祖称呼为“海神娘娘”。由此在烟台天后宫出现一庙多神现象, 龙王庙、海神庙和天后宫三庙合一,成为烟台天后宫的一大特色。

烟台天后宫戏台

1974 年,烟台天后宫在“文革”中惨遭拆毁,只保留戏台。该戏台座北朝南,平面呈凸字形,木柱、木抬粱,彩绘梁架,芭砖、筒瓦,卷棚、四面坡。陪房为砖木结构,硬山、起脊,仰合小瓦,花格窗,清水墙面。戏台成为烟台天后宫最后的记忆,虽然主体建筑现已荡然无存,但它承载了老烟台人最初的妈祖信仰,在当地妈祖信仰中仍具有崇高的地位。

蓬莱水城天后宫

蓬莱水城天后宫(即蓬莱阁天后圣母庙)位于今天蓬莱水城。据记载始建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天后宫坐北朝南,占地约 3000 平方米,四进院落,中轴式布局,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钟鼓二楼、戏楼、前殿、垂花门、三进院东西厢房及东西厢耳房、正殿、四进院东西厢房、后殿,皆为庙宇式建筑,主祀妈祖。

蓬莱水城天后宫与庙岛显应宫同年建成,是胶东最早的天后宫庙宇之一,坐落在蓬莱阁古建筑群中。自建成之日起水城天后宫即为古登州府妈祖信仰的中心,成为进出登州港的人们的守护神,至今香火不断。

▲蓬莱水城天后宫正殿

石岛天后宫

石岛天后宫位于今天荣成石岛街,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由山西洪洞县商人王一德募捐兴建。

天后宫为三进庙堂式结构,布局严谨别致,造型古朴壮观,建筑面积近1300 平方米,南北宽 28 米、东西长 48米,总共有殿堂楼阁和厢房廊轩 48 间。院门楼两层,上层为戏楼,下层为通道。院北为天后宫的殿门,明柱瓦顶,朱漆金镂。殿门左右有廊轩数间。天后宫圣母大殿坐北朝南,面阔 11 米、进深 7 米、高约 8 米,石基,青砖壁,明柱垂梁,歇山顶,绿色琉璃瓦。大殿之后为阁楼,东西面阔 10 米、进深 6 米、高 9 米。

▲石岛天后宫

其他

长岛县境内除庙岛显应宫外,目前还存有妈祖庙遗迹 5 处,其中砣矶井口天妃庙始建于明代,其余四处都始建于清代。砣矶井口天妃庙位于砣矶岛井口村东部,俗称井口大庙。该庙占地约2880 平方米,为南北三进院落。前院包括山门、东西两厢和前殿 ;中院以大殿为中心,又辅之以东西两个跨院,跨院内建有香积房和僧房,邻院则为配殿和配房。

大钦岛东村天后宫位于大钦岛东村中部,2006 年曾对其进行过重修。整个天后宫由主殿、山门和院墙组成,主殿内供奉妈祖神位。

南隍城天后宫位于南隍城岛南隍城村西北部。天后宫由主殿、山门和围墙组成。主殿为歇山式屋顶,五开间 ;山门则为硬山式屋顶。整个建筑随山就势,南低北高。主殿供奉的主神是妈祖,院内保留石碑一通。

北隍城山前天后宫位于北隍城岛山前村东唐王城北。天后宫由一个主殿和山门、围墙等组成。面积 245 平方米,在殿内供奉的主神为妈祖,另有碑碣两块,匾联等数件。

北隍城山后天后宫位于北隍城岛山后村北,座落在山脊中部北高南低的多级台地上。该庙由主殿、山门和一个小院组成,面积 240 平方米。为清末时由山后村村民集资修建。

●(作者孙兆锋为烟台市博物馆馆员;于振威为烟台市博物馆助理馆员)

Hash:102a54e3e86813e1bea4f94377f227ba852fa1b1

声明:此文由 大众考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