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百年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是上海为数不多的百年以上的公园之一,具有浓厚的近代历史文化底蕴。从最早的租界园林(兆丰公园)到现在的综合性公园,中山公园几经改造建设,具有鲜明的景观特色和时代烙印,是迄今上海原有景观风格保持最为完整的老公园。
延续文脉 提升公园品位
公园以英国式园林风格为主体,辅以中国传统园林、日本式园林、植物观赏园等,形成了不同的风景特点。
图为著名的“中山公园十二景”。依次为:
石亭夕照(大理石亭)荷池清月(荷花池)银门叠翠(公园南大门)
旧园遗韵(后园门)花墅凝香(牡丹园)独木傲霜(大悬铃木)
中山公园在景观打造中,无处不体现着历史文脉的延续与结合时代的发展。位于西草坪旁的十二景观之一——“荷池清月”,从去年底开始进行荷花池水治理工作。池底清淤后,在池内增加圆形的水生植物种植槽,设置增氧泵,并投放苦草等沉水植物,增加生态多样性。改造后的荷花池水质清澈,水草摇曳,偶见小鱼和乌龟自在玩耍,原先的荷花调整为睡莲后,更增添了静谧雅致的意蕴。
十二景观之一的“双湖环碧”(鸳鸯湖)也同步实施了水体改造,并调整水体周边植物搭配,颇有中式庭院山水画的意境。
另一处改造则延续了中山公园的英式园林风格。结合苗圃观赏温室的建筑风格,在原有景观基础上,搭建欧式白色廊架,打造“玫瑰廊”景观,廊架两侧遍植红色、粉色月季攀缘而上,与两侧的松柏和草坪相呼应,延续了中山公园的英式园林风格。不远处的音乐台,同为英式建筑(租借时期“远东第一交响乐”乐队曾在此演奏过贝多芬、施特劳斯等音乐家作品),在夕阳光辉笼罩下,历史厚重感油然而生。
每年的四月是中山公园的牡丹赏花盛季,此处的牡丹历史悠久,其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南宋初年的法华牡丹,花开时节颇具昔日法华牡丹的富贵风采,是公园十二景观之一“花墅凝香”所在。2019年至今,公园对牡丹园进行了归并调整,对原有牡丹品种进行优胜劣汰、归并种植,新增植“海黄”、“花竞”、“太阳”、“紫红殿”、“岛大臣”等寒带牡丹品种380平方米共379株。同时在牡丹园周边开辟花境,丰富园内彩化景观,增加竹篱笆,丰富中式园林景观元素。改造后的牡丹园整体观赏显著提升,延续了“殿春花墅”的古风遗韵。
因地制宜 打造景观亮点
从郁金香到彩叶草,从羽扇豆到“棒棒糖”月季.....园内各色的花坛花镜中从来不缺给它们争相拍照的“忠实粉丝”。公园一方面在原有花坛花镜骨架的基础上,根据时令增添新花卉品种,另一方面,结合游园路径,打造景观新节点,通过景点串联整个游园全过程,达到移步换景、抬头见绿、低头赏花的游园感受。
祥云花坛
三角花坛
芳圃吟红(月季园)
今年新打造的月季园,引入了“御用马车”、“龙沙宝石”、“艾佛的玫瑰”、“金丝雀棒棒糖”等新品种
六角亭花境
雪松林缘花境
叠加功能 实现创新发展
当下,中山公园聚焦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建设绿色宜居的国际精品城区对接,通过行业法治、社会共治、市民自治,努力打造行业的智慧公园、城市的历史名园、百姓的幸福乐园。
2016年,为回应市民群众需求,中山公园实行24小时开放,成为上海大型综合公园中率先实施全天候开放的公园,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精细化举措。
主动融入中山公园商圈发展大格局,丰富“商旅文绿”有机融合的生动实践,也逐渐成为中山公园的一张名片。在这里,公园志愿者深入践行公益活动,“三位一体”党建工作指导站将100余个民间团体凝聚起来,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上海市民文化节、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长宁虹桥文化之秋艺术节等精彩节目在纷纷在这里举办;交响音乐会、书画摄影展、园艺大讲堂在这里轮番上演......“绿化+N”的叠加功能进一步显现,中山公园这座百年老园正在用她独有的生态魅力和文化底蕴,承接着更多城市绿化公共空间的服务功能,涵养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文明。
长宁绿化市容
Hash:7ae23e0c8616689dc72e9f0e66157cb30eca4611
声明:此文由 这里是长宁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