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黄田有座神奇的龙见楼!

《 龙见楼 》

作者: 洛 洛

环绕村庄的清清溪流恍如玉带,村外独木成林的古榕撑起宽阔的绿荫,村内鹅卵石巷道串联相通,古香古色的土楼宗祠穿越古今,传统村落黄田村的古典之美处处可见,美得细致精巧如八卦井,美得粗犷大气如龙见楼,它们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龙见楼,位于福建平和县九峰镇黄田村的溪坝自然村。大楼犹如一只香炉,三面环溪,右边是大龙山,后边是下坑岩的清水庙,前面是旧县城八景之一“笔山侵汉”的双塔山,是一块建阳宅的风水宝地。龙见楼因楼围大,居住的人众多,当地人俗称之为“大楼”。

说龙见楼“粗犷大气”,是因为它是目前所知道的世界最大的生土圆楼,有关专家经过考证指出,它比芦溪丰作厥宁楼77米楼外径还大3米,其它土楼直径大小依次是诏安在田楼南靖顺裕楼华安二宜楼。

在黄田村,人们习惯于先参观当地另一座名气响亮的咏春楼,再接着参观龙见楼,将二者相互比较,以便对黄田的土楼有一个立体感性的认知。

咏春楼建于清乾隆庚寅年(1770年),土楼正面直角,后面圆形,建筑面积2620平方米。楼高12.20米,分三层,墙体基部是鹅卵石,上部是生土夯成,体量比龙见楼小很多。咏春楼大门外照壁、泮池,一般土楼应有的元素保存齐全,可以说是标准的官方版土楼。之所以说是官方版土楼,个中原因很简单,咏春楼的主人是一个享有鼎鼎大名清朝官员“廉政公”曾萼,土楼落成后给楼匾题写楼名的是当时的福建按察使谭尚忠。

从建筑时间来看,咏春楼属于“小弟辈”,因为龙见楼建于康熙辛酉年(1681年),比咏春楼早了89年,整整相距有四代人的光阴。咏春楼的建筑是曾萼一人之功,而龙见楼不同,它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凝聚着集体力量的一座生土圆楼。龙见楼独立于一块空地上,周边没有其它楼房遮挡。

龙见楼是由时为康熙辛酉岁贡寿宁县教谕曾逢时倡议集资兴建的,直径达80米,占地6000多平方米,楼内圆埕直径34米,面积907.7平方米。圆楼内空间层次分明,全楼由一个大门出入,中心是一个公共活动的大内院,不设祖祠。为何不设祖祠呢?一个粗浅的原因考虑是,集资兴建时人员构成复杂,虽然都是曾姓,但是分属不同房系,简而言之就是祖宗不是同一个。

龙见楼中央活动空间非常宽敞,站在中心点大声说话会产生明显的回声效果,据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开会时,小队长经常就站在中心点上大声讲话,布置任务,楼内住户虽然各自坐在家里,但是都能听得一清二楚。在土楼申报文物保护单位期间,有民间艺术家专程赶到这里,举办露天演唱会,纷纷惊喜于楼内奇异的回声效应。只是土楼内宽敞的大埕,在上世纪分田到户时,大家为了晒谷子的需要,将所有的鹅卵石地面浇筑成水泥地面,削弱了土楼的整体美感。

院内偏南边有一口公用水井。除了这一口三孔水井外,整个楼埕没其它任何建筑。三孔井台已经被岁月磨洗的溜光圆滑。三孔的设计,尽显古代建设者方便多人同时取水与人身安全的双重智慧。从古代建筑风水学考虑,井台的三孔寓意着天地人,代表着天地人和谐之意。

土楼的排水管道明显大了一些,据说这些管道设有暗道通往楼外,平时是下水道,被匪患围困时可从暗道逃出。全楼防卫构造独具特色。大门门洞全用花岗岩石建筑,门楣上设有水柜,门板特厚,异常坚固。外楼墙脚砌石,墙身夯土,往上逐层收分,楼底墙宽2米,高三层12.6米。

站在三层楼上凭窗望远,龙见楼的大气与霸气尽收眼底。族人传说,楼墙宽得可以摆上八仙桌,四人围桌饮酒还有余地;若用一根面线围绕大楼一圈,再用这根面线煮成面食,几个后生子也吃不完。这个说法只要略有数学常识的都可以算出来,已知楼半径40米,大楼周长会是多少米?且不说面条的粗细,250多米(实际测量可能更长)的面条,总得有好几个后生子努力才能吃得完吧!

楼内房屋共有54开间,这个数字同样也是当时土楼建筑设计的一个别有意味的地方,既说明了楼内大家来自不同房系,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也预示着大家成家立业可以走向五湖四海,都有一个美好前程。

各个开间采用单元式设计,每个单元自成体系,有各自的出入口和楼梯上下,每间房屋后墙宽4.86米,前墙宽1.84米,周长23米;各单元房间布局独具一格:三落两天井,进入每单元有各自的小门楼,小天井,门厅前是会客厅,第二门进入后依次是厨房、大天井、过廊,进入第三落则是主楼,主楼门前是餐厅,门内是卧室,隔墙开有小窗。尽管只有三楼对外开窗,但是客厅、餐厅、卧室的光线都很好。二三层内环设有窄窄的走廊,门窗开则可晾晒衣服,门窗关则成环楼相通的走廊,可谓别具匠心。

从圆楼外走进中心大院,再到各自小单元内,这是对人们聚族而居生活中不同要求的满足,是一个私密性较强的空间,现代建筑师追求的私密性居住要求在古老的龙见楼得到完美的体现。

在黄田村,如果你只是以一个外来者独自行走,是体会不到土楼的灵魂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土楼的原住户,听听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叹,才能感知土楼给人们带来的恩惠。很荣幸,我们在龙见楼遇见了八旬老人曾庆兴,他正是龙见楼原住户。

据曾庆兴老人介绍,龙见楼曾历经三次劫难,其一是清同治三年武进士曾金榜招惹了太平军而被烧。据族人传说,当年某月有一队人马从九峰上坪匆匆经过,河这边的人以为又是土匪来袭,赶紧飞报武进士曾金榜,曾金榜未经详细辨认,立即组织人马准备抵御,其率先张弓搭箭,一箭射落队伍中的首领。未曾想对方竟然是太平军溃退的队伍,结果是龙见楼一度被围,毁坏颇多。其二是1927年10月土地革命斗争中再一次毁于战火。最近一次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大积肥”时,有关上级领导号召大家拆卸土楼围墙,说是“一担土等于一担粪”,结果就把龙见楼内当时没人居住的十几米楼墙拆掉了三层,所幸大楼竟然没有倒塌。

大楼历经损毁,却屡次修复,足见楼内各家各户的齐心与团结,这在其它土楼历史上可不多见。如今龙见楼更是遇上好世代,所有缺损之处已经悉心弥补到位,大楼的壮观得到远近游客的一致首肯和关注,在手机、电脑等传媒平台上随意点击搜索,都可以看到龙见楼雄壮的身姿。

从土楼内走出来,仰头再看一眼龙见楼的楼匾,不仅心生疑窦:龙见楼,龙在何方?难不成就是邻近的大龙山?除了这个,当地人还有一个传说:大楼落成之际,当朝有位太子刚好前来造访时为县城的九峰城,所以取名“龙见楼”。

距正大门十几米处水沟边,有一块石头略微凸起,虽不起眼,却暗藏玄妙,听说它是整座楼一年四季没有蚊子的机关所在,因为它是一块“蝙蝠石”。众所周知,蝙蝠专门吃蚊子,那是这只蝙蝠吃光了所有的蚊子,还是蚊子被吓得不敢前来?更何况龙见楼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是一块蝙蝠地。

到底有没有蚊子,你亲自来游玩一趟甚至住上一夜感受一下也未尝不可。

走到远处,回望龙见楼,它高大魁梧,如果说它是这片土地上一只飞翔的蝙蝠的话,那这只蝙蝠的体量可真是举世无双。

来源:平和县新闻中心

编辑:林祎凡

审核:王叶青

监制:黄瑞土

Hash:074fc46f3455466bd83ddb9cafb9b83af9504839

声明:此文由 话说漳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