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北哉 | 莲 峰 梦 忆

1.

曾记否?

蕉城南环路靠近人民影院的位置,马路中间,原来是有一棵树的。

某一天,我偶然路过,忽然发现,那棵树已经消失了,我看了又看,确定那棵树是不在原地了,且不知所踪,一时还弄不清发生了什么......旋即揣测应该是为了方便交通吧......而原先树的位置,用水泥填平了,白白的、圆圆的一块,就在柏油路的正中间。只要你路过那儿,就会看到,那地方像是贴了一块狗皮膏药。

打那以后,我每次路过人民影院的时候,心里都有空落落的感觉,像是丢了什么似的。

2.

这时候 雨渐渐停息

人们已散去 不知去向

屋顶上的飞雀 成群地食觅

绿色的果子 去去留留

勤勉而不知疲倦

檐角的水滴

自然而美丽地保持了老屋的风貌

叶与叶 滚动着晶莹的水珠

这簌簌的喁语 均匀圆满

轻盈的环抱我重见老屋的快意

历经岁月风雨 屋子周围的树

在这个夏天 愈加高大和壮丽

整个地审视老屋

朱红的窗棂嵌以几张碎破的蓝玻璃

可能会映现出隐藏的

我孤独的身影 和全部的往昔

先辈们 将老屋造筑在我们生命中

最重要的位置

感化这屋子里的儿女

他们可以在这里成长

快乐地拉动风琴 临窗吟唱

与年轻起舞 彼此更觉得亲近

我离去 或者还来

或索性成为这些大树中的一棵

我明白 在家园里仅仅是把时光遗失

漂白的青砖墙 乌黑的瓦顶与我的文字

所包含的

都是亘古素有的那份情感

——《老屋 NO.2》 1991.7

夏日的一个清晨,从某个梦中醒来,睡眼惺忪,我看到一缕阳光静静地照射在卧室的窗帘上,暖暖的,寂寥而又热烈......一时,竟想念起儿时的家园,还有那些消逝的物事......又记起当年好像有写过关于老屋的文字,于是,恍恍然起身,东翻西找,翻出当年的习作,白纸黑字,赫然纸上,油印的纸张也已经泛黄,纸质发脆,我小心翼翼地捧着,轻轻地翻看,就像是梦初醒的时候,唯恐忘记了梦里的种种美好......

3.

现蕉城北路与莲峰路的交接处,坐落着一所中学,即宁德市第十中学,现校址前身分别是莲峰书院、莲峰中学、宁德初级中学和宁德一中。

我整个的童年和一部分少年时光(70年代——80年代初)都是在这里度过,那时候,此地是宁德一中校址,虽然在这里生活了十多年,我也是到很久以后,大概是高中时,才知道它的前身叫莲峰书院,但对此始终知之甚少。

关于莲峰书院的前世今生,姜翔骅先生《文脉相沿的见证----宁德莲峰书院纪略》一文,有清晰的记述,读罢令人唏嘘不已。在此,特节录如下: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时任宁德知县楚文暻领衔主事,召集热心地方教育的士绅齐襄盛举,创办莲峰书院。书院选址城西和义门外压星池畔,“这压星池(又称西湖)大有来头,系宋末元初著名理学家陈石堂先生所造,为蕉城胜地之一。据亁隆《宁德县志》记载,旧时堪舆家谓城西鹤峰属火,照面三都瑞峰属木,火木相触,其势易燃,故凿池以镇之,名曰压星池。该池东西宽十二丈,应一年十二月,南北长二十四丈,应二十四节气,方圆七十二丈,应七十二候,池中有七星石,应斗宿,中架四孔石桥,并建亭其上。以石块垒砌池岸,周围植树莳花,天光云影,扶疏掩映,鸟语花香,静宓淸幽,四时迥异,充满诗情画意,实别处之难求。遂议定书院在池之东侧布局。草创之初仅建中座一处,祀文昌帝君于其上,规模甚小。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继任知县杨德仁认为其规模远不能满足地方教育的需求,继行筹资,于正座南隅增建了乐育堂与回廊及后座。书院坐东朝西,面朝莲(鹤)峰,背靠城墙的建筑布局逐步成型,渐成规模。”

“淸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书院为官立莲峰高等小学堂。迨至民国元年(1912年),再次更名为宁德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校舍规模大体完备,延续使用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春,宁德县立初级中学成立,稍加整修,仅建池南北教室各三间,余无大的变动。进入校拱门,经传达室踏上校区甬道。甬道右(北)为大操场,有200米跑道、旗台、单杠、沙坑等,甬道左(南)有小空坪,放置双杠、横攀梯、浪桥等体育设施,以及立有建校沿革碑一面。甬道西尽头接上大回廊,回廊内侧仍保持压星池原貌不变,因有良好的排涝沟渠,故无涝溢之虞。池供西门农民养殖鲢、草等淡水鱼,年收获量在2000斤上下。全校建筑物沿回廊东、南、北三面布设。东侧为书院早期建筑,著名的乐育堂、奎星阁即在此间。一排老式建筑物分别为礼堂、教学楼、行政办公室、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礼堂两旁各有一间小教室。池北池南各并列教室三间。池西中部是图书室和乒乓球室,两旁为空坪。厕所设在西南角。西边与’乐天居’为邻。池中间仍是早年的那座石板桥。所有校舍均为一层砖木结构,并由回廊连成一片,同学们风雨无涉,依栏隔池相望,格外温馨。莲峰书院倩影隐现其中。”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宁德一中经历大规模改建,压星池填作体育场,原体育场建起工字楼,充作学校行政办公之用。南北平房教室改建为二层砖混结构教室。至(1983年)宁一中迁往蕉城南路新校址,宁十中迁入后,又进行了一次更大规模改建,向西扩展,购’乐天居’纳入校园。校舍重新规划,彻底改建。靠东侧沿蕉城北路的校舍拆建后,划出一大块地盘供开发商建’帝源大厦’。至此,莲峰书院影子荡然无存。”

4.

朋友们备下宴席,邀请我参加。

我们围坐在前堂。

屋墙,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围拢我们,围拢淡蓝的天。

抬头望望,顶上的天空永远是四方的。

云朵清逸的飘在四方的天空里。

看不到斜阳,落日余晖却映射在云端,纷呈绚丽的云彩。

我看见:粉红的云光,射到这一群少男少女俊秀的脸庞上,伴随着笑容泛动着——红红的青春;——红红的,令人感动的生命气息。

彼此间,用亲切、生动地语言,我们的母语,交谈。

口中感知成熟的稻香,在我的脑海里映现出一大片金黄的稻田,无边无垠,友情,浓郁其中。

黑夜缓缓来临。

四方的天亦渐渐变得宽大、深邃。而云彩深深留在记忆里。

时候不早了,酒也已不多。

兄弟,我再一次请你喝。你不要拒绝。

如我们的诗:且让生活的种种情绪,流露字里行间。

诗情如此。

人生诚是如此。

——《四方天你的云彩》 1991.7

5.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养成的习惯,我喜欢独自一人,从莲峰路南起步,看看路口至今尚存的四棵老树,稍作停留,然后走到莲峰北路,要是时间允许,我会走到莲峰桥上,看看过往的行人......或者穿过蕉城北路走到学校对面的老城区,漫无目的的游荡......就像小时候那样......

曾经有一次,我从“帝源大厦”旁边的小门走到现在的教工宿舍楼,那里曾经也有一道校门,小时候的我,时常从这个校门进出往来,早晨,出门往左直奔几百米外的实验小学,上学去......放学了,时常会同几个小玩伴在校内外游荡到吃饭时间才跑回家......那次,我刚走进小门,在楼下就遇到一个阿姨,她站在楼梯口,居高临下,用陌生的眼光盯着我,问:“你找谁?”

我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是啊,我找谁?我能找谁?

6.

I

黄昏

莲峰桥上下

人来人往

时光流走 去往

各自家的方向

你的背影是夕阳西下时

最美的图画

II

寂寥的寒冬

还有梦吗

谁的梦里擑发无痕

还有梦吗

谁的梦里

梅花 桃花和雪

落满了南山

我没有梦 你说

我有一壶酒

足以慰红--尘--

III

黑夜的眼

就是你的眼

戴了墨镜

四处逃窜的飞虫

代表我们彼此作别

后来 回忆中说起

我记得一起喝酒的

只有梅花

IV

我的目光越墙而过

彷佛又看见有年少的你

翻墙而出

和我一起迷失在热闹的街市

V

父亲老了

直至死去 化成灰

他都与土地密不可分

——《意象 · 蕉城之北 1983--2016》 2016.10

7.

我说今晚月光那么美,你说,相思赋予谁。

生如将逝,爱因本心。

丁酉年六月十五 夜.雷雨

写于顾北斋

1970年代宁德一中实验课教学场景

1970年代宁德一中校女子篮球队员合影

背景即为莲峰书院旧址

当年宁德一中校园一隅(下同)

Hash:b683f13a0a9ad183ae28a1c6faa9417699f7c151

声明:此文由 顧北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