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普君墟,浓缩岭南人间百味

点击上方关注

佛山老人宝

公众号“佛山老人宝”是广佛地区唯一免费发布本地老人生活、健康、娱乐、佛山人文历史等资讯的公众号,请点击上方“佛山老人宝”添加关注,方便我们每天向您推送精彩资讯。如果您不懂如何关注我们,可以找身边的年轻人帮忙哦,全过程不超3秒。

来源:发现佛山(微信号faxianfoshan)佛山日报

1992年9月1日佛山市普君西路。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还是单车与摩托。/佛山市规划城建档案馆提供

“普君墟唔系甘简单。”这是采访中一位老者的总结。寻常陌巷,自有人烟意趣,何况是几百年来每日人来人往的墟市。

普君墟的不简单,在于,这是连结一座城的纽带。有钱的、没钱的都要来。以前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物物交换、互通有无撑起昔日小镇的繁华。便宜、方便、琳琅满目——关乎生活的命题,古往今来,谁都逃不过。

墟市里的红尘,有说不尽的往事,卖米大户成落魄少爷、富家千金变卖鱼婆……钉屐的、补镬的、箍桶的、阉鸡的,消失的行当,深藏父辈记忆,故事本身就是历史。

一个墟市维系了几代人的生活,半辈子时光在这里转悠转悠就过去了。要说这个墟市之于佛山人的意义,就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

1996年1月29日塔坡街一带面貌。 /佛山市规划城建档案馆提供

1994年8月27日的普君市场。/佛山市规划城建档案馆提供

市井墟市,繁华盛景

社区文化导赏师麦德楷生长于禅城区塔坡街,对于旁边的普君墟,不但深爱,多年来查阅大量史书,还原了这个墟市发展的脉络。

佛山是有名的水乡,旧时塔坡岗一带靠近农村,多河涌,交通方便,四乡村人带着自己的土产前来物物交换,遂形成市集。

之所以称为普君墟,是源于一座庙。依据《忠义乡志》,庙内供奉东岳大帝,冠五岳之首,街坊又称其为五岳君、普君。所建的庙宇又称普君庙。

佛山敬神风气浓,普君庙香火鼎盛,用庙宇名起名,街坊更容易熟记。普君墟就是这样来的。

据《忠义乡志》记载,明天启七年(1627年)普君墟形成,墟期为一、六日,除了摆卖瓜果、猪肉、鱼、杂货和副食品外,以绸布店、布摊为多,其次还有酒、米、菜籽等店铺。

随着交易的日渐繁荣,普君墟四大街逐渐形成,分别是蓑衣街、京果街、线香街、塔坡街。大街内还有风箱、牛肉、卖箩、面粉等巷名,一个商业类目形成一条街巷,繁华之景非同一般。

普君墟的名气还在于灯市。《忠义乡志》说到,凡墟日,普君墟就被各种玲珑秀美的灯色装点。灯色是佛山著名的传统手艺,民间艺人妙笔生花,巧手绘图于灯上,配上飞扬的文章诗词。这个墟不单热闹,还雅致,有了文人气。双门底、胜地里(今君宁大厦)就是专门做灯的街巷。

作为集散地,普君墟经营的物品经这里运往广州,甚至更远,各行各业互通有无,共同撑起佛山的繁华盛景。

1996年1月29日塔坡街一带面貌。/佛山市规划城建档案馆提供

1996年1月29日塔坡街一带面貌。寻常陌巷,自有人烟意趣。/佛山市规划城建档案馆提供

人来人往,岭南百态

墟市里的核心是人,普君墟每日上演着无数故事,有悲欢,也有离合。几百年来,人来人往,纵使潮起潮落,作为历史注脚,故事仍在书写,生活还要继续。

今年72岁的梁伯生于普君墟,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几年前跟儿子搬到远处的高尚住宅,依然选择每日坐40分钟公交车到普君墟买菜。

梁伯的父辈在普君墟开米铺,人称“大少”。小时候家里有弹弓床、贵重的酸枝桌椅,过年时门前还会高挂两个大红灯笼。这是普君墟里有钱人的写照,靠墟市商业过上富足生活。可惜经营不善,及至解放,家道中落,靠变卖家当维生,成为普君墟里的落魄少爷。

同样迎来变故的,还有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宁姨。母亲原是富家千金,同样是解放后,迫于无奈成为普君墟里的卖鱼婆,长期浸水,十只手指头全部溃烂,后才被转去猪肉档。

梁伯、宁姨童年生活的50年代,很多人都有类似经历。但不论身份、地位、生活模式的变化,普君墟依旧繁华。

上世纪60年代前,还没有拖鞋,穿的是木屐。普君墟里有个钉屐廊,街头巷尾“呱哒、呱哒”的木屐就是来自钉屐廊。男孩子会玩,梁伯在木屐底钉上钢片,晚上跑在麻石路上,能刮出星火。不过物质匮乏年代,木屐也是矜贵之物,宁姨不舍得穿,大部分时间都是赤脚上学,脚上起泡是时有的事。

对于天真无邪的童孩来说,从有到无,可能感受并不很深。与邻里孩子结伴,总会找到一片玩乐天地。普君墟就是他们的游乐场

普君墟有三个鱼塘,宁姨最开心就是干塘的时候,可以抓鱼、抓虾、挖莲藕。到墟日时,还能尝到其美无比的油籽粽。梁伯的父辈偶尔还能带他去茶楼吃个包。那时普君墟的如珍、龙珍、宴乐、义记都是街坊经常光顾的茶楼。

普君墟曾经的四大街之一蓑衣街,如今只剩下居民生活的气息,没留下一点繁华盛景时的气势。

现在京果街里的老房子,一些已经没有人住了。

线香街也仅剩下短短的一截。

时光不老,但人会老

一个地方乡土史的构成,有各行各业的贡献。墟市里消失的老行当,以埋头专注的姿势,刻在昨日的历史里。时光不老,但人会老。旧时岁月的专注与人情,被卷进墟市深处,埋藏在迟暮年华的老人记忆里。只有偶尔被提起时,才能在口述中重现。

消失的行当中,除了钉屐外,做蓑衣、补镬、箍桶(以前用木桶)具有功能性意义,还有阉鸡、倒尿的。

公鸡阉了后变成骟鸡,会长得更肥美。以前普君墟有几个阉鸡佬,专门帮家养的公鸡做阉割手术。

在公厕出现之前,每家每户都要在家里放置尿埕。以往普君墟附近都是农村,种菜的每日来街巷收尿淋菜,七分钱一埕。对于4分钱一条油条、1分钱一碗白粥的年代,尿也显得矜贵。

未曾经历过的年代,年轻人怎么也想像不出来,也无法理解父辈口中的苦日子究竟有多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资短缺。宁姨七八岁时,凌晨就要去普君墟排队买肉。“逢八月十五、春节前一晚,晚上12点就要去排,拿块砖头、搬张小凳,一排就要好几个小时。”多亏母亲在普君墟卖鱼,偶尔带回鱼肠,酸菜煮鱼肠是宁姨小时候最爱吃的一道菜。街坊闻到香味,穿街过巷来吃饭,像兄弟姐妹般亲密,是那个时代的邻里关系。

饭后6点,各家清洗门前石路,夏日人人拉草席出门睡觉。佛山还因此得过全国卫生红旗城市的称号。

到了凭票生活的年代,猪肉票2毫5分钱一张,每人每月5张,这个月买不到猪肉,下月就作废。连猪油、白瓜都要排队买。

“无油水落肚,吃三碗饭都晤饱。”这是65岁的贯叔至今仍难忘的岁月。“普君墟只卖一种米,3号米,就是现在最难吃的米。”成年后,搭船到海南岛出差,贯叔才知道还有更难吃的米。

因此催生了一句顺口溜:广东三宝,医生、司机、猪肉佬。医生收入稳定,司机能出差买到稀罕品,猪肉佬自然是能吃上猪肉,三种男人成为当时最炙手可热的老公人选。

从高空上俯视如今的普君墟,被高楼围绕,旧建筑慢慢的缩小范围,老街也慢慢人气尽散,但仍有不少热爱这片土地的老街坊,他们来来往往,成了普君墟如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普君市场内,档主一边卖菜蔬,一边吆喝一块钱一斤一块钱一斤。

普君市场东侧杂货店内,老奶奶过来买配料,问问价钱之后嘴里会念叨着总数是多少钱、便宜多少等等,而店主一般都会耐心倾听,等老奶奶的心里算盘算好了,想买什么了再给她拿。

普君市场内,婆婆手里拿着大袋小袋,嘴里在品尝香果好不好吃。普君市场是佛山最大的菜市场,吸引了不少老人家过来采购。

普君市场内,一位老爷爷专门踩单车过来这儿买菜买水果,他说这儿什么都不缺,有时还能碰上一两个老友,有人说话总是好的。

江湖红尘,像戏一场

多少年过去了,普君墟的四大街已衰落,只留下普君市场,日日人声鼎沸。

据麦德楷回忆,普君市场这座楼大概是1989年建成的。两周前,30℃高温的那天他去走了一趟,各种吆喝声交汇,颇有喜感。

这边高喊“两蚊两斤”,那边吆喝“一蚊一斤”,隔几个档口,更有人扯着嗓子“全市最平”!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对于如何能吸引师奶关注,档主都有自己的一套。

“黄瓜靓唔靓?”“问得好。”档主利索拿起刀把黄瓜切成两半,露出青绿的肉色。“现场直播!你话靓唔靓。”随即高喊卖瓜口号:“青青绿绿,清清凉凉!”

在墟市里,较劲是生存的法则。每个档主眼里射出刀光剑影,如果用电影手法来展示,肯定很富有戏剧性。

普君市场后面有个很大的农贸市场,所卖的物品,应有尽有。由于铁皮顶,闷热气笼罩,买菜的、卖菜的皆大汗淋漓。卖芒果阿姨说,夏天能有40多度。阿姨每天要在这里待至少12小时,“搵食艰难,无办法。”

如今的普君市场依然是佛山最大的市场,很多住碧桂花城的老人家,宁愿坐1小时公交车,都要来买菜,因为便宜,可以减轻年轻人生活负担。因此,每每经过普君墟,公交车都要慢行。车上几乎是老人家,一袋一袋菜肉挎在肩上,有的推着满载而归的小车,逛逛挤挤,日子就这样过去了。

随便问起一个老人,都能滔滔不绝地说起普君墟的往昔。有时说自己的故事,有时是别人的,碎片中混杂听到的,其实是一去不复返的年华。回忆过后,他们总会感叹:“现在的人真的很幸福,想吃什么有什么。”

正如宁姨总结现有的生活,早上能去公园跳舞,下午打麻将,晚上追电视剧,是她最幸福的日子。回想自己一生,她说像戏一场。经历过最苦的时代,他们相信,现在是最好的时代。

图/佛山日报记者王伟楠(除署名外)

Hash:00348378d6ce566bca1c150113a97dd579883532

声明:此文由 佛山老人宝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