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为地方经济带来新活力

近年来,书画艺术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商机。随之而来的,就是书画艺术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在书画艺术走进家家户户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如今年4月,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的支持下,浙江浦江县人民政府与北京佳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下湾画家写生基地”,主要内容为打造书画创作基地、书画写生基地、书画展览馆、书画装裱馆、教育培训等,最终将项目打造成集书画创作、书画写生、书画展览、书画装裱、书画销售等于一体的国内顶尖画家村项目。

实际上,书画艺术与地方发展相结合,已有不少实践多年的案例,如江苏可一艺术村、广东翠亨画家村、湖南罗文村、河南岳庄村、山东达尼画家村、葫芦庐小镇等。

可一艺术村

纵观他们的实践经验,主要有围绕艺术家构建艺术生态圈、以艺术为主题吸引游客、打造艺术产业链等。

全方位服务艺术家

构建艺术生态圈

过去人们常说,内容才是王道。对于试图在书画艺术上有所发展的地方政府来说,能生产优质内容的艺术家,才是真正的艺道。

2010年开工建设的可一艺术村,一期占地250亩,2013年可一美术馆开馆,艺术家入驻,首批入驻艺术家40人。可一集团总经理钱晓征认为,艺术家是艺术村的灵魂。因此,可一艺术村为艺术家量身定做的工作室,以近似成本的价格,销售产权给艺术家,让艺术家真正成为艺术区的主人,把艺术家当作长期的服务对象。一方面,提供配套的商业设施。以可一美术馆、可园艺术家工作室为主体机构,配套有近万平方米的商业设施,包括书店、画廊、画材店、茶馆、咖啡、酒吧、餐厅、花店等;另一方面,定期举办沙龙、研讨、读书会、讲座、画展、拍卖会等,为园区居民提供读书、赏画、品茶、研讨以及书画交易、交流、休闲的文化艺术空间。其中,可一美术馆作为艺术村的配套设施,成功举办多次艺术展,依托可一艺术村综合资源,以江南叙事为主题,开展持续性国内外艺术交流。可一集团计划在3~5年内,将可一艺术村打造成 “最江南艺术小镇”。

位于广东的翠亨画家村则免费给画家提供画室,而画家只需要每年提供2~4幅原创作品即可。2009年11月,南朗翠亨文化艺术创作基地第1期建好投用,画家村的定位是原创和高端,成为精品的生产地和聚集地。画家村还通过画家创作、基地运作、政府扶持、各方互动的定位和模式,举办了一系列的艺术展示和艺术交流活动,打造出独特的品牌,如“中国·翠亨海峡两岸艺术家作品交流展”等。

打造艺术地标

快速产生经济效益

当艺术生态圈形成之后,其产生的特色化艺术产品,以及所形成的艺术氛围,势必会吸引一批艺术爱好者的到来;随着口碑效应的叠加,最终会成为文艺旅者的聚集地。

如湖南首个涂鸦村罗文村,由南县洞庭湖生态经济创新示范区与“城市漫步”共同打造。2015年3月,该区举办了“‘罗文花海’民居涂鸦创意大赛”活动,对罗文村百余栋民居墙体进行彩绘设计。2017年4月,国际涂鸦艺术文化节期间,来自中国、法国意大利丹麦等8个国家的34位涂鸦大师在此停留10余日,把对中国及湖湘文化的理解转换为独特的艺术语言,永久地留在罗文村。活动期间吸引了数十万慕名而来的游客。

河南南阳岳庄村也是如此。2015年南阳师范学院的一位画家来到岳庄,发现岳庄村内保存有大量的汉砖、汉瓦,遂决定在此创建工作室。此后,周边的业内人士纷纷慕名前来,至今已有127名艺术家云集于此。南阳市宛城区委、区政府为了改善、提升“画家村”的创作条件,确立了以“画家村”为核心,紧扣中原文化和汉文化主题的发展模式。2016年10月以来 ,南阳市里开通假日旅游专线,旅行社将村子纳入“一日游”景点,每到节假日,村里每天接待游客上千人。

打造产业链

着眼持续发展

虽然打造艺术地标能够迅速带来流量,但想要长久发展,真正给当地经济带来质的提升,打造有效产业链是最佳途径。

于山东的达尼画家村就根据自身优势打造出一条成熟的产业链,而且其作品热销国内外。2003年之前,达尼画家村所在地与艺术完全不沾边,如今成为享誉全国的“中国江北第一画家村”。这一切都与最早落户达尼画家村的绿泽画院分不开。据绿泽画院创始人董文杰介绍,画院成立于1997年,目前画院占地72亩,投资建成专业画室2万平方米,设有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的绿泽油画国际展览交易中心(绿泽美术馆)和中等职业教育资质的绿泽美术职业学校,拥有高级职业画家几十人、画师600余人,在美国、法国设有销售机构,作品出口西欧和北美10几个国家,畅销全国。

可一美术馆

可一艺术村则依托可一美术馆、百余栋艺术家工作室以及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向文化艺术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化和数字出版产业方向发展,打造新型文化艺术规模性的产业链:以可园为基地,围绕跟艺术有关的产业,如艺术品经营、收藏、展览、艺术衍生品开发、艺术培训、艺术教育、文化艺术旅游等,将艺术品经营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最终把可园打造成:最有江南特色、有文化艺术含量、有国际视野、深度融汇文化和艺术的“文化艺术小镇”。

实际上,非遗也是如此。2016年创建的葫芦庐文化小镇,从开始建立至今不过2年时间。据创办人赵伟介绍,小镇创办初衷是把非遗与农民致富相结合,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二三产融合的田园综合体。“这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首先牛庄子村以前是一个不知名的村落,现在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过去村里的收入只靠种地,现在土地流转给葫芦庐,农民到葫芦庐打工,经济收入翻了2番多。”未来,小镇将不断创新全方位开辟葫芦产业,比如制作福禄系列产品,福禄茶、福禄酒、福禄到(稻米)、福禄蒜、福禄酱、福禄菜、葫芦啤酒等产品,开发葫芦衍生品、葫芦旅游纪念品,葫芦产业的开发将使用大量的葫芦,对于当地的农民将是革命性的增收,这里将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葫芦种植基地,种植预期10万亩以上。

编 辑:郝溢男

监 制:春 蕾

Hash:a5a18182d81c8be1fd616a55bcdd14a661cab7b4

声明:此文由 文创中国周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