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圃镇鼓楼坊:觅一方净土,品沧桑岁月留下的“鼓”韵味

习惯了城市车水马龙的生活,偶尔漫步古村落,细品远离尘嚣的青山古树和古老街巷的石板蜿蜒,你会发现孩提时的记忆不曾遗忘,古村虽老却散发着古朴的魅力,悄无声息地用它淡淡的余温惊艳了时光,让我们找回潜藏在脑海深处的记忆。

中山市黄圃镇,有这样一个古村,距今已有超800年历史,它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三社社区。三社始建村于宋代,由灵会坊、鼓楼坊和三社坊3个自然村组成,因此古时又称为三坊。今天我们一起去寻访三坊之一的鼓楼坊吧……

鼓楼坊位于黄圃镇北部,距离镇政府约500米。东靠葫芦岗、围子岭、鳌山村,南接三社坊,西邻兆丰村,北连灵会坊。村东的葫芦岗山,海拔81米,村西侧有黄圃涌支流新基涌。明永乐元年(1403年),黄姓族人从镇内灵会村和广东南海顺德等地迁此开村。 因坊中原建有更鼓楼而得名鼓楼坊。

黄圃镇鼓楼坊村貌(黄圃镇摄影协会供图)

鼓楼坊虽只是个小村,但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村落大族历世聚居,行文重教,在明末清初时广开社学,供族中子弟读书进士。1754年,时任香山县知县的 彭科倡导筹建了黄圃首间学堂“ 鳌山书院”,成为香山县最早的书院之一。鳌山书院的建设颇具规模,入门处为天井,天井后为两层高的楼阁,称为讲堂。楼阁外复为广阔的天井,天井两旁盖建8座书房。书院的后座为文昌殿,供奉文昌公。鳌山书院建成后,培育众多科举人才。其中,清光绪年间 进士何文耀和举人孔广霖,嘉庆年间文林郎王麟五,同治年间郎中关献璐和武举人何在方等皆出自鳌山书院门下。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后,鳌山书院曾开办 女子学校。民国期间,也曾在此开办 初级小学、高级小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 惠正小学在此设办。新中国成立后,鳌山书院成为黄圃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经多次改建,原来书院的面貌不复存在,仅剩的鳌山书院原会堂门遗址存于该村的三社幼儿园内。

黄圃镇鼓楼坊报恩禅寺(黄圃镇摄影协会供图)

村内有中山市北部最大的宗教活动场所—— 报恩禅寺,经年香火鼎盛。报恩禅寺原名 观音古庙,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依葫山而建。据民间传说,因观音庙地势较高,庙门前两个大灯笼夜间光亮,宛如虎眼直射。位于其西南方的小榄镇民众望之心有余悸,恰有多名小儿早夭,遂被认为不吉利。小榄乡绅与黄圃鼓楼坊村民协商,愿意出资将观音庙移建他址。观音庙于1818年迁址重建于黄圃尖峰山山脚下。1964年9月初,迁建的观音庙毁于台风。香港观音山凌云寺主持释慧皆大师分别于1988年、1995年倡议捐资重修并扩建观音庙,并易名为“ 甘露寺”。1999年,由中山市民族宗教局接管,将黄圃甘露寺观音庙更名为“报恩禅寺”,聘请广州六榕寺高僧明一法师担任主持,报恩禅寺成为中山市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寺院占地面积667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独具风格,荟萃中外的佛教艺术与园林景色浑然一体。大雄宝殿三尊金身大佛庄严雄伟、气宇非凡、栩栩如生,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左是消灾延寿药师佛,右是阿弥陀佛。两旁十八罗汉造型精巧特异,形态逼真。

黄圃镇鼓楼坊刘氏清燕堂(黄圃镇摄影协会供图)

村内现存主要宗祠有 刘氏清燕堂。刘氏清燕堂始建于清乾隆末年,位于灵古中街,坐东向西,宽14.7米。原为三进深厅堂,1949年初拆除临街的前座,现存二三进间。前座深9米,中座深10米,后座深8米,天井深8米,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镬耳山墙,龙舟脊,门面砖雕灰塑图形。抗日战争期间,潘惠(当地人称“高佬惠”)及其弟潘浩出资在刘氏清燕堂开办 难童收容所。该所收养孤儿130人,聘请一名教师,将年纪稍大的儿童集中于一室教学,一直办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该堂开办 黄圃镇立小学,后扩大校舍改称灵古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 培红小学。2013年,培红小学成为省一级学校,成为中山特色民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圃飘色传承基地和高跷活动训练基地;也是 广东省小学生足球传承基地。培红小学足球队一直是中山市小学生足球比赛的冠军队,多次吸引国外嘉宾前来学校参观交流,为中山市少年足球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黄圃镇培红小学(黄圃镇摄影协会供图)

鼓楼坊的 巡游飘色活动历史较久,影响较大。该活动源自明末清初的木偶戏。起初是在坊间兴起,村民在举行庙会活动时扛抬北帝神像巡游,祈求保佑安康太平、风调雨顺。后因木神像呆板不灵活,人们在木神像顶支插一铁条,上撑托一名小童,连同神像扛托巡游。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基本定型为把神像缩小塑造在细钢条上,并附加鸟兽造型作衬托,钢条上方支顶一名小女童,下方安插于木柜上,旁边装扮一小童作陪衬,组成一版“飘色”,由四位成年人扛抬上街游行。后来飘色人物内容由神像扩展至历史典故人物,并逐渐形成钢条纤细、人物造型巧妙的艺术色梗,辅以小童装扮,使色版造型灵动飘逸,世代相传。黄圃飘色自古至今为灵会、鼓楼、三社所特有,故俗称“ 三坊飘色”。“三坊飘色”1961年后一度停办,1994年复办,更名为“ 黄圃飘色”。 2007年,黄圃飘色成为广东省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为苏照恩。

2013年在黄圃镇三社社区举办的黄圃飘色巡游活动

(黄圃镇政府供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保护古村落,就是守望乡村文化振兴的根脉。

文丨冯丽莹 、 播报丨蔡婉婷

编辑:陈琳琳

本文资料来源:《中山村情》

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山档案方志

Hash:c968aa1c4349e202b0d4b8e87c1154ef7b927ee6

声明:此文由 中山档案方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