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有美景!这条独特的“沙田文化走廊”,你来过吗?

沙田村,顾名思义,村庄建在一片河海冲积的沙洲之上。

中山南区西南部的沙田村,在清朝顺治期间立村。近400年的沧海桑田,繁衍生息,沙田村成为南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侨乡村落,也是中山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

当年先祖从一河之隔的大涌安堂迁徙过来,村里现存一座胜富林公祠,是为纪念林姓祖先林胜富所建。目前村内常住人口1200多人,村民90%姓林,同宗同源的邻里关系特别和谐。

侨屋碉楼,承载百年光景

沙田村由东街、西街和新街(新凤环)三大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街道井然有序,青砖老屋林立,以绿树为前景,蓝天为背景,一眼望去,就是一幅岭南佳画。

门窗均是新漆,春联和福字还簇新,像是有人居住的样子。走近看,发现空置的多,趟栊门紧闭,雀鸟在大屋檐下挖洞筑巢呢喃。院落很干净,墙头还有图案精美的花盆,花盆里有杂草或不知名的野花,是风或者鸟带来的种子,经雨水滋润,生机勃勃。

有的墙头爬满金银花,在风中野蛮生长,郁郁葱葱。偶有一两家小院里晾晒着衣服,敞开的院落种着各色花草和油菜,地上一缸莲花,小荷已露尖尖角。

“这户人家已经租住二十多年了,一家子都喜欢沙田村的环境氛围。”村书记对我们说。

一间南洋骑楼风格的旧宅,屋檐墙面刻有“1933”“惠林工廠繪”字样,知情人士说,这就是建筑年份和当年的“开发商”。

近旁一间“共墙”孖屋,院落是连通的,共享一个大门,方便互相照应,所以又叫兄弟屋。

时光倒流近百年,这种房子在当时应该特别时髦。中式也好,南洋风格也好,墙上均有灰塑,图案精美,花鸟虫鱼,寓意美好,具有浓厚的岭南特色。

除了侨屋,沙田村现存碉楼六座,均建于民国早期,其中一座圆形保安碉楼为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2007年重修过。

这座碉楼一共四层,约11米高,一到三层,直径为4.5米,底层占地面21平方米,青砖墙,钢筋混凝土楼板,木楼梯,四楼外挑,建有平顶瞭望台,二至四楼均开有射击孔,四楼瞭望台有垛口,外墙有木棉花状灰塑。

据介绍,圆形碉楼的防御性能较方形碉楼更胜一筹,因为圆形碉楼没有棱角,被炮弹击中后,弹花散开,碉楼自身不容易损坏。

沙田村原本有两座这样的圆形碉楼,村东村西各立一座,从远处看,碉楼形同燃烧的香烛,位于碉楼之间的鱼塘就像烛火间的香炉,整体构成独特的景象,寓意香火延续。1950年代末,其中一座碉楼被拆除,仅存一座,与村口的火箭造型“沙田”村标志一起,成为入村一景。

“不将就”的焦芋粉和淳朴的村民

午后的沙田村格外安静,扶幼敬老楼里,老人们在打牌,输赢都不动声色,仿佛早已宠辱不惊。

院墙遮蔽了烈日,一条狭窄的小巷,穿堂风凉意阵阵,三四个村民闲坐聊天。一位阿公在做手工,用剪子剪掉垫圈多余的边,是工厂发外加工的活,问阿公多少钱剪一个,旁边的阿婆笑说:“管它多少钱呢,当是活动一下手指,消磨时间吧。”

那是一个笑意盈盈的阿婆,手拿焦芋在搓板上用力不停摩擦,打蕉芋粉。这活儿很费功夫,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肯做了。

“蕉芋粉好有益的,平时做菜做汤羹我们都用它替代生粉。”

生活传统不将就。村民们说,包括过年做的年糕,他们也坚持传统方法制作,柴火蒸足二十个小时,更地道,也更有年味。

时间犹如慢火,烹煮出生活的万千姿态。沙田村老字号“榕树头饭店”,简简单单的田园装修风格,凭着一锅炒鸡,尽管隐于村落,也炒出了业界的名气,拥有忠诚度逾十年的粉丝

一个鱼塘,一排老榕树。现在仅存的两棵,树龄超过200年。

据介绍,从前的沙田村口就在这里,村门类似于城门,青砖砌成,后面的山就是后门山,山下有一个16亩的果园,原来叫沙岗,因为底下全是建筑用优质沙,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采沙。

为避免沙子过度开采,八十年代初,沙田村华侨谭亮坤黄艺燕伉俪捐资种上优质石硖龙眼和鸡心黄皮树400多棵。

果树现在发包出去了,每年果园飘香时节,“瓜田李下”,果农从不担心水果被偷摘。便是村民路过,果园的主人主动送给他们吃,村民也会客气辞让,轻易不会白拿人家一颗。

“我们的村民还是很淳朴的。”村干部说。

村庄的信仰和并不遥远的传说

传统的村落,有着传统的民间信仰。

位于村子中央的三圣庙为市级不可移动文物,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光绪29年重修,供奉关公、北帝、天后。庙坐北向南,檐墙墙楣有花卉、狮子灰塑和人物故事壁画,花鸟木雕檐板,是典型的清代庙宇建筑。

站在庙门口,清风徐来,感觉舒适。庙前是村建篮球场,村干部透露,为方便村民锻炼,村中篮球场有4个之多,可能是周边之最。

背靠后山的先锋府同样始建于清朝,1997年重建,府内供奉着宋代名将杨延昭,左有孟良,右有焦赞两位先锋官。

这个先锋府,是有故事的,而且村民至今深信不疑——

旧时先锋府下面还是海,有一天发大水,一块木牌匾漂过来,到了这个位置就停下不走了。谁也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下大雨被水冲出去,只要水涨它又回来,三番四次之后,有村民就说,这牌匾是不是暗示着什么呢?

后来村民就集资在村西这个地方建了一个庙,据说,从此以后土匪打劫也不敢到西边去。当年日本鬼子进村征用厚的木门板,用来铺在地面上让军车通过,每次到了先锋府前就没办法过去,好像有天兵天将驻守着一样。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先锋府曾经做过供销社,改革开放之后,村民集资重新修复,如今香火依然。

另一则和抗日有关的传说来自新凤环。

民国时期,新凤环对面石岐河商贾往来,为方便木船停靠,村民在河边用松树打桩建了一个简易码头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日军大举进犯中山,这个简易码头被日军视为威胁,以附近有国军驻扎为由,对新凤环村进行野蛮轰炸,整条村子几乎被烧光,仅剩下九户人家,所以新凤环旧时又称“九家村”。

所幸村民早早逃到村后凤凰山上,他们自制土炸弹抗击日军,当时山上三门土炮,曾经打沉过岐江河上的日军军舰。后来这三门大炮已经上缴当时的市武装部和博物馆

新凤环承载村民信仰的场所是北极殿,也是建于清朝,曾经改建为学校,1990年和2013年北极殿先后重修,供奉北帝和财帛星君,香火鼎盛。每年三月初三北极诞,村民会在这里祈福。

三个片区有序打造,建设美丽宜居沙田

“沙田村拥有后门山原始生态林、三圣庙、连安下街圆形碉楼等生态人文历史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依托沙田独特资源,发展生态特色旅游产业,推动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这是2018年6月南区领导班子对沙田村深入调研后作出的结论。

沙田经联社面积3450亩,未来计划由南到北分为三个片区有序打造宜居沙田升级版:

农田保护区,结合承租户现有的产业,统一规划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引种各种优质水果如龙眼,荔枝,香蕉及黄皮等,推广农业观光游,发展亲子农场采摘,推广传统种植,增加旅游收入

西环路以北到后门山边的住宅片区进行三清理、三清拆和三整顿,打造和谐邻里,宜居沙田。三圣庙、先锋府、圆形碉楼、北极殿和村内的民国大屋可作为乡土文化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古村游”。

山地片区从果园至后门山与树涌、金溪村交界处,计划修建单车绿道,从圣都路东区果园开始,途经沙田公园,沿山路骑行一圈2.5公里。穿过果园,公园和鱼塘,侧边是山林,山坡上有农家乐,吸引周边游,也为村民提供一个活动好去处。

沙田村背靠郁郁葱葱后门山,村前不远处是壮阔的岐江河,依山傍水,悠闲宁静。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美丽侨乡”“沙田文化走廊”的蓝图呼之欲出。

编辑:何思华

责编:曾珺

总编审:王小龙

来源:中山画刊

Hash:cb97c4971a6baeaedff2b2a6af8b100377b0a152

声明:此文由 中山南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