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乡办刊物《濠头月刊》的历史往事

小小刊物引关注,曾登孙中山最早政见书

据《中山市志》记载,民国时期,中山的许多区乡都办有报刊杂志,较早的如 《隆镇月刊》,创办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发行量高达数千份,发行范围遍及全县各区乃至许多旅外华侨的侨居地。抗战胜利后,中山区乡报刊杂志有增无减,县城石岐有《蓝白周刊》《中山周刊》《新中山月刊》《德风月刊》,乐群乡有《民智报》,张家边有《东镇乡报》《张家边半月刊》,三乡有《谷镇月刊》,沙溪有《隆都华侨月报》《隆都侨报》《涌头月刊》,濠头乡有《濠头月刊》《东镇侨声报》。在众多的乡办刊物中, 《濠头月刊》算不上最突出,之所以引起后人的重视与关注,大概是因为它曾刊载过 孙中山的《致郑藻如书》。

登载孙中山《致郑藻如书》的《濠头月刊》

(图源:孙中山图典)

《致郑藻如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孙中山最早的政见书,而《濠头月刊》是目前所能见到该书的最早出处。濠头乡人 郑藻如(1824-1894)是清朝洋务派官员,曾被李鸿章聘任为上海江南机械制造局帮办,后任清政府驻美国、日斯巴尼亚(西班牙)、秘鲁三国大使。晚年,郑藻如因病退隐故乡濠头。1890年,24岁的孙中山听闻其在乡间“无善不举,兴蚕桑之利,除鸦片之害,俱著成效”,产生了钦慕之情,于是致书一封,向这位同乡诉陈自己兴农桑、禁鸦片、办教育的政见。此书被后人以《致郑藻如书》之名收入《孙中山全集》。

刊载孙中山《致郑藻如书》的中山本土刊物《濠头月刊》(复制件),摄于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蓝子键 / 摄)

曲折的办刊之路,无偿服务乡梓的热忱

《濠头月刊》创刊于抗战初期,中山沦陷期间停办,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7月复刊。创刊具体日期不明,唯有复刊第一期祝词提到“ 创刊于七七事变后”,《从乡报复刊说到本乡建设》一文提到“ 停刊了八年的乡报,终于以簇新的面目,又出现于全乡人士面前了……”可知《濠头月刊》创刊停刊继而复刊的大致历程。

1946年7月《濠头月刊》复刊第一期封面

1946年7月《濠头月刊》复刊第一期的复刊词

(中山市档案馆藏)

由中山市档案馆馆藏的1946年7月濠头月刊社呈中山县政府关于《复版月刊请鉴核备案由》附文 《濠头月刊社简章》,以及1948年1月呈县政府的 《新闻纸杂志登记声请书》这两份档案,可见当时《濠头月刊》的办刊情况。刊物由濠头乡中上学生会主办,成立了濠头月刊社,岗位设有社长、编辑、校对、理财等8个。学习工作履历显示,社长、主编、编辑3位办刊主力均毕业于中山本地的中学,并曾在濠头的小学担任校长或教员,也算一乡的文化担当。而且简章写明他们均为义务付出,没有薪资,只有一句不算承诺的“ 惟将来经费充裕时得酌给报酬”。可见办刊人服务乡梓、不计回报的一腔热忱。

1946年7月濠头月刊社呈中山县政府关于《复版月刊请鉴核备案由》附文《濠头月刊社简章》(中山市档案馆藏)

1948年1月,濠头月刊社填具呈县政府的《新闻纸杂志登记申请书》(中山市档案馆藏)

该刊物的办刊经费均为乡人资助,以“ 策动乡建工作、揭露乡民疾苦、蒐(同“搜”)讨本乡文献,联络旅外乡人”为办刊宗旨,从馆藏现存的几期《濠头月刊》复刊来看,其刊登内容确实与主旨契合。如 《社论》《中论》专题,多篇文章比较深入探讨了乡里的教育、公共卫生事业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县闻》《乡闻》专题刊登的是县乡近期的新闻,其中不乏披露乡里的不良现象,为民众发声; 《青年文艺》栏目,刊登内容多与家乡文化相关,如复刊第二期刊登的《濠头新乐府诗》,《食无盐》《扫落叶》《无患子》等篇章,用白话咏家乡风物,针砭时弊,叹民生多艰。还有与数据统计有关的 《调查录》,如《抗战时期本乡损失调查表》,各个月份的《物价调查》等。逢华侨捐资家乡建设,也会刊登华侨赈济芳名录。甚至有些许篇幅还刊登了世界新闻及翻译自外文的文章。可见刊物内容不仅贴合主旨,还比较多样丰富。

1946年11月《濠头月刊》复刊第五期的社论栏目内容(部分)(中山市档案馆藏)

1946年9月《濠头月刊》复刊第三期的《乡闻》栏目

(中山市档案馆藏)

1946年8月《濠头月刊》复刊第二期《青年文艺》栏目的《濠头新乐府诗》(中山市档案馆藏)

乡刊惊动县党部,停刊风波缘由何在

以常理论,《濠头月刊》这一如此小规模的乡办刊物,大概也惊不起什么波澜。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它的存在竟然还惊动了中山县党部。

1946年12月16日,县政府收到县党部公函,指斥《濠头月刊》 “事前并未依照申请登记手续报请党政机关审查许可出版,于法不合,至其立论,又多荒谬,实有停止其出版之必要”。事情似乎有点严重,已经到了下令停刊的地步。那么,该刊的实际情况是否像县党部所说的那样“于法不合”“立论荒谬”呢?

1946年12月16日,县政府收到县党部关于令濠头月刊停止出版的函(中山市档案馆藏)

由上文提及的濠头月刊社曾于1946年7月呈县政府 《为复版月刊请鉴核备案》的函可知,当时该刊是有向县政府备案的。此次收到县党部的公函后,县政府也对其备案情况进行了核查,从1947年1月4日复函内容可知,县政府确认该刊确实已于8月19日申请了登记,只是当时欠缴了“登记声请书”。备案手续出现材料缺失的问题,于理补足即可,不至于严重到“于法不合”。

至于“立论荒谬”,县党部在函中也没有具体说明,未免含糊,不过县政府的复函提供了说法: “……复查该月刊内容尚无反宣传之言论,惟有数则乡讯,评击郑族族产整理委员会之内幕。该刊主编人对该族产会之整理委员会实有不满之处,互生意见,而其所评论是否与实事符合,未得详悉……”。原来是因为《濠头月刊》的报道对郑族族产整理委员会多有非议,而且似乎也牵扯到私人恩怨。

1947年1月4日县政府致县党部关于调查《濠头月刊》备案登记情况及征求处理意见的函(中山市档案馆藏)

翻阅刊物内容,其中确实多有刊登抨击郑族族产整理委员会的文章,如复刊第一期的社论文章 《本乡教育事业的现状与未来》提到:“ ……我们既以公产丰富著称,为什么在时难年荒的时候,乡人因得不着赈济而饿死的这样多?……我们的公产向有‘郑族族产维持会’主理,但是我们从未见过维持会将每年公产的收益办过些平糶和救灾事业,更从未见过他们把数目公开……其他公益事业如保育善会、赠医局、阅报社也在时断时续地苟延残喘……”接着,这篇文章提及乡里几所中小学校的经费问题,认为乡公产补助实在太少,因经费不足,导致几所学校师资不良、设施设备缺乏,教育质量也跟不上,因此提出“ 在公产内拨用二顷专为教育经费”的解决办法,并建议:若维持会反对,则采用罢免该会现任委员,另选热心公益事业的人担任的方式办理。另外几篇乡讯,如 《本乡族产维持会近讯》《赠医局、保育善会停顿 族虿间接收买人命》等,内容对该会的针砭可谓严厉。复刊第六期甚至还刊登了讽刺漫画 《郑族产的命运》,揭露郑族产岌岌可危的现状。

1946年7月《濠头月刊》复刊第一期的社论文章《本乡教育事业的现状与未来》(部分)(中山市档案馆藏)

1946年12月《濠头月刊》复刊第六期的讽刺漫画《郑族产的命运》(中山市档案馆藏)

在复函中,县政府还是提出了较为折中的处理办法,并向县党部请示:“ 兹为扶植言论自由及发扬文化事业起见,拟着饬该月刊主编人来府详询,劝谕后再行办理,当否请示。”不过,馆藏档案并未见县党部的复函,倒是有县政府“ 令濠头月刊主编人到府接询”,濠头月刊社“ 为遵谕补填申请书二份”,以及县政府函向县党部“ 函转濠头月刊社呈缴登记申请书”等函件,从中可知,县政府确是依照上述办法推进了事件的处理。

1947年3月6日,县政府呈县党部关于“函转濠头月刊社呈缴登记申请书”的函(中山市档案馆藏)

就这样,从县党部的饬令停刊,到县政府的核实查办,再到刊物主编到县政府接受询问,最后到濠头月刊社按照要求补缴“声请书”并由县政府呈交给县党部审查征询意见,时间辗转过去了近三个月,期间县党部始终未就此事给予县政府意见答复。直到当年11月26日,县政府才收到县党部“ 报刊声请登记无需党部加具意见”的函复。不过,《濠头月刊》似乎没有受到停刊风波的影响,每月依旧照常刊发。

1947年12月3日,中山县政府给濠头月刊社的令文,其中提到11月26日县党部“报刊声请登记无需党部加具意见”的答复

(中山市档案馆藏)

《濠头月刊》最终于何时停止刊发,尚无资料可考,馆藏最晚的第十、十一期合刊刊发于1947年6月,后续是否还有,不得而知。

作为中山区乡报刊的典型,《濠头月刊》历经坎坷,记载了濠头乡在时代洪流中艰难谋求发展的岁月,刊登孙中山先生的重要文献,为乡里利益发声呐喊,也体现了小小刊物心系家国天下的博大情怀。参与刊物采写编辑的中山菁英,许多已经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只有零散的往事借助档案留存后世,记载一段不平凡的办刊往事。

文丨陈琳琳

编辑:陈琳琳

本文资料来源:《中山市志》

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山档案方志

Hash:79210bb0a2440cceb70e95cec7fde308f23571b6

声明:此文由 中山档案方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