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五年,就免费对外开放!顺德这家民办博物馆哪来的勇气?

你知道吗?顺德也有民办博物馆

吴英海曾经是顺德丝厂厂长,下岗后他成了顺德第一间民办丝绸博物馆的馆长。

这间民办博物馆,就是南国丝都博物馆。

走进南国丝都博物馆展厅,在右手边可以看到两台保存完好的织布机。

千万别小看了这两台织布机,它们来自明末清初,而且还是吴英海深入湖南山区从一名农民的手上获得的。

这样的宝贝在馆内还有很多……

南国丝都博物馆

作为佛山市首家民办丝绸博物馆,南国丝都博物馆建馆12年,并从2012年宣布对外免费开放,该馆以文化产业模式自负盈亏运营至今,是顺德民办博物馆成功的范例之一。

作为民办,为什么要免费开放?还能自负盈亏运营至今?

现在,马上揭秘南国丝都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十多年前,南国丝都博物馆还只是一间建在顺德丝厂原址的几百平方米的缫丝工艺示范厂,当时主要展品仅是一些从倒闭的丝厂买回来的旧机器。

现如今,它已位于德胜广场的东北方向,龙盘大桥和观绿路的交汇处,占地3.1万平方米,有2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馆内的展藏品已有570多件。

南国丝都博物馆

而这一点一滴的变化,

离不开吴英海对丝绸难以忘却的情怀。

1981年吴英海入读苏州丝绸工程学院丝绸专业,之后分配来到顺德丝厂工作。

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到技术科长、再到丝厂厂长,他把青春献给了丝绸产业,至如今他与丝绸已结缘38年。

进入21世纪,曾经辉煌的丝绸业退出历史舞台。

据文献所记,早在宋朝,顺德就有种桑养蚕的历史,缫丝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在1884年到1929年间进入全盛时期,市场份额和规模之大占据全省前列。

据《广东省志——丝绸志》记载,鸦片战争后到1929年,中国丝绸80%在广东生产,而广东80%的丝绸在顺德生产。

因此,顺德在当时也被称为“广东银行”,丝绸产业的辉煌可见一斑。

但时过境迁,随着家电和涂料等行业的崛起,劳动密集型的缫丝业在九十年代末已日薄西山,终在2000年退出了历史舞台。

吴英海也无可奈何地下了岗,但下岗的吴英海并没有放下对丝绸的执念。

“这么辉煌的历史如果让它消失了,就会很可惜。那代表了一个时代、一种文化,我们不能忘却,必须有人拾起来。”

吴英海这样说,也是这么做的。

他先办起了缫丝工艺示范厂,之后随着藏品的增多,规模的扩大,2006年见时机成熟,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始动工,至2007年9月竣工,从此顺德就有了第一间以丝绸为主题的民办专题博物馆。

馆内570多件藏品,但件件来之不易。

“一听说哪有丝厂倒闭了,就赶紧过去。”

博物馆的藏品大部分都来自民间和丝绸工厂。

有时吴英海去到一些倒闭工厂时,机器基本被拆散了,得一件件拼装起来,配件不够的,就到四川湖南、江浙一带的工厂找,等一套机器运回来,所花的总成本已经超过了原价的10倍。

然而,并非用高价和时间精力把藏品收起来就可以了。

要让它们“定居”博物馆,还需要做很多的考究工作,比如查阅资料、鉴定身份、编写介绍等等,这些都由吴英海操持。

如今,南都丝绸博物馆展厅面积已达1200平方米,临时展厅300平方米。

馆内设有:

博物馆展示区、农耕文化体验区(原生态桑基鱼塘景观和二十亩桑园、葡萄园等)。

收集藏品、展品570件:

将鱼塘、桑基、采桑、养蚕、剥茧、抽丝、织布等每一系列工序在博物馆内完整的呈现,成为了承载着顺德“南国丝都”历史辉煌记忆的重要载体。

“现在的博物馆千篇一律,造成了人们的审美疲劳,而我想让博物馆文化活起来,不仅可以看,还可以‘摸’,让人们可以体验到不一样的东西。”

如吴英海所说,

他的博物馆是“可以摸的”,可以亲身体验和参与其中。

◇在展厅里,立缫机旁边,一张张蚕簇上养着活的“蚕宝宝”,在这里,可以近距离观看蚕的动态,也可以亲自参与喂养,了解丝绸生产的整个过程;

◇可以坐在缫丝机前“重操旧业”,领略当年自梳女时代缫丝风采,集历史与人文、体验性、参与性于一体,受到市民游客的欢迎。

◇在农耕文化体验区,更有原生态桑基鱼塘景观供人参观游览。

2012年3月1日,是南国丝都博物馆历史性的一天。

吴英海对外宣布,

成立还不足5年的民办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

这意味着,此前每年至少有20万的门票收入将不复存在。

此举引来了当时不少非议,认为这是炒作,一家自负盈亏的民办博物馆,不收门票拿什么赚钱?

吴英海想得非常清楚,走文化产业,开发造血功能才是最好的选择。

“办起一家博物馆容易,但维持运营下去就很艰难。”

在南国丝都刚成立的那几年里,顺德也掀起过办民办博物馆、美术馆之风,但几年过去,不少博物馆、美术馆日渐捉襟见肘,面临倒闭的窘境。

南国丝都博物馆创办之初,吴英海得靠卖房筹款才能维持运营,而如今能够走到最后,正是得益于其大力开发文化产业,实现了“造血”。

◇在政府的支持下,南国丝都围绕“丝绸文化”打造文化品牌,通过举办特色活动、建设文化创意休闲平台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举办诸如顺德丝绸工业展览、基塘文化桑果节、农耕文化葡萄节等特色活动吸引人气。

◇与内地、港、澳、新加坡等多所学校合作设立定点教育基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为了展示原生态染整工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自主设计了数十款“香云纱”精品服饰,创立“南国丝都”丝质品品牌,以此增加博物馆的收入。

经过近几年的成功运营,南国丝都博物馆实现了扭亏为盈。

现如今,该馆已接待国内外游客、社会团体、学校师生等超200万人次。

近年年接待游客达30多万人次,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和支持,也不再是“孤军作战”。

2009年

通过广东省文化厅审批,专题民办博物馆名正言顺,被列入《中国博物馆目录》,成为当时佛山市唯一一家被列入的民办博物馆。

2010年

中国深圳文博会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项目纳入《中国文化产业2010投融资项目手册》。

2011年

顺德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称号;

2014年

获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称号;

2016年

获佛山市生态科普示范基地称号,纳入顺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文化发展、生态旅游开发重点项目。

—END—

来源:顺德城市网

Hash:d5af2047923fedac456486ed114ed02100ed2b47

声明:此文由 顺德城市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