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朱氏祠堂:深藏民间的皇家宗祠
在房县城关镇有一座著名的朱氏祠堂,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是湖北省现存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祠堂之一。据专家学者考证,这座祠堂“大有名堂”。
1646年,朱元璋后代朱本铉在房县建都称帝,领导鄂西川东地区的抗清活动。政权成立的17年间,定武皇帝朱本铉一直住在房县,皇宫就设在离朱氏祠堂不远的朱家老宅,因此这座颇具皇宫风格的祠堂,正是一处深藏在民间的皇家宗祠。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杨建波
在房县城关镇有一座著名的朱氏祠堂,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是湖北省现存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祠堂之一。据专家学者考证,这座祠堂“大有名堂”。1646年,朱元璋后代朱本铉在房县建都称帝,领导鄂西川东地区的抗清活动。政权成立的17年间,定武皇帝朱本铉一直住在房县,皇宫就设在离朱氏祠堂不远的朱家老宅,因此这座颇具皇宫风格的祠堂,正是一处深藏在民间的皇家宗祠。
日前,记者走进这座宗祠,在专家的带领下,对它的建筑风格以及历史渊源进行了探究。
“帝”字雕塑彰显朱氏祠堂的皇室身份
朱氏祠堂位于房县城关镇泉水社区,占地6亩多,建筑面积1400余平方米,格局为两院两进三开间四天井,附有箭道、戏台、三道花墙、圆门、牌坊、客舍、马厩、磨房、更衣小憩用房等配套建筑,主体建筑至今保存完好。
·
祠堂东有箭道为习武场所,中为正殿,西院为私塾,具有崇文尚武的时代特征。箭道东侧为“朱家花园”,花园东侧为“皂角树林”,展现了名门大户的风范。朱氏宗祠与朱家大院、朱家巷子和朱家老宅(原房县人民医院)融为一体,规模宏大。
朱氏祠堂东院与西院结构基本一致,两院贯通,外看为两院,进内为一体。东院为祠堂正殿,在朱氏祠堂建筑群中最具有建筑艺术和文化底蕴。前殿为议事殿,由16根大柱支撑,双臂合抱粗的大梁立柱穿枋,石雕柱础,衬斗支架。后殿为祭祀殿,18根大柱支撑起庄严肃穆的神殿,供奉有祖先灵位。
祠堂内外装饰精美,雕刻细腻,图案以龙、凤、麒麟、梅、兰、瓶为主,尤以龙为多,达26条,寓意朱氏家族的“至高无上”、“平安富贵”和“吉祥如意”。在祠堂前殿的穿枋两面均有精美的浮雕,刻有“程子四箴”、“辛酉岁敬”等内容。
前后廊为曲拱顶棚样式,粉刷红色油漆,显得富丽堂皇。外墙花窗基座为4块3米长的南山石,左边两块石头刻有“雄鸡戴冠”、“独占鳌头”、“天子门生”、“三元及第”等图案,右边两块石头刻有“鲤鱼跳龙门”和“喜鹊登梅”的图案。
大门两侧有一对石鼓,石鼓上以浮雕手法刻有鹿、鹤、凤凰和麒麟。最为独特的是,在祭祀殿石质大门的横梁上,雕刻着两条龙和一个大大的“帝”字。
·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帝”字不是普通家族能够使用的。它似乎在向世人暗示,房县朱氏祠堂的皇室身份。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会员杨立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十堰市历史学家匡裕从教授、《十堰市志》编修陈泽范副教授和十堰市原建委副主任朱天峰等人,在实地考察后认为:房县朱氏祠堂内饰雕刻具有皇室宗祠风格,体现了皇家祠堂的特点;朱氏祠堂的建筑风格和雕刻技术具有明朝中早期的特色。
朱本铉在房县称帝时,将朱氏祠堂旁的朱家老宅作为皇宫
外墙花窗基座刻有“雄鸡戴冠”的图案。
明韩王朱本铉,是朱元璋第十九子韩宪王朱松的第九世孙。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杀。两年之后,朱本铉被郝摇旗、李过等人拥立为皇帝,年号定武,建都房县。17年过后的1663年,清军进攻房县等地的抗清武装,皇帝朱本铉在战火中不知所踪。定武王朝是坚持时间最长的抗清政权,房县是南明小朝廷的最后一个基地。关于房县南明政权的表述,在《辞海》的“中国历史纪年表——清纪年表”中有记载,同时1978年台湾学者岳骞在文章《房县,南明最后的基地》中阐释得十分清楚。
郝摇旗、李过等“夔东十三家军”是明末农民起义武装,没有大的城池作依托,队伍流动性强,只能在山岳江河间与敌人周旋。杨立刚考察后认定,朱本铉在房县称帝时,只能因陋就简地将老房县城作为都城,将房县朱氏祠堂旁的朱家老宅作为皇宫。
朱家老宅位于房县老城的西边、朱氏祠堂的东南面。祠堂和老宅之间隔着一条巷道,名叫朱家巷子,至今仍在。朱家老宅的大致范围,即在如今的房县城关镇中西关、下西关一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家道中落的朱氏后人将朱家老宅卖给挪威传教士。挪威传教士在老宅建起福音堂,解放后,这里成为房县人民医院的所在地。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如今这里变成居民区,朱家老宅不复存在。
·
经过测量,杨立刚认为,历史上的朱家老宅占地约十二三亩,建有房屋108间。这些房屋大多白墙黑瓦,顶部砌有马头墙,属于徽派建筑。这一百多间房屋相互独立,自成一体,但又互为依靠,或有小巷连接,形成相对统一的整体。
朱家老宅正中是一座四合院,由7间房屋组成,明显比周围建筑高大。四合院的正门口安放着一对石狮,上三级台阶后,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入院子。坐南朝北的3间正房带有阁楼,木结构的屋梁屋柱雕有各种吉祥图案。据说,这里就是南明定武皇帝朱本铉居住了17年的皇宫。这座因陋就简的皇宫外面,除了有朱氏祠堂,还有朱家花园、箭道、客舍、马厩等练兵和公务接待的场所。
1663年,定武皇帝朱本铉不知所踪,同时期房县民间出现了一个叫朱遇龙的人。朱遇龙,字吉人,号云从,生活在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房县朱氏后人称其为“一世祖”。朱遇龙的坟墓在今房县西门河的北面、呼北高速公路的南面,与朱氏祠堂隔河相望。朱氏祠堂的牌坊、大门、仪门、享堂和寝堂与朱遇龙的坟墓在一条中轴线上。种种迹象表明,朱遇龙或许就是定武皇帝朱本铉。
朱氏祠堂是深藏民间的皇家宗祠
朱氏祠堂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保存基本完好。
朱氏祠堂的房屋大多白墙黑瓦,顶部砌有马头墙,属于徽派建筑。
朱氏宗祠三道门中的一道门,装饰讲究。
朱氏宗祠有三道围墙、三道门,首门前侧耸立着一座古老的木制四柱三门双檐牌坊,上面镶有“明初故里”四个大字,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被拆毁。牌坊建于何时、何人所建,均无法考证,但在朱氏族人中流传一种说法,即以此牌坊为据,引证先祖为明王后裔,由此对这座牌坊十分尊崇。
朱氏在房县属于郡望,历史久远。朱氏后人言:其始祖乃尧帝之子丹朱。尧帝五十八年,使后稷放帝子于丹水。后来,帝子丹朱避舜于房,舜让,不克。朱遂封于房,为虞宾。现在房县城东北有尧子垭、城西南二郎岗有丹朱墓遗址。丹朱墓前的甬道、石碑、石刻,以及丹朱墓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毁。
1368年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推翻蒙元的残暴政权,建立大明王朝。1412年,明成祖朱棣在房县以北百余里的武当山大建道教宫观,祭祀玄天上帝。此后,明朝历代皇帝均视武当道观为皇室家庙,皆奉玄天上帝为皇家守护之神。此时,房县城外的泉水湾村,一座朱氏祠堂初具规模。朱氏族谱中记载:后人在维修祠堂时,发现梁柱上有修造于大明嘉靖四十年(1561)的字样。以此计算,房县朱氏祠堂迄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是湖北省现存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祠堂之一。
·
清朝政权稳定后,对明朝皇室遗族采取了怀柔政策,如顺治十八年(1661),明朝奉国将军朱议滃、藩王朱璟涑、朱至濬、朱鼎瀇分别被授予“骑都尉”和“云骑尉”,并赐给俸禄、人口和田地等。雍正二年(1724),随洪承畴被俘的明朝代王后裔朱之琏,被清雍正帝封为一等侯,并抬入正白旗,负责祭祀明朝皇帝。清道光九年(1829),房县朱氏宗祠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修建。修建后的祠堂仍保留明朝皇室家庙的格局,并得到清朝地方官员的认可。
据考证,房县朱氏建筑群占地两千多亩,包括朱氏祠堂、朱家花园、朱家老宅、朱家大院和一世祖坟,以及朱氏祠堂田地。仅就朱氏祠堂来说,它分为五进两院。五进即牌坊、大门、仪门、享堂和寝堂;两院即东西两院。第一进牌坊现已被毁,但资料显示,该牌坊是三间四柱三楼式建筑,上面镌刻有四个大字“明初故里”。
朱氏祠堂现存的大门、仪门、享堂和寝堂,被房县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在申报中。
欢迎分享转发到朋友圈和微信群
Hash:afc0c573924dc280e1cb2c89b708dc38c2fa1aaf
声明:此文由 老司机中国之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