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古城的历史传承及遗存(二):古城存在过的古建筑

乾隆版《浑源州志》载《北极阁》,即北城墙正中的真武庙。

(三十八)浑源古城历史传承及遗存

二、古城存在过的古建筑

◆ ◆ ◆ ◆ ◆

01

浑源古城的古建筑异彩纷呈,数目繁多,大体分为官署类、寺观类、坛庙类、过街楼类、戏台类和民居类建筑。

02

官署类的建筑有州衙门、武衙门、学宫、书院、仓库、社学等多处。明清时,东城门至西城门的街上有一个忠义坊,这条大街便称之忠义坊街,州衙门地处忠义坊街中段的街北,是一座由多个院落组成的建筑群。武衙门是军事中枢权力机构的俗称,位于石桥南巷与鼓楼南巷之间(原县武装部所在地),明代和清早期称之为守备府,雍正十年改称都司,清末称为武营。学宫位于州衙门西侧,内有文庙等建筑群。恒麓书院位于东门外,广储仓位于永安寺前,草场位于北城真武庙下面城墙根边。社学在明时分置七处,顺治兵燹后只余马王庙一处。

03

寺观类的建筑有永安寺、铁佛寺、圆觉寺、观音庵、姑子庵等处。永安寺和圆觉寺均位于州衙门北部。铁佛寺位于永安寺的北侧;观音庵位于唐角巷西侧,供奉着观音菩萨;姑子庵位于二神庙西侧的一座里外两进四合院内。

04

坛庙类的建筑最多,有城隍庙、社稷坛、历坛、先农坛、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玄帝庙、上帝阁、恒岳行宫、二神祠、文昌阁、孙真人祠、马王庙、火神庙、泰岳庙、旗纛神、关帝庙、三官庙、河神庙、纯阳宫、圣母庙、财神庙、汉武帝庙、龙王庙、龙泉观、太山奶奶庙白衣庵等。城隍庙在州衙西北;社稷坛在城西一里,原址废,乾隆年间改建于东门外半里处,俗称东坛;历坛在顺成街北;先农坛和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是相邻的两处院落,在城南一里,俗称南坛;玄帝庙又称北极阁、玄天阁、元帝庙,即北城墙正中的真武大帝庙,处于本该是北城门楼的位置;上帝阁又称昊天上帝阁、玉皇阁,在城中央;恒岳行宫即北岳行宫,在南门外;二神祠供奉着关公和二郎神,在州衙东北;文昌阁有两处,一处在学宫,一处在南门外;孙真人祠供奉着药王孙思邈,在城隍庙外;马王庙在州治南;火神庙在南营附近;泰岳庙也称东岳庙、东岳行宫,在东门外;旗纛神,有祭无庙,位于武衙门内;关帝庙(又称老爷庙)有四处,一处在东门瓮城内,一处在西门瓮城内,一处在南门,一处在木市街西;三官庙有两处,一处在东门瓮城,一处在木市街;河神庙在木市街;纯阳宫在鼓楼南;财神庙在州治东;圣母庙又叫奶奶庙,在东门外;汉武帝庙在木市街;龙王庙有两处,一处在西门外顺成街,一处位于恒山下;龙泉观有二处,一处在恒山上,一处在东门外;太山奶奶庙在城内钟楼南巷;白衣庵位于西门北巷北端巷口的大牌楼旁边,又称白衣殿观音殿,供奉的是“白蛇传”中的白蛇以及青蛇、许仙等仙。

■乾隆版《浑源州志》载《北极阁》,即北城墙正中的真武庙。

05

过街楼类的建筑是在街巷中段及两端兴建的,大致分为过街楼、过街牌楼和过街牌坊三类。古城的东西大街上,建有钟楼、鼓楼两座过街楼,是浑源的地标性建筑。钟楼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万历版《浑源州志》的《城池图》中,位于钟楼南北巷和大街的交汇处,民国时呈现的是一座二层楼阁式建筑,高约二丈,一楼的四面有门可通行人,二楼置有大钟,凌晨敲响,为全城报时。鼓楼的记载最早见于清乾隆版《浑源州志》的《州城全图》中,位于鼓楼南北巷和大街的交汇处,其他情况与钟楼相仿,二楼置有大鼓,晚上敲击,为全城报时。钟楼、鼓楼的晨钟暮鼓是既是一种报时方式,也是一种州城管理方式。晨钟鸣起,城门开启;暮鼓响起,城门关闭。这种传统的报时管理方式,到了民国时逐渐松驰,直至消失。

过街牌楼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建筑之一,最初用于旌表节孝,以后在街道大量应用,成为街巷区域的分界标志,起到装饰街道作用。牌楼分为木制和石制两种,牌楼顶部大都有斗栱等装饰性构件,犹如楼阁的屋顶,美观大方。清乾隆版《浑源州志》的《州城全图》中,东西大街上除了钟楼和鼓楼外,还绘有四座过街牌楼,这些牌楼均留为中间一大门、两侧,两小门,方便居民出行。这四座过街牌楼的位置分别为:鼓楼至东城门之间一座,鼓楼至钟楼之间一座,钟楼至西城门之间两座。此外,一些小巷内也会建有牌楼,比如鼓楼南巷中间有“小牌楼”,鼓楼东南有一座“红牌楼”,石牌楼巷的巷口内有一座匾额上写着“一片冰心”的“石牌楼”,顺成街的过街牌楼、钟楼北巷北端的牌楼等。这些牌楼犹如街道上的明珠,将古城点缀得熠熠生辉。

过街牌坊是过街牌楼的简约版,是表彰功勋、科第、德政、教泽、忠孝节义等所立的建筑物。最初牌坊和牌楼的含义相同,随着时代的更迭,牌楼与牌坊的含义和建筑形式有了分化。牌楼演化成为街道的公共建筑,有豪华的屋顶和斗栱等构件,形象更为气派;牌坊则演化成表彰家族或私人的纪念物,去掉了华丽的屋顶等装饰物,体现庄重性和精神意义。牌坊大都建于表彰者家族的祠堂墓地、宅院的大路口处,以贞节牌坊和科举牌坊居多。浑源城曾经存在过的牌枋有忠义坊、毓秀坊、折桂坊、宣化坊、儒林坊、登云坊、虎榜坊、兄弟鸿胪坊、贞节坊、孝行坊、鹏程坊、皇恩褒宠坊等,不可胜数。

06

戏台类建筑是专门为了唱戏而兴建的,称“戏台”也称“乐楼”,有永久性的也有临时搭建的,古城内外的此类建筑有“三楼十八台”之称。浑源戏剧活动在清中期开始流行传播,民国时期最为鼎盛,几乎村村都搭有戏台,尤其是在秋收后,更是村村轮流请戏班唱社戏,戏种有称之为“大戏”的北路梆子,和称作“耍孩儿”、“秧歌”的民间小戏。社戏一般演三天或四天,除第一天还得加个早场外,以后每天都有日(下午)、夜两场,每场戏总得演三、四个钟头。

“三楼十八台”指古城有3座乐楼和18座戏台,这些楼台大多与庙坛相对而建,庙坛坐北向南,楼台自然就是坐南向北了。“三楼”指的是财神庙、姑子庵和城隍庙的乐楼,均为坐南向北的二层楼阁建筑。财神庙位于州治东(现影剧院前东侧),香火旺盛,祭祀不断,对面高达二丈五尺的乐楼每月都会唱三天戏,七月初七的财神庙会更为隆重。姑子庵位于二神庙(永安寺东边)西侧,是一座里外两进四合院,里院供奉观音菩萨,外院建有二丈有余的乐楼,三月二十是奶奶(送子观音)的诞辰,照例唱戏三天。城隍庙位于永安寺西边,是全城死丧者霄夜告庙的地方,城隍爷被视为城邑的保护神和阴界的地方官。城隍庙的对面盖有二丈高的楼台,每逢节日就在这里唱戏,三月二十五的城隍庙会最为隆重。

“十八台”指的是18座庙坛对面搭建的戏台。分别为:关帝庙前四座,一处在木市街西,一处在东门瓮城内,一处在西门瓮城内,一处在南门瓮圈;三官庙前一座,位于木市街;河神庙前一座,位于木市街;火神庙前一座,位于鼓楼南巷;马王庙前二座,南马王庙在州治南,北马王庙在州治北;鲁班庙前一座,在城内;奶奶庙前二座,一处在东门外,一处在南关外;龙王庙前两座,一处在南顺,一处在北顺;地牢巷一座,在陈家巷附近;玄天阁(真武大帝庙)前一座,在北城墙内;老君庙前一座,在城内;千手观音庙前一座,在余井街。

古城内外的“三楼十八台”,催生了庙会的兴盛和发展。庙坛的祭祀需要众多民众参与,这种过程中往往需要社戏来助兴,就产生了戏台搭建在庙坛对面这种共存的形式,进而演变成有庙会必唱社戏的惯例。浑源庙会每年从正月初八(八仙)开始,一直至九月底因天气寒冷而“封庙门”才停止,时间跨度很长。其中知名的庙会有:正月初八的南关奶奶庙庙会;正月十五的龙王庙庙会;正月二十五的下南营庙会;二月初二的南营的搭台请神;二月十六的西关眼光庙打醮;三月十五的余井千手观音庙会;三月十八的关墙南搭台请神;三月十八的红牌楼巷搭台请神;三月二十的姑子庵庙会;三月二十五的城隍庙庙会;四月初四的龙王庙庙会;四月初八的恒山庙会;四月十五的衙门前搭台请神;四月十八的白龙王堂庙会;四月十八的旃檀古佛庙会;四月二十五的北马王庙庙会;五月初一的神溪庙会;五月初五的东关奶奶庙庙会;五月初七的鲁班庙会;五月十三的西关大请神庙会,这次庙会是城关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场盛会;六月初一的唐家庄庙会;六月初六的河神庙会;六月的南马王庙庙会;七月初七的财神庙庙会;七月二十二的老君庙会;八月初三的火神庙庙会;八月初十的北岳大帝庙会;八月十六的财神庙庙会;九月初一的财神庙庙会;九月十六的梅葛二仙庙会等。

07

古民居类建筑是古城先民留下的住宅,现存古民居以清代、民国营建的四合院为主,分为民用居住和临街商铺两类。浑源古城在明弘治年间创设西关堡,清顺治年间将州城和关堡相联后,商铺及民居在这一带有了空前的发展,致使在城垣外东南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扇形繁荣区域,这个扇形区域大致以西城门为顶点,以南门瓮城至西门瓮城形为一条边,以顺城街为另一条边,向东南方向辐射,正中便是著名的木市街。因此,浑源古民居主要分布城内和这片扇形区域内,在城内又由两条扇形边向外有所拓展。在东门外及北城墙外面虽然也有一些零星的古建筑和民居,但是数量很少,形不成规模。

浑源城内的富户显宦不少,他们并不满足于单进四合院,往往会有二进、三进四合院联成一体,形成一所豪华的连环院落,这就是深宅大院,古城最好的四合院为三进(比如田家大院)。但是,一些大户人家(比如栗家府和麻家大院)在主院的西面往往还会营建西跨院,西跨院规制比主院要低一些,但房间的平面布置相仿。城内的老宅院既住着不少的财主富户,也住着着很多普通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后者的院落布局就简单得多,不那么规整了。

城外西南的扇形区域是浑源重要的商贸地,尤其是临街的院落基本上都呈“前店后厂”的格局,成为做小本生意的铺面房。这个区域大部分的古民居并不是规整的四合院,建造时以适用性为主,深宅大院的数量和规制均稍逊于城内的四合院建筑群。

作于2017.12.1

— END —

Hash:b95b783545af023277130cb58b9f833ff2de0815

声明:此文由 众城眼里的近代往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