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这个旧圩,曾是热闹商埠,如今静谧复古韵味浓

趁圩咯!

一张粮票换大米

一张粮票换猪肉

五六十年代的繁华闹市

在罗行旧圩的变与不变间“复刻”

昔日荣光

一巷一世界

酒馆、茶楼、电影院、猪肉铺,密集的旧建筑,烙印着老街往日的繁华。这里被当地人称“旧圩”,曾聚集百余店铺,是丹灶最繁华的一条街道。

▲据相关史料记载,罗行旧圩的形成要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10多年的历史

在老街巷口处,一幅壁画“复刻”了昔日罗行丰收情景。小舟上稻谷满筐,农妇笑意满脸。上世纪60年代,每逢圩期,罗行圩的河旁会停满采购客船,罗行竹器就是从这个百年商埠出发,送往广州中山、乃至南洋……

这条老街虽然只有四五米宽,两旁别具神韵的老房紧紧挨在一起,早已被历史的风雨剥蚀得斑斑驳驳。

“市集一开两边都摆满了摊位,人来人往,我连家门都难以走出。”走在老街上,一名罗行长者欢喜地与游客分享老街故事。

“这是巨馨茶楼,那是广东茶楼,再远一点还有几家银行,在当年是相当‘威水’的。”

近40年来,一名名“老罗行”见证着旧圩的变化,从繁华到低调,不变的仍是眼前这道街景,以及纵横的小巷里传出来的阵阵欢笑声。

乡愁是诗

一屋一情怀

在弥漫着现代生活气息的今天,罗行旧圩如同被岁月磨砺过的老人,悠悠古韵支撑起被年华洗涤的古老身架,呈现着岭南古村另一种质朴优雅的样子。

老街上行人不多,阳光懒散地洒向屋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它们背后是否藏着一个美丽又简单的故事?

不论何时,这里始终透着一股从容与闲适。斑驳的老墙、被行走得发亮的旧水泥路,仿佛从岁月深处踱步而出的老者,虽近迟暮却依旧鹤发童颜,神采奕奕。

一路走来,时不时会有新奇的发现,或是一辆老式自行车,或是一个珲春小摊位,又或是从头顶飘过的一排大雁……时光流转,每一步都像走在老罗行人的生活记忆中。

“兄弟,来一个帅一点的发型。”一家经营了50多年的剪发铺里,几名老年人的笑声亲切自然,他们用坚持传递着这份属于罗行人的家乡情怀。

如今,依然有不少老罗行人生活在其中,擦肩而过的他们,其实是最好的导赏员。他们乐于给来者指路,喜于分享他们的小城故事。

虽经历了风霜雨雪、时代更迭,罗行旧圩依旧保持着本色,旧商铺连绵、古风依旧,宁静而不冷清,没有被现代化商业气息所侵蚀,留下了当地最原汁原味的乡土情怀。

手艺传承

一箩一故事

就在罗行旧圩的入口处,一个巨型竹箩,朝行人莞尔一笑,它象征着罗行人传承数十年的传统竹编技艺,更向来者诉说着罗行何以为“罗行”。

罗行旧圩原称“箩行圩汛”,它不长竹子,却以盛产竹编器具闻名遐迩。在上世纪60年代竹编盛行时,罗行上至80岁长者,下至刚懂事的幼童,都懂得竹编。

▲据《南海县志》记载,在晚明到清朝中叶的南海手工业鼎盛时期,罗行的竹器编织和西樵的缫丝、石湾的陶瓷齐名。

随着市场上各种塑料和纸制品等替代品的兴起,竹器交易繁荣不再,但在老街里,仍有人在坚守着竹编工作,竹编器具也随处可见。

年近70的甘姨,已在竹编手艺上浸润了55载光阴,“被竹子割伤是家常便饭,家人朋友经常笑我戴着‘金戒指’(创可贴)。”

百年来,一个个竹编小事虽早已被人们遗忘,但篾刀与竹子摩擦发出的声音,会一直印在罗行人心中,维系着一代又一代罗行人的家乡情怀……

罗行旧圩,如同一本泛黄了的线装书,记载着历史厚重的记忆,记载着老街上每一刻幸福的时光,正等待着你去翻阅,去品味。

出游指南

坐标:丹灶罗行圩

交通:可直接导航“丹灶罗行圩”,或乘坐212路、丹02路、丹10路在罗行圩站下车即可

门票:免费

周边游玩:丹灶翰林湖农业公园

周边美食:丹灶禾盛隆生态园(罗行旧圩内暂无餐饮店,建议游玩时带上干粮。)

来源:佛山新闻网、南海旅游

声明: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麦靖怡

Hash:fec2f8c6fdf8cf7548ec706eb51a105d8e9a05db

声明:此文由 佛山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