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同:参观大同市博物馆

10月4日下午三点左右,我和家人来到新落成不久的大同市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外观呈弧形,围绕着中央大厅盘旋而起,形成一个放射状的建筑。阳光明媚,天空湛蓝,宏大的博物馆与周围造型奇特的建筑相互辉映,勾勒出古城大同新的天际线。

大同,西汉时置县,古称云中或平城。这里曾经是辉煌的北魏国都,辽金陪都,战略要地,兵家必争。大同市博物馆基本陈列的主题为“天下大同”,体现出当地“胡汉交融”的文化特征,也表达了祈福思安和渴求和平之意。

进入博物馆大厅,迎面是一座巨大的牛车雕塑,背景为北魏时期的贵族出行图,描绘了手持兵器的护卫、吹拉弹唱的乐队、各式各样的马车,以及行走在正中间的牛车,上方乘坐着衣着华丽的贵族。通过立体与平面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大同最辉煌时期的盛世景象!

博物馆共分为三层,包括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其中,基本陈列分布在一到三层,按照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依次为“大同恐龙”“沧桑代地”“魏都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接下来,我们就以这样的顺序,一起欣赏大同市博物馆的基本陈列——

1、大同恐龙

中生代时期,距今约2.5亿年~6500万年,大同地区的地貌为断陷盆地,内部植被茂盛,湖泊水系发达,乃恐龙理想的生息繁衍的场所。因此,经过上亿年的变迁,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恐龙化石

1958年,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杨钟健院士在左云发现了蒙古疾驰龙、戈壁微角龙、氏巴克龙等三种恐龙的化石,这是大同地区发现最早的恐龙化石。此后,大同市博物馆与多家科研机构一起,在大同的市郊、左云、天镇等地进行多次调查与发掘,获得大批不同种类的恐龙化石。

展厅中,可以看到大量天镇县出土的恐龙化石,包括牙齿骨、脊椎骨和头骨等。1983年,庞其清和程政武进行考察时,在天镇县赵家沟乡康代梁山,发现12节恐龙尾椎骨化石。1989 年至1994年,他们在此进行过五次发掘,获得各类化石2300余件。经过研究,证实这些化石是世界罕见的晚白垩世新型恐龙动物群化石。

2、沧桑代地

洪荒年代,大同盆地是一座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的内陆湖,10万年前的“许家窑人”,在湖滨打制石刀石球,渔猎繁衍。大约3万年前,湖萎缩殆尽,桑干河形成,大同历史的序曲逐渐铺陈开了。

商周时期,大同地区被泛称为“狄”。春秋时期,有“赤狄”、“白狄”和“长狄”之分,见于文献的代国,即“白狄”在此地所建。公元前411年,赵献侯在今大同县境内兴建“平邑”,此乃大同建城之始。其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破楼烦、林胡,开疆扩土,在原代地东部设置代郡,西部扩增雁门郡和云中郡。这里始终是赵国的北疆重地,也是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交流融合的缓冲地带。

秦始皇一统中国之后,这里依然是天下名郡,并且筑长城以防备匈奴。长城沿线,烽火连绵,大同常常首当其冲。两汉时期,一方面加强边郡建设,立县兴城,在马邑屯集大军;另一方面实行“和亲”政策,分化瓦解敌人。

3、魏都平城

这个单元展示了大同地区最辉煌的一个时期。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开启这里作为北魏都城近百年的历史。

道武帝雄才大略,奠定封建国家的基础;太武帝气吞万里,实现北方统一的局面;冯太后和孝文帝的“太和新政”,进一步推进华夏民族的融合。北魏历代的帝王,汇聚南北文明,兼容东西精髓,创造出辉煌的平城时代。 当时,这里是中国北方,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明堂遗址和方山永固陵,记录着鲜卑人封建化的足迹;世界遗产云冈石窟,标志着佛教本土化的开端;宋绍祖和司马金龙墓出土的精美文物,见证着南北朝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进程。

斑驳拙朴的宴猎壁画,威武雄壮的兵马俑军阵,异域风情的金银玻璃器皿,将我们带回到1600年前的平城时代。中国由此迈向大唐——

4、辽金西京

辽金时期,这里作为陪都,经过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经营,成为中国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重要舞台。这里既是军事重镇,也是经济文化中心,还是佛教盛传之地。豪放的草原风格与深邃的华夏文明,造就了西京文化的独特蕴涵。

大同辽金时期的建筑就是这种独特文化的代表:气慨雄壮的华严寺大殿,结构复杂的应县木塔,建筑技艺至今令人惊叹。朴实雄宏的飞檐斗拱,装饰华丽的琉璃鸱吻,构思精巧的天宫楼阁,无不体现草原民族对晚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辽金元时期,大同地区盛行火葬,葬具多为石、陶、瓷等质地,包括瓶、塔、坛等不同的样式,雕镂彩绘,奇异瑰丽。各代随葬品中,精美瓷器居多,墓室常见壁画,多绘侍婢、筵宴、家居、出行等场景。

5、明清重镇

为抗击蒙古各部,明朝在东起鸭绿江,西迄嘉峪关的长城沿线,设置九个边防重镇,大同镇因位居“九边之首”而名重天下。大同镇以府城为中心,在周围设有前卫、后卫、左卫、右卫、左川卫、玉林卫、阳和卫、高山卫、镇虏卫、平虏卫、威远卫、井坪千户所等13个卫所,素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说。

明代隆庆议和,汉蒙开始互市,边境贸易不断,大同商旅辐辏,店坊林立,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明朝曾在大同设立马市,促进了蒙汉两族间的贸易往来;清初战乱初定,大同恢复元气。晋商由此出发,开拓北方市场,将茶叶丝绸土布、铜器、瓷器等货物转卖到塞外,大同成为中、蒙、俄商路的重要节点。

北接蒙古,东望京都,各族人民在此地长期共处,居住环境、饮食起居和节日习俗等,兼有北方民族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风情。除此之外,大同地处塞上,地寒土瘠,风沙不断,所以其室内的陈设和生活服饰,都颇具地方特点。

除了以上内容丰富的基本陈列之外,大同市博物馆的三层还有“瓷路撷珍”“妙笔丹青”“梵语清音”等专题展览,以及正在举行的《银•宴——奥地利施瓦策瑙古堡银器展》临时展览。在此就不一一介绍,大家有兴趣的话,自己去大同市博物馆看看吧!

Hash:ab35724ba731c35100891a34bee512e783380296

声明:此文由 申威隆:陕西文博一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