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林枫,他是人民的好公仆

林枫同志故居纪念馆

绥化望奎县城东南一隅,一座古朴的四合院安静地向人们敞开着大门——林枫同志故居纪念馆,到这里参观的人们,能清晰地感受到烙在展品上的那抹红色印记:百年之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林枫,曾生活在这里。

林枫,1906年9月30日出生在黑龙江望奎县,1927年3月在天津南开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5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历任北平市委书记、晋西南省委书记、中共东北局副书记、中央高级党校校长、党委书记等职。

“自1945年抗战胜利至1954年底离开东北,10年间,林枫同志殚精竭虑,忘我工作,始终如一地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坚持原则、求真务实,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极端负责的无产阶级的崇高品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林枫同志故居纪念馆内,听着讲解员平缓清晰的讲解,看着泛黄的信函、文件、老旧的钢笔、斑驳的皮质公文包、摩挲得锃亮的铜墨盒……一件件文物和表情坚毅的林枫塑像在记者脑海中叠合,耳边似有大提琴缓缓奏响,低沉安静,却又慷慨激昂,全情演绎着这座房子的主人公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永生牌钢笔

“……我常常听到他对一些干部说,认识问题要深刻,要入骨三分。工作要流汗,才有成效……他对党忠诚,为人正派,看问题深刻,有远见卓实,又有丰富的感情……”

——郭明秋《职业革命家》

在林枫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一贯坚持从实际出发,走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他认为只有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是检验纲领行动的试金石。

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一级调研员崔艳波提供的资料显示,早在进入东北之前,林枫在晋绥边区召开的一次大会上曾明确指出“大家到东北去,要为人民好好服务,每个人都要变成一棵柳树,与当地人民结合好。”到东北后,在1947年和1948年的东北行政会议上,他反复强调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他说:“整个民主政权的建立及其工作,都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无论政策、法令、法律、制度、组织形式、工作作风、生活方式等等,都应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果我们能经常根据这一条办事,基本上是不会错的。”

林枫对东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的进展状况非常关心。由于受当时“左”的错误影响,加上深受压迫的农民报仇心切,土地改革运动一度偏离了正确轨道,各地侵害中农利益的现象比较严重,不能正确对待地主富农。有人提出“贫雇农打江山,贫雇农坐江山”“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

针对这些问题,当时负责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作的林枫组织几个调查组分赴各地搞调查。他亲自带队两次到安达县,先后利用一个多月时间在昂昂溪齐齐哈尔北安、绥化、佳木斯牡丹江等地调研。通过调查林枫了解了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关措施,土改中“左”的倾向很快得到纠正,保证了土改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土改结束后,又出现了新的情况。在北满部分地区,农民自发地组织了“合伙组”“合作社”等农业联合组织,有人认为这是干部强迫命令搞起来的“空想农业社会主义”,要求解散这些组织。林枫以高度求实的精神,既不搞强迫命令,又不能挫伤农民积极性。他深入到绥化、牡丹江、佳木斯等地农村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经了解发现,由于北满地区拥有大片可垦荒地,而小农经济是分散经营的,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贫雇农在分得土地耕畜后自发地组织起互助合作组织,这是新情况下的新事物。林枫认为互助合作是由一般互助走向集体农业的过渡形式,如果看不到或者不重视它的社会主义因素,就会犯右倾错误;如果忽视或否定它的私有基础,过急地扩大公共积累,就会犯“左”倾错误。搞互助合作要由低级到高级。

后来的农村合作进程验证了林枫的远见卓识。

林枫用过的公文包

“……他认真听取意见,平心静气地讨论,虚心地说服教育,从来不勉强别人接受他的意见,他的这种民主作风赢得了我对他由衷的信任和尊敬……”

——姚依林回忆

身为东北行政领导人,林枫从不搞特殊化,生活俭朴,经常轻车简从,从不给地方添麻烦。

据当时在东北工作的关梦觉教授回忆:“1948年夏,有一天,我在齐齐哈尔街头遇见了林枫同志,一打听才知道他是乘火车来视察工作的,未惊动任何人,就从车站步行十来里路走到城里。我认出他后,陪他到(黑嫩省)省政府大楼休息。林枫同志真是一个人民的好公仆啊!”

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林枫发现东北西部广大地区的农民虽然获得了土地,但恶劣的自然环境还在困扰着他们。每到春季风沙袭来时,农民们就得躲避,“沙进人退”。于是他组织专家调研,经过研究,于1951年7月向东北人民政府提出营造西部地区防护林的建议。1952年1月,东北人民政府作出《关于营造东北地区西部防护林带的决定》,东北防护林带东起辽东半岛和山海关,北至兴安岭以南的富裕甘南,长1100余公里,最宽300余公里,总括60余县,预计受益面积约达40余万平方公里。这一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显示了林枫对人民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高度负责的精神。

整治水患是林枫为东北人民解决的又一件大事。东北境内的主要河流辽河流域经常发生严重水患,每年都有千百万亩农田遭到洪水的侵袭,不仅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且水土流失严重。林枫在抗洪救灾的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必须从根本上治理水患,变害为利,否则人民生活就不能稳定,生产热情就不能高涨,百姓利益就得不到保障。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林枫提出在浑河流域的大伙房修建集防洪、灌溉、城市用水、发电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库。在林枫指导下,1958年水库基本建成,它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是由于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形势蒸蒸日上,取得了很大成绩。解放战争三年时间,东北地区支援前线粮食达450万吨。辽沈战役期间,支援前线的粮食达1.1亿多万斤,从而保证了军用民需。

学习毛选笔记本

“…他那深沉的爱国心,他的严肃、诚恳和明晰……虽然外表看上去是显得疲倦,但他谈话的逻辑和说服力比雄辩的演说更有力量。”

——爱泼斯坦:《我认识和了解的林枫同志》

1955年,林枫出任中共中央东北地区工作部部长,党中央副秘书长,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主任,协助周恩来总理负责全国的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方面的工作。在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林枫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63年初,林枫调任中央高级党校校长、党委书记。

“在新的形势下要重新教育干部……培养出一批有理论修养、有坚强党性的领导骨干,以适应革命和建设发展的需要……学习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规律,实是求是地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革命和建设中的各种问题。”这是1963年,在中央向全党提出“重新教育干部”重要任务时,林枫向中央所递交的报告中所提出的。而这份报告,也正是中央党校历史上有名的“四一报告”。这些办学方针和原则的提出,为党校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在2021年4月的北国初春,伫立在林枫同志故居纪念馆中,倾听着耳边清晰明脆的讲解,回想半个世纪前,一位伟大共产党人的身体力行与远见卓识,即便投射于今日的新形势之中,仍然充满着无尽活力和持续洗涤思想的澎湃动能。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Hash:ad83e56cc7d69d60f53c55d67e13d2a5b8ca2c60

声明:此文由 这里是东宁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