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百姓美好愿望的见龙桥

神龙庇佑着历史悠久的沙溪

早些时候的沙溪镇,有七浦和横沥两条河流纵横成十字,其中沿七浦有塘南、塘北两条街,东西长达三里,沿横沥有北弄,南北延伸也有里许,然而毕竟是区区弹丸之地,别说在在全国地图上,就是在江苏省地图上也很难找到它的踪迹。

然而就在这一小块土地上,却与神话传说中的龙十分投缘,除了现在白云路沙南路口和老街路口新建的牌楼、牌坊上雕刻云龙图案,镇东农贸市场边上重建了一座五龙桥以沟通老七浦两岸外,原本还有一座见龙桥呢。

由于见龙桥地处较为偏僻,拆毁的时间又比较早,所以镇地百姓对它的印象并不深刻,尤其是镇上的年轻人,甚至还不知道曾经存在过这座桥呢。

沙溪镇是块难得的福地,这一点似乎已经被大量的史实所印证了。在漫长的千年历史中,除了清顺治元年(1644年),被南下的清兵横扫过一次,以及“文革”(1966年至1976年)时期经历了十年浩劫以外,很少遭遇过祸及全镇的兵燹之灾。而且镇地处于长江海口,河流众多,灌溉方便,排涝容易,无论高田低田,皆可获益,加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年份较多,因此民风淳朴,人心向善,百姓们安居乐业,其情融融,其乐陶陶。所以会如此,用镇上一些老人的迷信说法: 沙溪乃风水宝地也。确实,沙溪自古以来农耕发达,经济富饶,注重教化,人文荟萃,据地方史料记载,自宋代到清代乾隆初年,仅进士就出了二十七位,举人有四十八位之多,至于秀才,就更加难以计数了,这些数字仅限于当年的沙溪镇,并不是现在意义上被扩展了的沙溪镇。由于当年科学技术尚欠发达,认识水平还很低下,人们对于这一方土地独有的兴旺景象难以作出合情合理的解释,以为自己所能享受到的一切,都是由于无所不能的一条龙在庇护,于是就产生了一段神话般的传说。

沙溪有一条降福于百姓的龙

那么,给沙溪镇百姓带来种种福音的龙在哪里呢?

终于有一天,人们发现这一条龙就在见龙桥的下面。

见龙桥

初建年代不详,为石板平桥。它在清乾隆三年(1738年)重建,古址在马蹄湾原沙溪镇小化工厂以北,跨北横沥支河口,为北道院转河池上的通道之一。

据民间传说

流经沙溪镇区的北横沥河段便是整条龙的化身:龙尾是延真道院(俗称北道院,解放后做国家粮库,上世纪70年代全部被拆毁,现已易为沙溪镇苗圃)。龙首是陈抟桥(在沙溪古镇老街,连接西市街和西门街,1966年北横沥拓宽,古桥被拆毁,重建后的新桥易名为“四清桥”。原来桥下之水一直向南与南横沥贯通,现在南横沥一段已被填塞,旧貌不复观焉)。北横沥从陈抟桥到北道院的这一段水面,长一里有余,曲折有致,弯弯绕绕,波光粼粼,正显出了飞龙舞腾的身形,颇有灵动生气之感:龙在喜悦时波光荡漾,风清云淡;龙在发怒时波涛汹涌,掀天撼地;龙在哀戚时水流缓动,如泣如诉;龙在欢乐时波掀皱纹,浪戏驳岸。画龙点晴,龙眼有二,点缀巧妙,熠熠生辉:一为新桥(又名利济桥)北堍与西市街相交处的一口古井,现尚存,唯为了便利行人和车辆交通以及安全,井圈已被撤去,井口亦被封住了;另一为原在西门街天泉弄口的一口古井,亦称天泉井,沙溪古八景之“天泉望月”即此。此井久废不复存,只有井口上一块石板似属其遗存。沿着这两口古井遗址向南延伸30米左右距离,一为新桥,另一为西石桥(初名西宅桥、登津桥,又名通津桥,1958年被拆除,桥石移至新七浦岸畔建造了轮船码头),这两座桥便是两根向上微翘,显得威武雄壮的龙须了。至于刚劲威猛有力的龙爪,一为南道院(旧名延禧万寿观,故址即今沙溪高级中学),在北横沥河西;另一为白衣殿(解放后易为大众剧场,今已废毁,故址在今沙溪工人文化宫和万宝商厦一带)在北横沥河东。至此,整条龙的龙首、龙尾、龙身、龙眼、龙须、龙爪一应俱全,整个龙体栩栩如生,与蓝天碧水幻化成一体,让人惊叹造化鬼斧神工的魔力是如此不可思议和如此伟大,同时也会让人惊叹沙溪镇百姓的想像力是如此地神奇和丰富。

站在见龙桥上,仰首观云,低头看水,可以窥见降福于沙溪的“龙”之全貌,“见龙桥”之名由此而得。

Hash:7526f3f338f46d46ec17412722d41d12ffc23b21

声明:此文由 太仓生活服务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