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历史的足音——揭开辽源建城始末

▲夕阳辉映魁星楼。

辽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一个具有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清朝康熙年间(1661-1722年),辽源一带正式划为盛京围场,专为皇室狩猎用地。清光绪4年(1878年),盛京将军增祺向清廷奏请开禁。光绪28年(1902年),开放围场,清政府在围场一隅辟县设治,始称西安县,后改为西安市。

1952年4月,西安市以东辽河发源于此易名为辽源市。

1983年10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辽源市改为省辖地级市,城区龙山、西安两区,同时恢复东辽县建制,将东辽县、东丰县划归辽源市。

历史告白之

几千年前的人类文明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时期,大致相当于中原的夏商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他们的生存足迹。从辽源市区水源地遗址发现的“人”字形刻制纹陶片和东丰、东辽几处遗址中采集到的打制石器可以得到证明。

据文献记载,商周时期东北广大地区一直为肃慎、秽貊、东胡等少数民族和原始部族所居住,史书中将这些民族统称为“东北夷”。此后,夫余、鲜卑、高句丽契丹、勿吉(女真)等民族都曾在这里活动过,这从地上地下保存的古代遗址都可以得到证实。

从目前发现的各个时期的遗址分布情况看,辽源地区的先民在原始社会时期,大多“依山谷以为居”,居住场所一般坐落在丘岗的自然阳面缓坡。随着历史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到了青铜器时代,人们为了取水、交通或捕捞的需要,开始移居到较为平坦的地域,沿河而居了。从遗址中采集到的文物可以看出,先民们的生产工具主要是打制与磨制的石刀、石斧、石镰、石锄等,生活用具主要有罐、壶、杯、鼎等陶器。

到了铁器时代,从发掘的遗址看,辽源地区的先民们仍然居住在较浅的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从事着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生产劳动。但制陶、缝纫等手工生产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掌握了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事一些比较简单的铸造。

龙首山山城遗址。本报记者 隋二龙 摄

历史告白之

汉代后出现城池

到了汉代,出现了城池。城池一般位于地势险要、紧扼水陆交通要道的山丘上,规模较小,周长大多在220—520米之间,城垣为山皮土堆筑,有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往往设两重城垣。汉文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活动于浑江鸭绿江流域的高句丽夺取了辽东,辽源地区进入了高句丽时代。此时,辽源市区内的龙首山是一座重要城池。此外,在距离市区不远的工农古城和城子山古城也是两座较为重要的城池。

辽金时期,辽源地区的活动人口增多,仅发现的城址、遗址墓葬就达近百处。这个时期所筑的城池,按所处地理形势异同可分为山城和平原城两类。无论是山城或平原城,大多依山傍水,以便于从事农牧渔猎活动。

现今,东辽县安恕镇城仁村小城沟古城是当时最大的城,它周长达2000米,城内灰色方砖、布纹瓦较多。根据《东北古印钩沉》一书记载和当地农民介绍这里曾出土过一枚“合里哥谋之印”。“谋克”是“百夫长”的意思。金代在实行路府州县制的同时,还推行猛安谋克制。“三百户为一谋克”。可以看出,金代时期小城沟古城是当时这一带的统治中心,最高统治者合里哥勃极烈就居住在这里。

在距离辽源市区不远的西安区灯塔乡高古村西南约1公里处的平原地带,也有一处古城。古城呈方形,周长1120米。从采集到的一些辽金时代文物看,800年前的契丹、女真族在这里居住过。

到了周朝时期,设辽东郡,辽源地区在辽东郡的北部边沿。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设右北平、辽西、辽东郡,管理东北地区,那时,辽源地区所属辽东郡北部边沿。

▲龙首山城东墙。

历史告白之

与中原的关系及政权建设

早在秦朝之前,地处东北境的辽源地区与中原有着一定的联系。自三国时起,中原地区除晋朝有一段暂时的统一之外,基本上处于封建割据的混战之中。此时,东北的高句丽时服时叛,并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曹魏时期,又一次扩大到东辽河上游一带,此后一直到隋朝,辽源地区基本上属于高句丽的势力范围。

唐灭高句丽后,原居朝鲜属靺鞨族的大祚荣随其父仲象徒居营州,后又来到今敦化县址。大祚荣被武则天封为渤海郡王,唐玄宗时改称渤海。渤海兴盛时期,其地域广大,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辽源地区当时隶属长岭府和扶余府,东丰县长岭府西境,东辽县属扶余府。

辽灭渤海国后,基本结束了北方的地方政权割据局面。公元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设上京、东京、西京、中京、南京五道,辽源地区隶属于东京道长岭府。到了金代,金在东北设上京、咸平、东京、北京四路,辽源地区隶属咸平路成平府管辖。元朝时,沿金制,辽源地区隶属于辽阳行省开原路咸平府管辖。明朝,废除了行省制,建立了十三布政司,辖全国府州县。再后来,明朝政府又设置三万卫管理东北北方各族,辽源地区由三万卫管辖。直至明末,辽源地区属于海西女真的哈达部、叶赫部被努尔哈赤领导的建州女真所征服。

▲依次为红衣陶双耳鼓腹罐(新石器时代);陶、瓷、粗瓷缸胎残件(辽金时代);双耳球腹陶罐(高句丽时期)。本报记者 隋二龙 摄

历史告白之

叶赫国东城的昨世今生

明朝末年,位于辽源市区的龙首山是一座著名的城堡,是海西女真扈伦部叶赫那拉家族的东城所在地,史称“叶赫国东城”。

叶赫国东城之所以修筑在龙首山上,是因为这里南临东辽河,山势陡峭,形成天然屏障,易守难攻。

当时,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分为海西、建州、野人三大部分,海西女真各部中扈伦部又下分叶赫、哈达、辉发、乌拉4个小部,在这4个小部中,叶赫部又最强大。哈达部活跃在东丰一带,辉发部活跃在辉南一带,乌拉部活跃在吉林一带,而叶赫部则活跃在今辽源市区、东辽县、西丰县伊通南部梨树县东南部的广大地区。

居住在龙首山的叶赫部族的祖先原姓土默特,后改姓那拉,建立了部族政权,号称“叶赫国”。其始祖是星根达尔汉,曾经任明朝塔鲁木卫的卫指挥使。星根达尔汉死后,根据世袭最后传位太杵。太杵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清佳努和杨吉努统一了叶赫各部落,都作了叶赫那拉族的贝勒,依险修筑两座城池,兄弟二人各居一城。清佳努居西城,在“吉林界叶赫站”,即现在的梨树县叶赫乡。杨吉努居东城,在“县城东之龙首山,土人云大疙瘩者也”,也就是现在辽源市区内的龙首山。

▲辽源设治建城百年庆典现场。

历史告白之

辽源设治建城统揽

清朝康熙年间,辽源境内正式划分为盛京围场,直到光绪四年(1878年)盛京将军增祺以“鲜围场地多被流民私垦”为由,向清廷奏请开发。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经奉天督军增祺奏请,在今辽源境内西部东部各建置一县,西部称西安县,东部称东平县,隶属奉天省海龙府。

1912年,成立西安县、东平县行政公署,由辽宁省管辖。1914年,废除海龙府,是年6月,辽宁省改为奉天省,西安县、东平县归奉天省辽沈道管辖,同年3月,东平县改名东丰县。1920年,西安县、东丰县归奉天省直属。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实行省制,改奉天省为辽宁省,西安县、东丰县隶属辽宁省管辖。

1948年10月15日,中共辽北省委决定建立西安市,属辽北省直属。1952年4月3日,因西安市与陕西省西安市重名,更名为辽源市。1954年6月,辽东省撤销,辽源市和西安县、东丰县划归古林省通化专区管辖,辽源为省直属市。1956年8月1日,西安县更名为东辽县,东辽县改由吉林省怀德专区管辖。1958年,辽源市划归吉林省四平专区代管。东辽县、东丰县划入四平专区管辖。1959年3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吉林省政府决定撤销东辽县,将东辽县的行政区划入辽源市。

1983年10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东辽县建制,辽源市升为地级市,下辖龙山、西安两区和东辽、东丰两县。辽源市改为省辖市。

吉林日报记者 隋二龙 赵蓓蓓

策划人:毕玮琳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为辽源市委宣传部提供。)

参考资料:

《辽源今昔》。

专家简介:

曲道德,1964年2月出生。辽源市工商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第二届中国鹿业协会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辽源市鹿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辽源市东辽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理论研究组组长。《辽源故事》主编。代表作品有《中国鹿文化》《尘封的秘密》等。

说吉林,看东北,请关注大东北V公众号

Hash:2efaf5ba1fd81599bddb6eb04e5a1b98acd0ecfc

声明:此文由 大东北V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