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河套彻底摆脱黄河水患的“二黄河”——总干渠
河套灌区总干渠,是黄河流域输水流量最大的人工开挖干渠, 是河套灌区的输水大动脉,河套灌区因此成为我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中的一个,以及亚洲最大的一首制引水灌区。总干渠因此被内蒙古巴彦淖尔人民亲切地称为“二黄河”。
河套灌区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灌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自古以来,水利在巴彦淖尔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是无坝自流引水,受上游水量大小的影响,河套地区水大成涝,水小受旱,旱涝丰枯全凭自然,河套人民灌溉成本巨大,灌区土地利用率很低,大量土地“望河兴叹”。
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下,河套灌区开始了全新时期的建设。1957年,国家出台河套灌区发展规划,修建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1958年11月15日,总干渠第一次动工开挖;1967年,横跨巴彦淖尔东西230余公里的总干渠全线完工通水至三湖河,黄河水终于通过总干渠在河套灌区实现了可控调节和全域覆盖。年均约50亿立方米的黄河水,经由灌区10.36万条、7级灌排渠(沟)道的接力输送,支撑着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总干渠的通水彻底结束了河套灌区无坝自流引水的历史,使河套人民彻底摆脱了黄河水患。
60多年前的寒冬里,2.3万多名河套各族儿女奋战在开挖总干渠的施工现场。1959至1961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粮食、资源短缺,施工条件落后,民工们硬是用锹挖背扛完成了总干渠的开挖,为河套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总干”精神。
60多年以来,几代水利人与河套人民一道,发扬“总干”精神,进行了引水建设、排水畅通、世行配套、节水改造4次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实现了从无坝引水到有坝引水、从有灌无排到灌排配套、从粗放灌溉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三大历史跨越。
总干渠开挖以来,河套灌区灌溉面积由290万亩发展到目前逾千万亩,灌区多年平均粮食年产量稳定在60亿斤以上,油料60万吨,成为国家、自治区重要的粮油及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和对灌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巴彦淖尔市的第二、第三产业也迎来了蓬勃的发展。在生态建设和人居环境方面,总干渠的引水为全市大小湖泊、海子、湿地、公园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补给,各级交通网络绿化带用水也有赖总干渠的输送,全市森林覆盖率从改革开放初的13%提高到现在的21%,成为名副其实的“塞外明珠”。乌兰夫、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河套灌区。
近年来,灌区利用排水系统每年为工业和城镇排水约5000万立方米,累计为乌梁素海实施生态补水近28亿立方米,为保障巴彦淖尔市工业城镇排水安全和乌梁素海及灌区水生态环境改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河套灌区水利建设的历程,是一部河套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和发展史,也是河套人民奋力奔向小康的幸福史。她和当年河南林县人民开挖红旗渠的壮举一样,永远载入河套人民和中国人民科学治水的史册,也必将成为世界水利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9年,河套灌区被列入(第六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记者 李建国 文/摄)
来源:中国水利报社
Hash:6cf9bbf04fe7ed9e574aa2367b240f1d32159d18
声明:此文由 水利家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