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石:千年明珠沉江底
古代广州
有著名三石
海珠石 海印石 浮丘石
据说,珠江亦因海珠石而得名
在水中央
海珠石
海珠石是一座屹立江心的小岛。许多关于海珠石的描述,称该石“因长期被江水冲刷而浑圆如珠”,那是望文生义,以为”珠“就一定是圆滑的。
其实,早在南汉年间,海珠石上就有一座慈度寺。南宋吏部侍郎龙图学士李昴英及第前,常在此读书,后来人们就把他读书处称为“探花台”。又在慈度寺旁建文溪祠,祭祀这位以清操知名的吏部侍郎龙图学士。
据古书记载,海珠石广袤二亩,上有“古榕十余株,四边蟠结,游人往往息舟其阴”,小商贩们摇着小船,向游人兜售荔枝、蒲桃、芙蓉、素馨,随潮往来,怡然自乐。可见也是一处江渚胜概,并不是浑圆如珠。
据清康熙《广州府志》、清同治《番禺县志》和李琯朗《海珠志》(清乾隆十九年刊本)的记载:
广州府志
珠江。按县志,即城南江。中有石,名海珠,方广亩余,屹峙洪涛中。上有慈度寺,宋忠简公李昴英读书处。宝庆二年及第,构书院其上,遂称名胜。后人即为祠祀之。张镇孙于此结龙头会,尝以大魁自期,后状元及第。东有向阳堂,西有凭虚亭,今为炮台。
番禺县志
海珠石在城南门外江水中,长二十余丈,广半之,上有海珠寺。
海珠志
《图说》云:‘海珠在广州城南大江中,巨石平敷水面,长二十余丈,广半之。宋末呼为海珠洲,旧说有贾胡坠明珠径寸一颗于江心,后化为石,因以名洲。又谓广人知海不知江,故凡江皆呼为海,因石圆润在江心,故曰海珠。’
关于海珠石的两个传说
赵佗的阳燧宝珠
1
鲍姑说
相传东晋某年三元宫演大戏,有个讨饭的老太婆碰翻了酒档的一瓮酒,被档主抓住要赔钱,老太婆身无分文,无法脱身。一个路过的书生崔炜替她赔了钱。这个老太婆原来是仙人鲍姑化身,她后来施法术让崔炜游了赵佗墓。崔炜在墓中得到赵佗的镇国之宝——阳燧宝珠。
消息传开后,有波斯商人以十万贯重金购买。波斯商人带着宝珠回国,船刚出码头,就遇上狂风,白浪滔天,宝珠已从他掌心跃起,如一道白光,射入江中,三转两转,钻到一块巨石下面去了。从此以后,谁也找不到它了。人们便把这条江叫做珠江;那块巨石便是海珠石。广州有海珠路、迎珠街、连珠街等地名,都是源于这块海珠石。
江中小岛就是海珠石
山河浴日图
2
赵举人说
相传以前有个赵举人,住在光孝寺的后花园旁边,书房前有一个很大的洗砚池。一天,家童失手把端砚掉进洗砚池里了,下池去找,却捞上来了一块青绿色的大石板,长三尺,宽两尺,厚五寸,晶莹光滑。赵举人见了喜欢,便珍藏起来。
后来,赵举人家道中落,不得不变卖古董,某日有洋商说要买他的珍宝,挑中了那块青石板。赵举人正犹豫之间,洋商说:“你若不肯整块出让,可将它分成三块,我取中间一块,酬金三千。”赵举人大喜,便请来石匠,把青石剖开。中间那块竟是一幅天然的山河浴日图,绿水青山,旭日初升,映出一片霞光。赵举人把肠子都悔青了,但买卖契约已签,无得反悔了。
洋商拿了宝石后,急奔坡山渡口(今广州惠福路五仙观附近),登船返国。船出码头,即起大风浪,把船推回码头,风浪遂平。第二次开船后又是这样。洋商第三次开航,但这次船被一个大浪掀翻,人与石俱沉没海底,无了踪影。坊间传说,河山宝石形同中国江山,海神原想把它送回陆上,但两次都不成功,只好将它沉到海底。翌日,沉船之处浮起一座小岛,为宝石所化,即海珠石了。
远眺海珠石
明清时代,海珠石所在的水域称为“沉珠浦”,相传有人下水探珠,在江底见有蛟龙盘护明珠。一传十,十传百,愈传愈神奇。清康熙《广州府志》这样记载:“沉珠浦,在府城南三里,江中有石号‘海珠’,出水高丈馀,阔二亩,上有慈度寺、李昴英祠。旧志:昔有贾胡有明月珠,跃入水中,购善没者下求之,见蛟龙盘护,遂骇而出,即其地也。其说不经。”
海珠石上的海珠公园
20世纪初,海珠石仍然耸立中流,每逢大潮,水势滃然而至,骤分左右,浪声响腾,余韵不息。1928年岛上建了一座“海珠公园”,游人更是往来不绝,红裙绿衣,白叟黄童,多如过江之鲫。1931年,政府认为海珠石造成这个河段水流过急,对于航船有危险,决定炸毁海珠石,填江筑堤,开辟马路(今沿江西路)。填得土地的价值,用来支付炸石筑堤与建筑海珠桥的工程费用。当年炸海珠石的费用,为78万5125元零八仙。
几乎所有关于广州历史的书籍,都会提到海珠桥,因为它是广州城区第一座跨江大桥。1933年2月落成,当年的造价是103.2万两白银,大部分来自于填江卖地所得的钱。全长183米,整座大桥以钢铁和水泥为材料,外形庄严显赫,构造穷工极巧,中段桥面由电力控制起降开合,使大型轮船可以从桥下通过。烟消日出之际,临江遥瞩,长桥卧波,风帆上下,景色蔚为壮观。
1932年,东南亚著名华侨企业家胡文虎家族在长堤东端购地建筑永安堂大厦,作为虎标万金油的总批发处。这是广州第一幢欧洲风格的钟楼式建筑。1996年,胡文虎的后人胡仙女士把永安堂捐赠给广州市政府,做了“少儿图书馆”。长堤西端的爱群大厦,是1934年由香港爱群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留美归来的建筑师陈荣枝与李炳垣合作设计,仿美国摩天大楼风格,楼高63米,共15层,是广州当时最高的建筑。
永安堂
2000年沿江路进行市政施工时,在沿江西路与新堤一横路交汇处,挖出一段30米长的海珠石,距离地面约三米。每逢日落风生,江水退潮之际,江岸堤下方,一段约60米宽的海珠石,便在晦冥的暮色中,悄然浮现。人世间,虽然星移物换,但有一些东西是永远不变的,就像这块海珠石,它的名字,永远让人想及那些风月无边的老故事。消失了,又再重现眼前。
关注本号,有更多精彩文章,请按以下步骤操作,谢谢:
Hash:e6dc635e75e546c1b2a7389af0815c8b2ae6adae
声明:此文由 历史现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