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平:千古一塔
图片来源 | 网络
千古一塔
山西,像一条浑浊的老河,彻夜奔腾,融汇着根祖文化、佛教文化、晋商文化、边塞文化,以及古建文化等等。每一种文化都在黄土地上落地生根,每一种文化都负起了崇高的使命。
应县,一直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散发着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而应县木塔,就是应县历史文化的最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及至世界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为应县木塔专修志书,堪存堪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
大约几万年前的应县,是人们称之为大同湖的一部分。后来,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受自然气候以及自然现象的影响,经历了多次变化,慢慢,石匣山口被切割开,湖水泄尽,湖底露出水面,大同湖的遗水形成了一条桑干河从中蜿蜒而过。
在距今大约8000到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老的人类便来到应县的桑干河畔生活。边耀与岑嘴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与鸵鸟卵化石,以及夹沙陶真实地证明了他们的存在。至此,人类的脚步便在这片土地上不曾停歇,然而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应县一直在多民族的矛盾与交融中走过。
从夏商到战国的鬼方、土方、林胡以及楼烦的频繁活动,到汉武帝时下令从关中一带移民70万口充实塞外,再到北魏时期,应县作为重要的战略据点,也一度成为与魏都平城并驾齐驱的都市级区域,应县始终在多种文化中缓缓而行。到了后唐时期,沙陀人又以烈马豪情之势踏进应县大地,他们把根扎在了这里。
历史就是一座大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匈奴、鲜卑、突厥,一个个草原民族在短暂的绚烂之后退场了。而一个从青牛白马传说中走来的民族开始了他们辉煌的生命征程。
当踌躇满志的契丹人,欢喜地捧着“澶渊之盟”和“重熙增币”后从大宋迫胁而来的金币,以及他们实行南北分治而日渐殷实的国库,开始构想着一个个伟大的宣示时,应县,收拢了他们热切的目光。
应县地控雁门关绝险,距辽兴宗设立的西京大同不过百余里,是辽帝国的西南门户,具有重要的军事与政治地位。而兴宗皇后萧挞里是应县人,是一位狂热的崇佛者。在她的家乡建一座无以伦比的佛塔,更是众望所归,顺理成章。
于是,在辽清宁二年(1056年),一座全木结构,高约67.31米的佛塔,终于在虔诚的佛乐和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中诞生了。
图片选自《应县木塔志》
这座塔,融合了太多的民族文化,与这片土地上的山山水水一样,从遥远绵长的历史走来,耸立在苍茫的塞外。
木塔的位置布局,显然保持了南北朝风格;塔的身后,大殿建在高台上,用甬道与塔相连,在大殿檐下恰好看到塔身后檐,则属于辽代设计的一个特点;而构架原则,采用内外槽制度,在结构上的“叉柱造”,又是唐时期木结构楼阁建筑的特点。
应县木塔虽然是佛塔,但同中国上古两大文化主流道家与儒学不无关系。塔平面的八角形、木制藻井的二龙戏珠、塔高九层之九,其明五暗四,以及六檐之六这些数字都与《周易》文化密切相关。纯木结构建筑也是表示木德参尽天地之化育。中国道家把五行学之“金、木、水、火、土”配以“义、仁、智、礼、信”五伦五德而一一对应,木居首。木塔表里如一的高度统一,更有其道家学术思想在兼容并蓄儒释道三家文化以及其不可分的精髓内涵,《周易》的理、法、像、数,以及周、秦到两汉、魏、晋,用在天文物理学原理与原则的五行、干支、罗经,这些形而上、形而下的玄学阴阳原理,一齐融入贯注在这座古老神奇的塔中。
一至四层平座断面图
图片选自《应县木塔志》
木塔中的佛造像,则继承了唐朝的典雅与端庄,吸收了南宋造像写实的手法,同时又融入了契丹和北方地区传统的审美情趣和表现技法,在整体风格上体现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展现出辽代造像独特的文化艺术风貌。如塔内一层彩塑大佛,双目微启,鼻梁清秀,唇边却蓄着石绿色的卷曲胡须,两耳不像一般佛像耳垂垂肩,则是戴着耳环,是典型的辽风格。但大佛身披的三爪龙袍,又是典型的汉文化元素。
一层藻井
图片选自|《应县木塔志》
高高悬挂在塔檐上的辽铃,与我国现存的辽钟外观极为相像,基本传承了西周甬钟和战国乐钟的外貌特征。
这一座塔的诞生,使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从未停止的民族交融瞬间被具体地体现了出来。这种交融不是一个契丹王朝所能承载起的,而是应县漫长历史文化的一点一滴汇聚。每一个王朝都功不可没;每一个民族都留下了自己的气息。
中国古建艺术的典范
图片来源 | 网络
应县木塔建在佛宫寺内,位于大殿前的中轴线上,属于楼阁式的木结构形式。
图片选自 |《应县木塔志》
塔的基座是外包砖石的夯土,台基下层为方形,上层八角形。塔身五层六檐,各层之间又夹设暗层,实为九层。整体用24根明柱支撑,底层除外圈明柱外,墙里还有24根暗柱,里圈也有8根大柱,这32根不为人见的柱子承受着木塔的主要重量。外圈每层24根柱子组成一个筒,里圈每层8根柱子组成一个筒,然后用梁、枋、斜撑把这两个筒连接起来。底层的柱头上由梁、斗拱组成一个铺作层,上一层的柱子十字开口,叉骑于下层柱子上。
天柱地轴景观示意图
图片选自|《应县木塔志》
木塔的外形雄壮安定,舒展的屋檐、挑出的平坐和透空的门窗格子则丰富了立面和外形轮廓,斗拱飞檐,手法变幻多样,设计之精湛又让木塔尽显了玲珑,那54种斗拱是集斗拱形制之大成,被梁思成称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斗拱博物馆”。
人类世界再找不到一个相同的它,应县木塔,如此孤傲地存在着。
塔内的每层都装有木质楼梯,可逐级攀登至塔顶。五个明层的内槽都供奉着佛像,外槽为走廊,塔顶是八角攒尖式,顶上的铁刹以砖砌仰莲两层为座,上置铁莲一层,承托铁制覆钵、相轮、宝盖、圆光等。在木塔每层八角之上都挂着风铃,每有风起,铃声回荡,或低沉,或清脆,带着远古的风尘,也尽显了佛的禅意,这无疑成为了点睛的一笔。
若是夜晚,信步来到木塔前,远远就看到它沉重地矗立在苍穹之下,高耸的塔刹直指星空。如果所站位置适当,则会发现塔刹的顶尖正好和北极星粘连在一起,整个天空是绕着刹顶旋转,故而古人赞塔为“天柱地轴”。
“日光沐佛”“秋水倒影”“百尺莲开”等等,都是木塔留在岁月里的美不胜收。
图片选自|《应县木塔志》
金元年间,骑着一头笨拙毛驴的元好问来了,他说,“平野风埃接戍楼,边城三月似穷秋。人家土屋才容膝,驿路旃车不断头。随俗未甘尝马湩,敌寒直欲御羊裘。十年紫禁烟花绕,此日云山是应州。”他连住十日,豪饮醉诗,乐在其间,于是又有了“缥缈层檐凤翼张,南山相望郁苍苍。七重宝树围金界,十色雯华拥画梁。”的不朽篇章。
1933 年,又一个骑驴人寻访到了这里,他叫梁思成。他惊奇地叫道:好得令人叫绝!他迫不及待地和他的同伴们测量着木塔的每一处,竟至双脚悬空攀上了塔刹,他内心的欣喜连着林徽因的心率,惊动了整个世界建筑界。
图片来源 | 网络
一批又一批专家学者随着梁思成的步伐,把求索的脚印留在应县。陈明达、李世温、张畅耕……为应县木塔的前世今生,他们几乎奉献了毕生精力。
多少伟人名流,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应县木塔,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胡耀邦、乔石、李铁映、华国锋、钱其琛,爱泼斯坦、赵朴初、关山月、沈鹏……
它的神秘,至今无人能完全解读。就像“洪武元年四月初八日,塔顶佛灯,连明三夜,比昼尤光,烨烨不散”。即是近年,亦有人看到塔顶放光。还有那些终日绕飞木塔的麻燕,从远古一直孤傲地完成着一种自身的意义。
应县木塔作为中国古建艺术的杰出典范,不仅体现在它的构筑宏伟,更体现在它历经风雨巍然屹立的顽强生命力。
元大德九年,大同路地震,震毁房屋5800余间,压死1400余人。元顺帝时,应州大震7日,明成化三年五月初八、明成化二十年、明弘治十五、正德元年、正德八年,以及1966年邢台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还有1991年大同、阳高地震,不管震区在应县还是波及应县,木塔一直岿然不动。
民国22年(1933)应县木塔老照片
图片选自|《应县木塔志》
1926 年农历四月二十一日,冯玉祥国民军第五军方振武部与晋军在应县交战,木塔上下被炮轰二百余弹。隆隆炮声穿透了历史的天空,伤痕累累的木塔依然挺立。而当狂热浮躁席卷全国的时候,稚气未退的红卫兵拉倒佛像、掏空佛肚,一把大火烧掉的不仅是经卷,熊熊烈焰中我们看到的是佛的孤独、佛的眼泪,以及人类文明的阵痛。
要有多少的坚强才能抵挡了这密密麻麻的灾难?要有多硬的骨头才能扛得住这么沉重的岁月?又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解读这座饱经了风霜的木塔,该用几万分的真诚跪倒在它的脚下,去聆听它千年的喘息?应县木塔,显然已经疲惫不堪,沉疴缠身。塔身下部柱额枋木受压严重挠曲,多处劈裂折断,二层明层局部严重倾斜……
自建塔之日起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应县木塔在未改动原有结构的前提下,共经过6次大维修。其修理间距最长214年,平均约150年一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省文物部门面向全国征集应县木塔维修研究成果,形成了就地现状加固等多种大修方案。特别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李瑞环,怀着大国工匠的历史情结,全力推动了应县木塔的修缮疗伤。
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憧憬,不久的将来,应县木塔将以强壮的躯体和崭新的容颜出现在世人面前;在此后绵长的岁月里,应县木塔将仍然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活体标本。
佛教文化积淀升华的结晶
图片选自 |《应县木塔志》
台湾学者赖祥兴称:应县木塔是一部全世界仅有的立体佛经,是一座曼荼罗坛城,其建构空间及佛像布局象征胎藏界与金刚界所包裹的全部十方世界及时空。
木塔第一层造像,以“信”为中心。背景壁画为过去世之诸佛。佛教所言,人世间所有的一切都必须经历成、住、败、宁的阶段,这些在过去世中的诸佛就如同释迦牟尼佛一样,因应当时的世界,成全教化的使命。与释迦牟尼佛前后呼应,以此代表佛法生生不息的传承。正面,佛结跏趺坐于的束腰莲花座上,身披通肩式袈裟,宽袖低胸衣裙。右手施无畏手印,左手予愿手印,即寓意诸佛菩萨内心所集结的意念。每幅画像上角又各有飞天画一幅,精美绝伦,可与敦煌莫高窟飞天画媲美。飞天、金刚护法、弟子及信众围绕着正在说法的佛陀,这个场景正是佛陀为迷惑苦难的大众演绎生命解脱之道,许多人因此解脱了受有限生命时空约束所产生的苦难,得到大智慧与大自在。佛家有言,众生皆有佛性。释迦牟尼以自身证明了以人证悟成佛是可以成就的。而成就之法便为佛法,佛法需要他的弟子传承下去。内门柱上就是佛的两位弟子迦叶和阿难。
二层塑像全景
图片选自|《应县木塔志》
飞天壁画
图片选自|《应县木塔志》
第二层造像,以“解”为主题。正中是一方形坛座,围有木栅。坛座上是释迦牟尼佛和四菩萨塑像,都是坐北朝南。释迦牟尼居中,左手边是普贤菩萨,西手边是文殊菩萨,各自盘膝而坐,后边各有二胁侍菩萨俱谦恭侍立。诸佛说法修行,各司其职。中间释迦牟尼佛,右手触地降魔印,左手为禅定手印,这是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证悟的代表印相。
三层塑像全景
图片选自|《应县木塔志》
第三层造像,表达出佛已将学到的佛法转变成了一种智慧。殿堂中端坐于莲花座的是五方佛,又称五智如来。五智,其实就是如来一智一分为五而已。从东南西北到中央,依次表示通达菩提心,修菩提心,成金钢心,证金钢身和佛身圆满。而着眼处,坛上只有四尊佛像相背而坐。东方是代表不生气无恼怒的身着蓝色的阿閦,他被称为不动佛,通达觉悟,对一切众生起慈悲心,永不为俗人种种无理行为所动。南方身着黄色的是代表巩固、增加意志的宝生佛。手结予愿印,代表满足众生愿望之心,调伏骄狂傲慢,将其转换成平和的心智。西方则是人们常说的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寿佛。他身着红色,代表确立禅定中而沉湎于冥想的世界,从冥想中启发慈悲,其心量遍及无限时空。北方身着黑色的是不空成就佛,又称天鼓雷音如来,代表粉碎烦恼之力与理想世界实现的感受,统帅五部中的业部,座下的大鹏金翅鸟是一切罪恶的克星。本该在中间的释迦牟尼佛在此层没有显现,而是移到了第四层,意即发心直至成佛。
四层塑像全景
图片选自|《应县木塔志》
第四层造像,终于功德圆满,成就了报身佛,又称卢舍那佛。佛的左右有两菩萨文殊与普贤,各乘坐骑青狮与六牙白象,两位弟子大迦叶和阿难随侍其后。表明世间生命生生不息,佛法亦会永远传承相续下去。
五层塑像全景
图片选自|《应县木塔志》
第五层,共塑有九尊佛像,高居于中心的就是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表现出佛从应化身、报身进入到法身佛的境界,已进入了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周围是四大古佛和四大菩萨。此时,这是一个庄严完整的佛法无边的最好的表现,佛将他的智慧与法力向周围辐射,带来无限的生命力。大日如来两手于胸前结智拳印,智拳印是以左手金刚掌,象征众生生命,以大右拳象征绝对者,法身大空的智慧。左、右拳结合,表示个体生命与整体生命融合为一。九尊像代表人心的九种作用。这些力量都被开启、运用、融合为一的时候,即是开悟。这也就是真正的“毗庐真境”了。
这五层佛像,形成一个完美庄严世界的缩影,产生教化的力量。而每一层所示现的境界要一层一层专注感受那个时空,置身于那个场景中去相应,将整体融合为一。
副阶柱
图片选自|《应县木塔志》
应县木塔,以一种生动、具体化的形式将佛教文化精髓呈现出来,继而升华成一种精神理念,教化世人。
文化的力量,尽在了塔中。
历史文化珍品荟萃的宝库
一层释迦牟尼佛像(左)
六佛画像(右)
图片选自 |《应县木塔志》
辽文化与北宋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世纪北方中国文化有过很大的贡献。历史的大河无论如何都无法缺少每一个朝代以支流的形式去汇聚。
应县木塔文物保管所现有馆藏文物约700余件,包括青铜器、铁器、陶器、瓷器、石器、骨器、化石、经卷、字画及其杂项十几个种类。1974年在维修木塔时,先后从第四层和第二层主像内发现一批国内罕见的辽文物。其中辽藏12单卷、刻经35卷、写经8卷、杂刻、杂抄28件、佛像7幅,还有七珍和佛牙舍利。
四层七珍八宝
图片选自|《应县木塔志》
在此以前,辽藏被称为“虚幻的大藏经”,辽藏十二单卷的发现,填补了辽版大藏经的空白,使世界没有辽藏传本的历史宣告结束。而秘藏中的七幅绘画作品均为民间画工绘制,其鲜明的特点是保留了浓厚的唐、五代时期重彩人物画的遗风。彩色套印则是空前的发现,对于研究辽代绘画史、版画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辽代秘藏
图片选自|《应县木塔志》
塔中壁画大小共计幅,均分布在一层内外槽墙壁和内槽门额之上,有辽金时原作,也有历代修补重新彩绘或覆盖重画的,基本保存完好。壁画的题材广泛,有佛像、弟子、护法、金刚、飞天图等。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南北门额照壁板上的六幅供养人图。南面3幅为女性,北面3幅为男性。人物身份高贵,气质不凡,服饰奇异,具有显明的民族特色。考证认为,三位供养人女像是萧家一门三后的辽圣宗皇后萧溽斤以及兴宗皇后萧挞里、道宗皇后萧观音。而三位供养人男像为萧挞里的父亲萧孝穆以及他的两个儿子知足和无曲。很明显,这虽是萧氏一门对自己家族显赫地位的炫耀与标榜,但对于木塔的相关考证以及中国古代服饰史、美术史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妙法莲华经第四》卷首画
图片选自|《应县木塔志》
西板兴宗皇后萧挞里画像(左)
东半圣宗钦衰皇后萧耨斤画像(右)
图片选自|《应县木塔志》
更重要的,是新发现的两颗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佛牙舍利,轰动了整个佛教界。年以来,国内外许多高僧大德专程到应县木塔瞻仰,被称作是佛家至宝。佛牙舍利的应缘现世,也引起了佛教学术界的重视,或通过高层论坛,或通过联合考证,产生了《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佛牙舍利》《释迦塔辽金佛教与舍利文化》等一批研究著作。
匾联是悬挂在应县木塔之上的另一种历史文化珍品。帝王将相、官员绅衿、佛门弟子及至名人雅士,登临观赏之后,多有抒情赞颂。现在木塔共悬挂牌匾面、楹联6副,“天宫高耸”“荡胸云外”“万古观瞻”“俯瞩桑干滚滚波涛萦似带,遥临恒岳苍苍岫嶂屹如屏”等等,早已缀满了它的身躯。
图片选自|《应县木塔志》
风尘仆仆的明成祖朱棣在这里仰望,他大笔一挥,把“竣极神工”挂在高高的木塔上,献上他的景仰。高调张扬的明武宗朱厚照在这里尽情挥洒他的勇猛神武,应州大捷成就了他万世英名,他站在宏伟无比的木塔之上,泼墨挥毫“天下奇观”。
图片选自|《应县木塔志》
图片选自|《应县木塔志》
因为这一切,应县木塔变得越发灵动。不知是哪位古人,曾深情吟下:“远观擎天柱,近似百尺莲。”也不知是谁将“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捧给了木塔。它所承受的赞美早已数不胜数。
图片选自|《应县木塔志》
应县木塔足可承载得动那数以万计的赞美。其装饰以及塔内的彩塑等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就连它从里外到处可见的龙图案造型之丰富、数量之多都属全国罕见。
每一种龙图案都具备着不同的意义,护法龙天、祈福祥龙,还有皇权象征的龙,各自向我们传递着中华龙艺术的文化现象,绽放着绚丽的光辉。
图片选自|《应县木塔志》
旅游观光的胜境
晋北文化旅游区位示意图
图片选自|《应县木塔志》
应县,身为“晋北旅游圈”中心,坐拥“晋北佛教古建旅游线”主脉,是“大同、朔州、忻州”结合部、“晋陕蒙周边黄金大旅游圈”战略支点。
应县与“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雁门关遥相对应,与历史上的军事要塞杀虎口也不过隔了巴掌大的距离而已。古朴、庄重而神秘的云冈石窟、横亘塞上、巍峨耸峙的北岳恒山,还有奇绝险绝又巧绝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悬空寺,以及佛教圣地五台山都久负盛名,它们各成风景,自有风骨,各具风蕴,别具风情。而应县木塔,不偏不倚,恰在了中央。
随意地走,随心地听,在这里,兜兜转转,哪里都是景,哪里都成画。冽冽的朔风,把古往今来的故事迎来送往,或粗犷,或豪壮,或神秘,或庄严,这里总是一个故事连着另一个故事。
如果这还不够,再往近些走。从应县城往东北,龙首山上的传说传了又传,无论是一个花甲的老人还是一个黄口小儿都能说出三三两两。再往南,北楼口、小石口、茹越口的土长城,带着最原始的粗涩,带着直抵灵魂的野性,裸露在大地之上成全着一片土地的厚重与深沉,让走来的每一个人读出历史的沧桑。白马石的跑马梁上隐隐约约还见李存孝的模样,那里森林和野花相映成趣,是一种天然的返璞归真。梨树坪的石柱山上,大约四、五千万年前由火山爆发自然形成的国内罕见的地质奇观更是叹为观止。往西,黄花梁上遍地都是故事,赵武灵王北击匈奴的豪情壮志,拓跋珪游猎捕熊的意气风发,还有扬家一门忠烈的悲怆与豪迈都书写着风云一时的岁月。
这里长出多少棵树,就有多少的耐人寻味,这里一定会让每一个来者大饱耳福。净土寺、烈士塔院、辽代旧城墙都在那里等着,它们迫不及待想把自己的故事说出来。
自然,在这里,最该听的还是木塔的故事。
图片选自|《应县木塔志》
如果听故事听累了,那就坐下来,一碗香滋滋的凉粉滑溜溜入了嘴,就会像一缕清风拂过了心头。
在这里,可以把中华文明看遍,也可以把塞北风情看够;可以领略到历史的深刻,也可以目睹现代的欣欣向荣。在纵横交错的时空以及与众不同的地域特色中,感受着这一方土地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一条有生命的河流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曲折和缓急都无法阻止它的一脉相传。生命的意义,除了缔造,还有传承。
应县,锲而不舍,继往开来。
应县,正遵循朔州市打造“古代军事文化、北方民族融合佛教文化、现代工业文明和塞外绿洲生态文明四大主题旅游品牌”的旅游总体定位,实现木塔旅游的特色化与价值最大化。这里会增加木塔景区旅游纵深,会加强“宗教、古建”两大文脉的融合,在限制木塔客流人数的情况下,形成木塔、木塔文化宫、塔北迎宾园三大游览处。还会开展如朝拜佛牙舍利、夜游塔院、释迦塔观日出、绕塔祈福等旅游活动。这里,会向人们叙述着古城的足迹,让人穿梭在木塔历史的时空长廊中。这里,也会让人深切感受到宗教的严肃、古建的神奇。
图片选自|《应县木塔志》
应县木塔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正走在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路上。它集古建文化、佛教文化、军事文化于一身。木塔是给予应县的莫大恩赐,把它的一切分散于大地之上,在绵长亘古的岁月里生生不息,才算永不辜负,才会让它具有持久的生命温度。
近千年了,木塔的历史冗长得一言难尽,而它自身是沉默的,它知晓一切,却从不轻易点破。
斟一杯梨花春酒,敬往事,敬岁月,再斟上一杯,敬木塔!恍若一下就回到了九百多年以前,萧太后驾幸木塔开光盛典,州官呈献应州陈酿老窖,她朱唇微启,轻轻一饮,只觉香沁五内,飘飘欲仙。那时,她抬眼望去,满树梨花盛放,灿烂如雪。
梨花胜雪,一开千年。木塔的韵,绝不止千年。
木塔,为应县而生,应县,因木塔而兴。
千疮百孔之后,抖落历史的风尘,从往事的惆怅中抽离。张开应县的翅膀,向更高更远的天空飞去,让更多的人领略到木塔的美,让应县独特的地域文化闪耀出灿烂的光芒。短暂的停歇,是为了更有力的飞翔。
如果你不来山西,就读不懂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如果来了山西,没有看到应县木塔,你就是一个匆匆的翻书人,漏掉的,是一页斑斓。
应县木塔全县城方位图
图片选自|《应县木塔志》
文 | 选自《应县木塔志》
来源 | 山西省文化馆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Hash:dcb237ab2d24f5edc4fdbe04ea4f749cc0309796
声明:此文由 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