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传统村落」飞狐商道 穿心戏楼——蔚县宋家庄镇(中)
编者按
张家口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历朝历代保留下来的传统村落,记录着历史变迁,承载着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乡土肌理,传承了丰厚的乡村文脉,是张家口人寄托情感的家园,据统计,张家口市境内有800多个古村落,时至今日,很多古村落依然保存着大量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2017年,市政协文史委、张家口晋察冀边区文化研究院组织编写了《张家口传统村落》,遴选出了38个有代表性的名镇名村,以期让更多人关注、了解张家口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唤起人们更多的家园情思和文化情怀。今天张垣方志为大家推送飞狐商道 穿心戏楼——蔚县宋家庄镇。欢迎您在文章后与我们互动留言。
飞虎商道 穿心戏楼——宋家庄镇
现在的宋家庄堡,始建于明洪武初年(1372年),属独门堡,由真武庙、堡门、穿心戏楼、苏氏将军府、邹氏师爷宅和韩家大院等构成的古建筑群和呈现“主人”字型的街道布局,距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建堡时,虽然宋姓大户已经衰败,韩姓成为统领宋家庄的大户(明朝弘治、正德年间,又陆续迁来苏、邹两姓,后韩、苏、邹姓成为宋家庄的三大家族),但是,村名仍然沿用了“宋家庄”的称谓。既是对村堡创建人的纪念,也是对地名文化的传承。
宋家庄城堡坐北朝南,堡墙黄土夯筑,平面呈方形,开南门一座,南门下为砌券台基,向两侧分开,券门上镶青石匾,石匾额上有楷书“昌明”字样,落款为“嘉靖拾叁年”。“昌明”寓意堡内居民生活美好,兴盛发达,人们又称为“昌明堡”。东侧砌坡道式台基,墩基顶部砌女儿墙,向上走为堡门楼,堡门楼之上建有魁星楼。借“魁星点状元”的传说,希望堡内人才辈出,为子孙增福添禄。
从魁星楼向北俯瞰,堡内三横一竖的街道和正北的真武庙,组成了一个“三横一竖顶一点”的“主”字型。即真武庙前有一条东西横街,堡中有一条东西横街,紧邻堡门内又是一条东西横街,这三条东西贯通的横街被井然有序的古民居等份界开,形成“主”字的三横;真武庙至堡门是一条南北大街,直贯三条横街之中,不偏不倚成为“主”字的“竖线”;与堡门相对应北端的真武庙,是“主”字的点。
飞虎商道 穿心戏楼——宋家庄镇
从魁星楼向南俯瞰,堡门外正南约5米处与堡门洞相对应的是关帝庙。从堡门走出绕关帝庙叉开左右两条大街出村,恰好是一撇一捺,呈“人”字型。当年建堡时以“主人”字样作为村堡布局的寓意,迄今仍无法知晓。这种独特的设计理念,却成为蔚县古堡造型中的一绝,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堡内还有一座造型独特的穿心戏楼,也叫过路戏楼、过街戏楼。戏楼坐南朝北,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宋家庄穿心戏楼建造匠心独特,利用村堡内有限的空间,将戏楼建在门内通街的大道上。卷棚、硬山勾连搭式,硬山作后台,卷棚为前台。前四架梁,后三架梁,戏楼台基中间为一宽2.2米的空心通道,平时通道供车行、人走,唱戏时,木板盖于通道上,前后置木闸板,即可封闭。木板上即为大戏台,戏楼前的主街道变成了看戏的剧场。戏楼东侧仅留一条人行道路,可供穿越。
飞狐商道 穿心戏楼——宋家庄镇
宋家庄穿心戏楼的建筑形式与蔚县境内其他三座(庄窠村、小探口村、南堡村)不同。它将硬山顶式建筑与卷棚顶式建筑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单檐硬山卷棚勾连搭式建筑,使戏楼屋顶变得一波三折,平添了戏楼的外在之美,其独具匠心的建筑风格,至今仍令人叫绝。“文化大革命”前,戏楼正面椽头有狮子头和戏剧人物脸谱,戏楼前台内壁绘有彩色壁画,东壁为《拜寿图》,西壁是《绿牡丹》等。如今,宋家庄戏楼的雕绘部分虽已残失,但它的整体结构依然完好。
堡内现有明清时期的古民宅30余处,均为四合院和连环院的民居,现大部分保存完好。这些民居大多为砖木结构,青条基石,青砖灰瓦,白灰勾缝。屋顶均起脊,安置吻兽。门窗均为木制,小窗、隔扇、门楣雕有花鸟鱼虫和琴棋书画。临街的门楼、门内影壁、房屋檐廊、房屋后檐及左右侧临街外檐均有砖雕,图案有树木、山水和各式花鸟虫鱼。木雕和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做工十分精细,图案惟妙惟肖,极具观赏价值和文化品位。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院落有韩家大院、邹家大院、韩家镖局、苏家祠堂等。
如此珍贵的古文化遗存,得益于建造和发展村堡做出贡献的苏、邹、韩三姓先祖。他们或文、或武、或商、或农,都曾是蔚县乃至周边府县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未完)
Hash:afcdb91b9f770a0445897f44dd5b2e2e5b733ff8
声明:此文由 张垣方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