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文物那些事儿(第44期)

文化通州

运河作为人类伟大工程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经济命脉。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城市副中心时指出,通州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2017年7月1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调研大运河文化带时强调,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进一步擦亮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

通州作为京杭大运河北起点,历经千年、绵延百里、贯穿古今、融汇南北,是大运河遗产最丰富、最厚重、最精华、最特色的区段之一,承载了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无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副中心文物那些事儿”,带您了解通州独一无二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通州大风车

通州民间“ 风车大王” 梁俊,生活在西集镇武辛庄村。梁俊的祖父一辈因制作风车、风筝在十里八村相当有名,到他这一辈已经是家传第三代。梁俊十来岁时就跟爷爷学会了制作风车,如今制作风车已近60 年。他制作过几十万个风车,带出了1000 多名徒弟。近10 年来,他还应邀担任10 余所学校的客座指导教师,专门教中外小学生做风车。

1997 年为喜迎香港回归,梁俊精心设计制作了象征百年回归的百轮风车,在新东安市场大展风采。国内外多家新闻媒体:《中国日报》《北京日报》《美日侨报》《旧金山华人日报》,“ 中央电视台”“ 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 等纷纷对此进行了报道。1999 年2 月,梁俊作为北京民间艺术代表团的一员,应邀参加了新加坡“ 春到河畔迎新年” 活动,他的“50 铃风车” 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还亲自到现场观看,并同他握手、合影留念,对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通州运河龙灯会

通州区漷县镇张庄村的运河龙灯会可追溯到1835 年,即清道光十四年,距今已有170 多年的历史。当时,运河龙灯会在全通州区共有六档,张庄村运河龙灯会则是起始年代最早并一直传承至今的一档龙灯会。它的蓝色双龙,在通州龙灯会中独具一格。运河龙灯会每逢年节、祭祀和灾年都要“ 起会” (也叫走会)。起会地点是村中关帝庙(始建于明代,1976 年毁于大地震)和村外运河边的冰雹庙(始建于明末清初,1943 被壮丁队拆除),起会时间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相传这天是关老爷的生日,人们通过起会,祈求诸神减少灾害、拯救生灵。

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时,张庄村运河龙灯会被邀请去西集参加庆祝胜利的演出。1953 年,张庄村参加了在当时的县政府所在地张家湾举行的花卉会演,荣获第二名。1959 年春节,张庄村去密云水库慰问民工…… 从1963 年到1976 年,张庄村的运河龙灯会停办了10 多年。经努力1984 年又恢复了活动。张庄村运河龙灯会现有三位负责人,即会头谢文荣、成员冯乃良和武国华。还有演员20 人,乐队9 人。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是指通州到天津段运河(即北运河)的船工号子。“ 号” 者,“ 大呼也” ,是伴随劳动并常带有呼号的歌曲。根据船号演唱者回忆,通州的船号可以追溯到清道光年间。1943 年运河因大旱断流后,号子才渐渐消失。船号种类繁多,目前已知的船号大致可分为以下十种(除闲号外都以活路划分):1. 起锚号;2. 揽头冲船号;3. 摇橹号;4. 出仓号(装仓号同);5. 跑篷号;6. 闯滩号;7. 拉纤号;8. 搅关号;9. 闲号。此外,运河号子还有一曲两号和同号多曲现象。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独有的风格特点可概括为“ 水稳号儿不急,词儿带通州味儿,北曲儿含南腔儿,闲号儿独一份儿” 。漕运废除后,运河水运衰败,运河船工号子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经过文化工作者的采访发掘,到2005 年5 月,先后共搜集、整理出22 首运河号子,其中非船工演唱的有6 首。现在还有赵庆福、孔秀荣夫妇领导的通州新华秧歌队,做了一条运粮秧歌船,每天在公园喊号表演。

大运河的传说

大运河的传说起于何时,待考。从现有的资料看,清光绪年间《通州志》载有《雷瘸子成仙》等民间故事。民国时期,河北省立通县民众教育馆馆办刊物《城市月刊》登载有搜集到的大运河传说;1986 年,通县文化馆对大运河的传说进行搜集整理,当时传说故事的讲述人最小的有65 岁,最大的已95 岁。据老人们介绍,这些传说故事是听老辈人在屋檐下或柳树旁讲述的。可以断定,这些传说故事大体诞生于元明清三代,是在漕运鼎盛时期产生的,在通州人民对运河的敬畏和爱戴中丰富发展的。大运河的传说涵盖了地名传说、地方风物传说、地方人物传说等。形式上有长篇故事,也有传说小品。长篇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充满了神秘色彩;传说小品语言机智幽默,富有哲理,都体现在大运河民间传说的整体作品中。

通州雕漆制作技艺

雕漆是把天然的漆料一层层地涂在胎盘上达到一定厚度,然后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它不同于一般工艺品的地方是:它的材料不是自然生长的木、石、牙、骨等现成的材料;生产耗时长;不仅对原材料的质量要求严格,而且对于生产的环境和条件也很苛刻。通州雕漆技艺很早就流传于民间,直到1978 年通州马头乡(现漷县镇)才成立“ 北京凌云雕漆厂” 。该厂是生产雕漆工艺品的专业化企业。

通州雕漆技艺的传承方式大多是师徒传承。通州雕漆技艺的传承人苏启明自幼学习漆雕技艺,现在已经培养和吸纳了一批技艺精湛的专业人才,他以“ 继承和创新” 的理念,生产既有传统风格又有现代风格的雕漆工艺品,并立志以“ 真” (真工)、“ 实” (实料)、“ 优” (设计制作)的质量标准和经营方针,打造通州雕漆的品牌。

通州里二泗高跷会

高跷会,门里人称为“大秧歌”或“秧歌档儿”,按会谱中记载的名称是“群仙会”。高跷活动在通州区相当普遍,几乎遍布全区。里二泗高跷会约有300多年的历史,至今已有十四代传人。1949年,村民在旧会基础上,建立起一支新高跷队伍,由第十三代传人叶志勇推荐第十二代传人刘荣、王永生担任教师。1950年,由杜长清任会头,与杜长庚、杜长久等人出力、出资培训高跷人才,高跷队伍逐渐扩大。新中国成立前,里二泗高跷会多随每年的庙会而活动;新中国成立后,高跷会多配合政治活动及节日庆祝活动。“文革”时期,高跷会被迫停止活动。2006年,村里重新操办高跷会,定于每年春节前一个月练习,为春节、正月十五表演做准备。2008年,村委会制订并实施在村小学培训少年高跷会计划,有40多名学生参加高跷会,成为该会第十四代传人。目前,该会保存58首旧唱词,并改编多首唱词以适应新时代。

半截河村武跷会

高跷成为民间花会发端于春秋时期,流行于宋朝,成熟于明时,极盛于清代。半截河村武跷会成立于1948年,系村民张德勤发起,村民随意注资而举办。半截河村武跷的表演技艺传自武清县高村乡的台头村,而台头村武跷的表演技艺又师承武清县河西务镇扶头村。当时的教师是扶头村的刘殿昌。扶头村武跷会在表演时所打的会旗则书“通州进香老会”。武跷会当时只在每年春节的初一、初二、初五及村里欢送新兵入伍时走街演出,有时也应外村邀请去为之表演,但主要是为村民在春节、灯节期间表演。“四清”运动中停止活动,但服装道具基本得以保全,20世纪80年代初,曾在北京市石景山农民运动会上获花会表演二等奖。半截河村武跷会,1948年成立时有会员70余人,会头为张德勤;1989年武跷会有会员50余人;现任会头为张秀浦,演员尚有30余人,每年都在村里为群众演出,也参加镇、区的调演。

辛各庄村吹乐队

通州的民间吹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于明初即为“世俗之传习”。兴各庄村吹乐队可追溯到清朝末年(1900年)。据现在的乐队负责人陈文保回忆:其祖父、父亲、兄弟、儿子等先后成为吹乐队的骨干及负责人,传至今日,已四辈人百年有余,属于家族传承。兴各庄村吹乐队现在有两位负责人,即陈文保及其子陈井乐;有乐手及演员30余人,以业余为主,专业为辅。吹乐队不仅服务民间百姓的红白事,也应邀参加区镇的各类庆典活动,如1985年参加“通州小吃节”的庆典和通州区文化广场的庆典等。吹奏的曲目除民歌、传统乐曲、地方戏曲曲牌和唱腔外,还加入吹奏或演唱现代流行歌曲,并表演戏曲、曲艺、民舞、杂技等。

The End

Hash:fd02254f5034c8ca65a86e5c522a2a6b5b5f6078

声明:此文由 京津冀消息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