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 | 杨磊:唐廷枢与中国第一佳矿

摘要:唐廷枢在洋务运动中成功创办了开平煤矿,为中国近代煤矿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他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民族意识,以及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敏锐洞察力和感受力,开辟了中国煤炭工业的开平矿务局繁荣时代。唐廷枢开办开平煤矿最值得肯定的地方,是他着力为开平矿务局创建了一整套近代企业的规章和管理制度,成为该企业存续百多年的重要文化基因。唐廷枢组建的创业团队,有的精通洋务,有的通晓近代实业管理,他们的思想和实践促使中国早期煤炭工业真正开始摆脱旧式官僚和手工业管理的模式,步入近代企业管理轨道,更促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洋务运动;唐廷枢;开平矿务局;中国第一佳矿

作者:杨磊,河北唐山人,毕业于河北大学。原开滦档案馆副馆长,现任中国煤炭史志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博物馆客座研究员、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唐山历史学会顾问、开滦博物馆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开滦历史和中国近代工业史、冀东抗战史、唐山大地震史、中共党史、工业遗产等方面的研究。

唐廷枢是广东香山唐家村人,中国近代杰出的实业家和工矿业开拓者。他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怀着实业报国的信念,凭着永不言败的恒心和毅力,披荆斩棘、负重前行,在人烟稀少的贫瘠之地把开平煤矿建成了“中国第一佳矿”,为中国近代煤矿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唐廷枢不仅把开平煤矿建成了“中国第一佳矿”,他还建成了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建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开挖了中国第一条运煤河、开办了中国内地第一座水泥厂、组建了自营的企业远洋船队等。这些都诞生在开平矿务局。一座煤矿开创了这么多第一,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为开平煤矿的诞生提供了机遇

李鸿章、唐廷枢等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催生了开平煤矿,他们抓住中国近代煤炭工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并成功予以实践,这样才有了开平煤矿的成功创建。李鸿章在指导和帮助唐廷枢创建开平煤矿方面不辞劳苦,这对一位朝廷重臣来说十分难得。李鸿章曾多次为开平矿务事上奏朝廷,有时甚至一天两折。一方面,唐廷枢非常精明能干,不断有新计划向李鸿章请示报告。另一方面,李鸿章对唐廷枢的请示报告几乎都是同意的,而且批复效率很高,最快的两天即可。两人的信任和默契可见一斑。

李鸿章计划创办开平煤矿并选派唐廷枢担此重任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1)北洋系缺乏煤炭资源,煤炭的供应制约着洋务的发展,因此必须创办北洋系控制的煤矿。

(2)在此之前,李鸿章已经有过几次办矿经历,但都失败了,或者规模较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这一次必须下大力气,而且要办成功。

(3)唐廷枢在轮船招商局总办岗位上的卓越表现,足以说明他是创办和管理企业的好手,能够担此重任。

所以李鸿章才下决心选调唐廷枢开办开平煤矿。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后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均战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了许多政治、经济权益。此后,外国资本为便于在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先后在港、沪等地开办了轮船公司,如美国的旗昌洋行,英国的太古洋行和怡和洋行等。外国资本后又在中国开办了50余家近代企业,这些企业需要消耗大量煤炭。19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初期,仅上海的煤炭消费量就从3万吨增加到16万吨。1864年,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估算,中国沿海的外国轮船每年消耗的煤炭达40万吨。这些外轮消耗的煤炭绝大部分来自英、澳、日等国,价格昂贵。

与此同时,晚清洋务派推行洋务运动,开办了一批军用和民用企业,如江南制造局(1865年创立)、福州船政局(1866年创立)、金陵制造局(1865年创立)、天津机器局(1867年创立)、轮船招商局(1872年创立)等。这些企业消耗的大量煤炭全部依赖进口,价格高且又难以保证供应。一旦中外关系紧张,洋煤断绝,这些企业就要停工坐困,轮船亦寸步难行。因此,洋务企业都迫切希望中国能有自己的煤炭企业。[1]在此背景下,以开平煤矿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煤矿企业应运而生。

中国河北等地的土窑开采已有数百年历史,无奈手工开采条件落后,终不能大幅增加产量。而在国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蒸汽动力机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各个部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引进西方的蒸汽动力机开办新式煤矿已有技术保证。[2]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农民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许多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都变成了自由劳动力,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他们成为开办煤矿企业重要的劳动力来源。此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洋务派逐渐产生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封建官僚统治集团,控制了清廷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大权,抑制了顽固派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的落后观念,基本消除了顽固派对开办新式煤矿的阻力。这些为开平煤矿的创办提供了有力条件。

开平煤矿的创建虽然晚于台湾基隆煤矿,但由于从办矿之初就制定和实行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西法建井开采,因此生成规模迅速扩大,以致它对中国采煤业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都远远超过基隆煤矿。开平煤矿实际上发挥了使用机器开采煤矿的带头示范作用。[3]

开平煤矿的创建,需要肯定李鸿章坚定办矿的历史作用:一是试办磁州煤矿遇挫后,他就另行组织力量开办开平煤矿,坚持要办中国的大煤矿,要有掌控中国煤炭的自主权,要让中国尤其是北洋系用煤不受洋煤制约。二是办矿之初遭遇清廷守旧势力的阻挠反对,然而他不气馁,据理力争并巧妙周旋,争取到几位亲王的支持,并最终得到清廷的御批首肯。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开平矿务局也逐渐形成了面对困难遇挫不馁,百折不挠,奋力抢抓历史发展机遇的企业文化基因。

研究开平矿务局必须首先研究唐廷枢等为筹集办矿资金而拟定的《开平矿务局招商章程》,这是立局之本,是中国煤矿业中第一个明显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招商章程。该章程在招股、分红、人事安排等方面,都对后来一些新式企业起了示范作用,对中国早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该章程强调开平矿务局以商品生产为目的,是由商人主持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章程明确写道,矿务局“虽系官督商办,究竟煤铁仍由商人销售”,一切“仍照买卖常规”。在经营管理方面,规定“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随时可以核查”。在产品销售方面,“所有生熟铁至津,按照市面价值,先听机器局使用;煤照市价先听招商局、机器局使用,其余或在津售,或由招商局转运别口销售”。机器局优先取用,体现了企业的“官督”关系,但一切照市价供应,则又保证了“商办”企业的利益。章程还强调了投资者的资本安全,强调有利可得,尤其是保证大股东对矿山的管理权。章程规定,大股东可派代表驻局,“股份一万两者,准派一人到局司事”,“所有各厂司事必须于商股中选充”等。开平矿务局招商章程为建局办矿明确了方针,奠定了日后开平矿务局健康发展的基础。1878年7月24日,唐廷枢率众在开平镇正式挂牌立局,标志着开平矿务局进入建设阶段,这也成为开滦建矿的纪念日。

二、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建设“中国第一佳矿”

开平矿务局挂牌立局后即开始建设工作。此时,中国近代煤矿刚刚起步,国内尚无可借鉴的先例。如何把开平煤矿建设成为中国最大最先进的矿井,作为创业团队核心人物的唐廷枢从一开始便在苦思冥想,并逐渐勾勒出了宏伟蓝图。开平煤矿创业之初,唐廷枢便审时度势,向李鸿章推荐熟悉洋务、善于经营管理的创业伙伴,并亲自挑选国外一流的矿师和其他工程技师人员。唐廷枢能够做到这一点,和他长期与洋人打交道,熟悉国外工业发展状况,精于商贸运作和企业管理分不开。建矿初期,唐廷枢从海外重薪招聘的工程技术人员就多达18人。其中,白内特和金达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白内特,英国人,开平建矿的第一任总工程师。他曾从事多年采矿事业,是开平煤矿首批高薪聘请的外籍工程技术人员,是当时18名外籍工程师中最重要的人员之一。1878年,他任开平矿务局首任总矿师,主持了唐山矿一、二号井的开凿与建设。白内特成功钻探取出煤层岩芯后,即判定这个井田贮藏着大量优质煤炭,于是很快确定了井位,并组织实施凿井。白内特在组织安装和使用先进采矿设备方面功不可没。他在开平矿务局唐山矿不仅安装了当时最先进的蒸汽绞车,还引进安装了蒸汽排水泵。唐山矿安装的“大维式抽水机”是当时中国使用的第一台深水泵。白内特就任开平矿务局第一任总工程师期间不辱使命,为唐山矿的建设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为唐山矿成为中国第一佳矿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唐山矿正式投产后,又受命前往安徽芜湖附近勘察煤铁矿。勘察任务完成后却不幸罹病,于1883年8月病逝于上海。

白内特离任后,金达接任开平煤矿总工程师。他是英国人,在开平煤矿工作20余年,其主要工作是解决开平煤炭运输问题。期间,他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建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他在不经意间出色地完成了唐廷枢交办的修建铁路任务,更开创了中国铁路运输史的先河。因此,1905年清朝政府授予他二品顶戴,此前还曾授予他“双龙宝星”勋章。金达为中国铁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受此殊荣当之无愧。[4]

吴炽昌,开平矿务局会办,唐廷枢创业团队中的重要成员。他是李鸿章特批禀帖调来开平矿务局的,并准予他在开平矿区对案件就地审讯处置,不需前往滦县丰润县办案。这相当于是李鸿章特许开平煤矿在企业内部设立独立的司法机构和司法专员。这是中国近代唯一一家拥有独立司法权的企业,因此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这对保证矿区的治安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开平矿务局以独到的眼光选聘了十多名回国的留美幼童。这些留美幼童不仅为建设“中国第一佳矿”做出了贡献,而且在开平矿务局得以历练,日后都成为中国路矿等企业的栋梁之才。正是因为有以唐廷枢为核心的精明强悍的创业团队,开平煤矿才能成为“中国第一佳矿 ”。

1888年10月,直隶总督李鸿章视察新开通的津唐铁路和开平矿厂之后,在给海军衙门的函中,他这样评价开平煤矿:“唐山煤矿出产既旺,销路亦畅,北洋兵商各船及各机器局无不取给于此。规模宏阔,机器毕具,自中国有煤矿以来,殆未见有如此局势者。”李鸿章仅用了短短的54个字,就把开平矿宏阔完善的矿井规模、产销两旺的势头、供给军事民用和领先的示范作用一一勾勒出来。该函件对研究开滦在中国煤矿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5]

“中国第一佳矿”的赞誉来源于1890年9月20日上海出版的刊物《益闻录》,其中一篇文章这样报道开平煤矿:“唐山向有煤矿一所,井口在街前,井深160余丈,井上设有火轮机器,烟筒用砖垒成,高八、九丈,大小锅炉十余口,均由此一筒出烟,昼夜不停。行人往来、煤斤出入升降甚便。井底有极大吸水机两个,又有入风之机器风筒。……昼夜换班,无时或息。按此井深大而坚牢,出煤之多,速而省工,诚中国第一佳矿也。”[6]《益闻录》首先使用“中国第一”字样报道开平矿,可谓眼光独特。当时,开平煤矿产煤已达27万吨,并已向股东发放股息,开平矿务局的股票价格也从每股100两涨至150两。[7]而与开平煤矿先后建成的台湾基隆煤矿、安徽池州煤矿、山东峄县煤矿、江苏徐州煤矿、湖北荆门煤矿等15个官办或官督商办的煤矿,不是经营规模太小,就是经营亏损,或中途夭折停办,无一能与开平煤矿比肩而立。因此,开平矿务局得此称号实至名归。

三、完善的企业管理促进了新式煤矿的发展

《中国近代煤矿史》在评价开平煤矿时说:“开平煤矿发展最快,堪称新式煤矿的代表。”[8]所谓新式煤矿即指中国近代使用西方开采技术开凿建设煤矿。该评价准确地诠释了开平煤矿在中国煤矿发展历史上的地位。开平煤矿被称为新式煤矿的代表,从管理者的理念和管理制度上来说都有充分的体现,应该说,开平矿最初的文化基因就是用西人、仿西技,“以西法经营之”的理念和制度。[9]开平煤矿的成功与唐廷枢是密不可分的。李鸿章在最初选聘唐廷枢时,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熟精洋学,于开采机宜、商情、市价详稽博考,胸有成竹。”[10]从后来的经营效果来看,唐廷枢没有辜负李鸿章对他的期望。从当时的环境来看,唐廷枢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才干是非常突出的。

在用人理念上,他既用外国人,聘请了白内特、金达等一批有真才实学的外国矿师,也用中国人,从广东老家招来了一批技术工匠,同时还有来自福建山西河南和山东等地的大量工人。据粗略统计,开滦曾聘用过来自十几个国家的多达500多名的外国工程技术人员。在薪酬管理上,他除了高薪聘请外籍工程技术人员外,还高薪延聘中国技术工匠,尤其是来自广东的技术工匠,他们的工资比普通工人高6倍,而普通工人的工资比其他企业的又高两三成。唐廷枢的高薪策略吸引了大批中外技术人才和劳工前来开平煤矿工作。在规章制度建设方面,唐廷枢着力建设了一整套近代企业管理制度。他制订了《开办规条》、《办事专条》等制度,对煤矿各部门司事职员的责任及任用和管理都作了明文规定。他又制订了《煤窑规条》、《工厂规条》等制度,涉及工人、把头管理,煤师职权及各工种操作规范等内容。这些规章制度促使开平煤矿健康发展,并对当时及后来的其他企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在经营理念上,唐廷枢坚持多业并举。在开办煤矿的同时,他建设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开办了中国内地第一个水泥厂、建立了中国企业最早的自营海运船队等。当年的《捷报》曾这样报道多业并进的开平煤矿:“无论如何,我们不能认为公司的业务,只是限于采煤。除此以外,它还制造焦炭、焦油、水泥、砖瓦、地下水管和石灰。在规模宏大的唐山工场中,还从事各种铁工、机器的制造和水陆工程的修理,而在矿区中,设备完善的化验工场能够使他们得到可靠的化验,以及从事矿物分析工作和直隶全省的报矿工作。”[11]

一座煤矿,一条铁路,一个出色的经营管理团队,开创了中国的路矿之源。在唐廷枢团队的出色经营下,开平煤矿产量在1885年达到24万吨,1898年达到80万吨,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并很快将洋煤挤出了天津市场。[12]正因为唐廷枢在中国煤炭历史上的卓越贡献,所以他才被誉为“中国煤炭工业先驱”。

四、一座煤矿催生了一座城市

140多年前,唐山矿所处的地方叫乔屯,是一个只有18户人家的小村庄。自唐廷枢肇建开平煤矿后,此地不断扩大,并逐渐促进了唐山这座城市的发展。因此,唐山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在这座煤矿城市里,因开滦煤矿的建设,这里诞生了中国近代工业史上数十个工业第一,更见证了唐山这座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开平煤矿的建设带动了唐山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1881年,开平矿务局建立了机车修车厂(唐山机车车辆厂前身);1889年,开平矿务局开办了唐山细棉土厂(启新水泥厂前身);1900年前后,唐山开办了第一座西医医院(中华医院,开滦医院的前身);等等。在开平煤矿的带动和影响下,唐山的机车、水泥、医疗、纺织、陶瓷、建材、发电、制修等得以形成和发展。此外,电报、电话、水泥马路、高尔夫球场、网球场、跑马场、舞厅影院之类的设施也逐渐流行。当中国大部分地区尚处在闭关自守之时,唐山在开滦的引领下已经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

为了运输煤炭,开平矿务局先后筑铁路、挖煤河、建立运煤码头、修筑港口等,开启了驶向蓝色文明的“乌金之路”,从此把唐山和世界联系起来了。唐山通过铁路和航运通向外埠,极大地促进了开滦矿务局、启新洋灰公司、华新纺织厂等几家大型工矿企业的生产经营。其中,开滦矿务局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煤矿之一,也是唐山地区主要的商品货源基地。1934年,袁通在《开滦矿务总局调查报告》中介绍开滦煤沿海分销情况时说:“虽近几年外煤充斥竞销各埠,开滦煤仍能称雄于煤市,在华北一带年销量可达200万吨,上海及长江流域常在150万吨以上,沿海华南各埠达30-40万吨,输入日本的煤,历年约20余万吨,总计每年销煤至少在400万吨以上,实为国内各矿所不及。”[13]

至二十世纪初,开滦已经建成了五个煤矿,而唐山的人数已达8.5万人。唐山从工业小镇逐渐发展为工业城市。煤矿、铁路、水泥、纺织、电厂等撑起了唐山的脊梁。尽管唐山得名始于唐朝,然而唐山市的得名却是因为唐廷枢创建的开平煤矿。一座煤矿托起了一座城市,这应该是这座煤矿留给唐山这座城市最深刻最耀眼的历史印记。而唐廷枢被称之为“唐山之父”,是对开平煤矿功绩的最好诠释,也是对唐山历史的最好尊重。

修改:何宁宇

初审:赵殿红

复审:戴龙基、唐淑瑜

编辑、发布:刘洪亮

[1] 李进尧:《中国近代煤矿史》,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第4页。 [2] 李进尧:《中国近代煤矿史》,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第8页。 [3] 李进尧:《中国近代煤矿史》,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第26页。 [4] [英]皮特•柯睿思:《关内外铁路》,新华出版社,2013,第117页。 [5] 《李鸿章全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第3987页。 [6]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第652页。 [7]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第660页。 [8] 李进尧:《中国近代煤矿史》,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第12页。 [9] 李军:《黑色长河》,京华出版社,2008,第25页。 [10] 《李鸿章全集》(奏稿40卷),第41-43页,转引自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第646页。 [11] 《捷报》,1906年8月17日,第392页,转引自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上册,1957,第65页。 [12] 杨磊:《开滦130年人物纪事》,新华出版社,2008,第5页。 [13] 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亲历开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第99页。

Hash:6536f773e6b41b2931663d0d0cf0324a26815cdc

声明:此文由 香山研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