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记忆:柏山老农《老资丘》--甘洒热血铸丰碑

甘洒热血铸丰碑

老资丘自古为土家族聚居地,从元代开始,中央王朝在土家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开始,至明代日趋完备,有史料记载,资丘曾属玉江土司管辖。

乾隆年间,白沙坪《田氏族谱》“谱序”记载:“越八世,名宫公者,才貌奇伟,智敏特达,明万历玉江司官,名播朝野。”白沙坪有王府遗址,占地上百亩,规模宏大。到雍正13年,改土归流,最后一任土司田愈,被清军杀害,王府遭毁,历时162年。

生性豪放的土家民族,历来不畏强暴,敢于反抗,敢于斗争。清朝庆元年(1796),本邑农民林之华、覃士辉与榔坪覃佳耀等举白莲教起义,发展武装16000余人,与清军连战皆捷,朝野震动,先后攻占资丘、黄柏山,浴血奋战,游击于鄂西诸县,清庭派将军额伦登保,率川、鄂、湘、黔四省数万官兵,围剿达三年之久,义军官兵全部壮烈牺牲。

时隔58年,同治元年(1864),田思群“文章报国尤嫌浅”,于资丘杀族长田青远兄弟后,树旗起义,号称“天下倡议都统领”,改年号为“甲子元年”。与官兵连战皆捷,湖广总督调集重兵围剿半年,方将田诱杀于靖安

虽然,两次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但是,那种敢于反抗,敢于斗争,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土家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土地革命时期,资丘古镇,风起云涌。

西湾大沙坝

1927年初,以龚良鹏为首的共产党人,创建了中共长阳特别支部委员会,同时,以国民党的名义,组建了资丘区党部,古老的资丘镇,从此打上了红色印记。在区党部的领导下,相继组建了农民协会、妇女协会、店员工会及各种行业工会,发动群众,减租减息,打击土豪劣绅,革命运动如火如荼,长期受苦受难的农民阶级,扬眉吐气,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可惜时间不长,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扼杀。

革命失败以后,中共中央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彻底清除了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投降主义,决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1928年12月,贺龙等人受鄂西特委的派遣来到长阳,发展党的组织,建立工农武装,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29年7月8日,陈寿山、罗正品、李勋等人在资丘镇“聚云祥”栈房召开了党员骨干会议,到会130余人,传达贺龙同志关于举行武装起义、建立工农革命军第六军和军师级主要干部的任命决定。

第二天,由李勋主持,在西湾大沙坝召开了3000多人参加的军民大会,庄严宣布县保安团起义,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军长李勋,副军长陈寿山,前敌指挥兼军法处长陈泽南,参谋长李子俊。军队编一师、三团、共1100多人,抢400余支,土家第一军在资丘诞生了。从此,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斗争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张玉华将军瞻仰纪念碑

红六军成立以后,分别在资丘、麻池、马连、城五河、璞岭等地发动群众,打土豪、扩部队、改造旧保甲政权。先后打土豪30余户,开仓放粮1800多石。扩军200余人,筹集军粮600多石,银元7000余块。然后,集中整训,部队战斗力空前提高。

7月29日,红六军离开资丘,水旱两路挥师东下,攻打沿头溪,首战告捷。当部队继续东进,准备攻打县城时,与奉调前来围剿红六军的国民党军队张发奎部遭遇,仓促应战失利,后撤时敌军尾追不舍,8月5日从火烧坪撤退途经资丘古镇时,因为敌情不明,被敌陈凤诏团从东西北三方包围,红六军刚到资丘,立足未稳,已是三面受敌,一面临水,形势十分紧急。

国军从峰脊岭,石墙屋步步紧逼,居高临下,猛烈的炮火直指古镇,由于古镇地域狭窄,没有回旋的余地,红六军别无选择,只好仓促迎战。

宁静的古镇,顿时人喊马嘶,枪炮轰鸣,到处硝烟弥漫,在不宽敞的街道上,战士们左冲右突,不得脱身,一批倒下了,又一批接着上来,鲜血染红了古镇的大街小巷,在敌军强大的炮火压力下,

为了保存实力,军长李勋率黄超群等40余人杀开一条血路,冲出重围;参谋长李子俊等人在掩护部队突围时壮烈牺牲;前敌指挥陈泽南,师长向泉山等率部向东阻击,掩护主力突围,伤亡十分惨重,最后仅剩下80余人,弹尽被俘。

面对敌人的枪口,陈泽南、向泉山及全体将士,在“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中,被敌军用乱刀砍死于烟台子脚下的空地上,无一人屈膝投降。古老的小镇被笼罩在腥风血雨之中,苍山垂首,夷水悲鸣,日月无光,天人共愤。

第二天,古镇工商界正义之士,慷慨解囊,捐出白布将尸体逐个包裹,然后,集体掩埋于附近的石灰窑中。

在突围时,共产党员覃守望和李步云一起撤退到天池口以后,两人决定,再上黄柏山,发动群众,重新组建工农武装,不料途中被叛徒告密,两人同时被捕。敌人不认识李步云,拷问覃守望时,他斩钉截铁地说:“红军就是我一人,河南河北都闻名!”敌人说,你不怕死吗?他说:“当红军就不怕死,怕死就不当红军!”

8月26日,敌军将李步云押解送县,途中被党组织营救脱险,覃守望在黄柏山被团匪绑在漆树上,身中数十刀,英勇就义,年仅26岁。

资丘“七十七烈士纪念碑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古镇人民为了缅怀先烈,在后山“老虎园”修起了瓦木结构的“烈士纪念亭”,纪念亭面朝烟台,中间是石刻的纪念碑,记录着烈士们遇难的大体经过。周围有条凳,可供瞻仰者休息。但由于规模小,建筑质量差,经不起日嗮雨淋,没过几年,就已破烂不堪。

文化大革命中,县政府顶住压力,于烈士就义之地烟台墩,重新修建了“七十七烈士纪念碑”。烟台墩方圆不过百米,四周峭壁如削,高数十丈,地势极为险要。

从江边仰望,新建的烈士纪念碑直插云天,正面“七十七烈士纪念碑”几个鲜红的大字,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烈士的骨灰,存放于纪念碑后水泥浇铸的骨灰盒中,盒盖上面是一个鲜红的火炬,象征烈士们的丰功伟绩。纪念碑周围是石雕护栏,极为壮观。

与此同时,在纪念碑的进口处修建了“革命文物陈列馆”,众多的革命文物和图片展览,成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1980年期间,中央军委委员、武汉军区政委张玉华将军,中央委员、湖北省省长韩宁夫夫妇,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少将等,先后来到古镇,瞻仰纪念碑,与随行人员、当地党政领导合影留念。

贺捷生来资丘与社队干部合影

“抬头看见黄柏山,低头看见清江水,山还是那么高,水还是那么清……。”这是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踏着父辈的革命足迹来到资丘,瞻仰了七十七烈士纪念碑之后,在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热情洋溢、极富诗意的讲话,表达了对父辈、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抒发出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情谊。

这篇讲话一时广为流传,不少人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片断。“七十七烈士纪念碑”,成为资丘古镇的地标性建筑,成为崭新的资丘精神象征。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一直在资丘古镇工作。工作中的功过得失,随着时光的流逝,早已遗忘殆尽,唯有矗立在烟墩岩上的“七十七烈士纪念碑”以及“革命文物陈列馆”和馆长曹卫国先生,至今记忆犹新。

当年,特别是夏季,每当身心疲惫,希望得到片时宁静的时候,就会漫步烟台,在曹先生那里,或捧一杯绿茶,回顾中溪往事;或来到纪念碑前,倚栏远眺,看碧峰秀水,落日余晖;或瞩目丰碑,俯视烈士就义之地,昔日纷飞的战火转瞬凝为沉寂的思绪,一任清凉的晚风吹拂。

其情,其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像陈年老酒一样醇香,成为更加美好的回忆。

风雨沧桑向王庙

悲欢离合半边街

古镇名片皂角树

惊天动地田思群

Hash:b8f1632b60cf60c68798d363191044770bc689ae

声明:此文由 长阳在线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